骨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这么处理快速有效!
骨今中外
为什么会发生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肥胖、高频电刀的应用、糖尿病、切口保护欠妥、缝合技术等。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多发生于术后3—7天,大部分患者除发现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及皮下组织坏死征象。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 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参照这个诊断标准,有一点要注意——切口的脂肪液化并无细菌感染,属于无菌性炎症反应,切不可将感染的切口误认为是脂肪液化,延误治疗时机。
出现了脂肪液化怎么办?
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方法大致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切口液比较少,液化的范围也不大,则不需要拆除缝线,通过挤压切口的方式来尽量排出渗液,换药3次后可以拆线; 切口渗液比较多,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拆线2针; 使用红外线照射切口,置高渗盐或高渗糖纱布或中药膏剂条引流,换药1次/d,创面逐渐长出新鲜肉芽组织,用无菌蝶形胶布或创可贴使切口紧密对合后切口愈合; 换药到有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扩创直接缝合伤口愈合。 切口全部有脂肪液化,则需要把所有的缝线全部拆除,然后冲洗切口,清创,在切口旁边开一个小口,留置引流管并固定,接负压引流,在引流液减少之后就可以拔掉引流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使用抗生素。
生肌纱条具有一般油纱条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引流脂肪液化物和切口分泌物,减轻液化物和分泌物对切口的不良刺激,降低切口感染的机会,促进切口愈合; 生肌纱条具有祛腐生肌的作用,在充分引流的同时,无损伤地液化、祛除坏死组织,使失活组织与健康组织自然分离。生肌药物直接作用于切口内的健康组织,同步促进新生组织的再生,从切口底部向上逐渐填充,不留死腔,并刺激周围微血管重建,加速切口愈合,愈合后无明显瘢痕;
碘伏系表面活性剂与碘络合而成的不稳定结合物,其中80%~90%的结合碘可解聚成游离碘,浓度大、杀菌力强、无味、无刺激、无致敏性、毒性低,且不产生耐药性,具有广谱抗微生物用,对细菌、芽孢、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均有效,其水溶液呈酸性,对黏膜无刺激性,无明显副作用,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杀灭性,作用快,故能有效防止液化后再次被细菌等所感染影响伤口愈合。但需注意使用过程中出现碘过敏,所以,用之前需排除碘过敏。
日换药1~3次,每次换药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彻底清除失活组织后,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待切口渗液消失,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应用蝶形胶布封闭死腔或行二期缝和。 甲硝唑冲洗 因抗生素使用问题目前已无法应用。
怎么样预防脂肪液化
对付脂肪液化,防患于未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注意。
术区常规碘酊消毒2次,待干燥后酒精仔细脱碘; 术中电刀幅度控制在30-40W之间; 使用冲洗枪,分层多次冲洗; 手术切口尽可能不小; 术后每日换药一次严密观察; 敞开敷料,红外线照射,3/日; 必要时可挤压伤口,检查有无脂肪液化 努力提高缝合技术; 能置管就不放引流片; 及时更换敷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