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这场42小时“科学马拉松”,满是通向未来的洞见
如果说顶尖科学家就是那群替人类在船首眺望的人,那么,正在上海举行的一场42小时“科学马拉松”则可被视为他们最新发来的观测电报,上面写满了通往未知的密码。
着眼未来,哪些科学领域最值得期待,哪些发明可能改变世界,哪些问题又困扰着人类的“最强大脑”?31日,30多位科学大咖继续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莫比乌斯论坛”设置的云端直播间开讲,为我们展现了科学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见,或许更值得欣赏的是大师们对于科学的态度。
“热词”勾勒学科方向
根据莫比乌斯论坛的规则,顶尖科学家们需要就科学的前路进行展望。众说纷纭之下,依然可以梳理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公约数”。
暗物质研究可能是昨天莫比乌斯论坛上被提到最多的方向。宇宙中超过90%的部分由暗物质、暗能量构成,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罗姆·弗里德曼说,全世界都在寻找暗物质粒子,理解暗物质对未来至关重要。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说,他非常想去做暗物质实验:“那代表了宇宙中很大一部分能量来源。” 200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伯特兰·哈普林说,尽管在他有生之年可能都无法获得答案,但这无不影响他对暗物质的兴趣。
量子计算、生物化学、疫苗等也是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领域。特别是量子计算,正如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所说,如果量子计算机诞生,那将有助于人类解决从天体物理到新材料研发在内的许多棘手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赢得量子计算的突破,反过来,我们也可能需要在新材料方面“先下一城”。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说,找到室温下的超导材料,对于量子信息科技非常关键。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表示,他个人对于成功突破室温超导材料非常有信心:“它将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以比肩电力的发明。”
“最强大脑”的困惑
顶尖科学家是科学共同体中的明星与高山,但现实中,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困惑与压力。科学从来都不是完全的阳春白雪,在莫比乌斯的舞台上,“最强大脑”谈及自己面对的挑战也很坦然。
资金——这恐怕是昨天被谈及最多的“头疼问题”。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说,科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中最大、最难的是获得资金:“我们并不是说要无节制地获得资金,但社会还没有达到对科学完全支持的阶段。年轻科学家们在开启科学生涯时,常常因为资金太紧张,而无法开展实验。”
弗里德曼希望能够用更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揭示暗物质的奥秘。但他坦言,现在该领域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足够的钱,因此造不了更大的加速器:“这些仪器非常昂贵,或许这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哪怕对于完全不需要实验的数学研究来说,科研资金也是一个问题。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说,数学有自己的语言,这使得数学家很难与圈外人沟通:“如果你不能让别人理解数学有多重要,那么你就无法拿到资金。”对于“理解和沟通”的话题,迈克尔·罗斯巴什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这位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表示,科学家要更好地学会与公众交流,由此让大家接纳科学,这或许有助于缓解“融资难”。
当然,除了钱,顶尖科学家们也被其他问题所困扰。考切尔·比尔卡尔说,找到真正有才华的人,并且吸引他进入数学领域,现在太难了:“这或许和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有些人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使得他们最终不愿意做数学。”
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则为各种“关系”挠头。他说,科学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国际关系:“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世界或许会有大麻烦,那科研还有什么意义?”同样,赫尔曼还曾挣扎于夫妻关系:“我50多年的婚姻在4年前曾出现危机,直到我意识到一点:对着妻子大呼小叫,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于是,现在我有了非常好的夫妻关系。”
有原则的治学之道
某种角度来看,莫比乌斯论坛像是一场“未来预言大会”。但作为掺望者,很多顶尖科学家都直率地表示,自己事实上对于预知未来无能为力。这或许就是一种最真诚、最科学的治学态度。事实上,整场论坛中,“最强大脑”们一直在不经意间向世界展露出自己治学做人的原则。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说,科学最大的障碍就是要真诚面对知识:“很多人不断发表论文,其实只是想要利益,他们并不真想去探索背后的真理。”赫克曼说,真正的科学家不能为了迎合公众而去研究,他们需要去等待、去寻找。
2005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扎尔说,关于哪个学科方向最有前景,他无法预知,但他建议年轻科学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热爱的、有激情的、会全力以赴的领域:“我自己就是遵循这种原则。如果这样的话,哪怕你得不到什么奖赏,也一定会拥有满意的人生。”
在2013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菲儿巴兰看来,做科学最富挑战的,就是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发掘出最关键、最能推动行业进步的问题,然后解决它。”
关于如何做好学术、让研究真正产生价值,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的一个精妙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弹奏了很多音符,但却没有弹奏音乐。或许这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研究,但是我很喜欢。”
作者: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