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草,大王会相信这句话吗?
这是孟子对齐宣王讨论仁政时讲的一句话,“明察秋毫”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孟子先夸奖了齐宣王一通,说他以羊换牛,有怜悯之心,会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齐宣王听了很高兴,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一见齐宣王发问,机会来了,就举例继续说道:“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孟子一看时机成熟,才说出心底真正想说的话:“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他终于明白了,孟子不是来赞美他的,而是来批评他的。批评他宁可施恩于禽兽,也不肯施恩于百姓,施德于百姓。孟子大胆指出齐宣王的缺点,对待百姓疾苦,不能做到明察秋毫,即便察觉,也视若不见,这就如同看到一车柴草,却说自己看不见一样荒缪。看到百姓疾苦,为什么不去帮助百姓呢?孟子的话反问得铿锵有力,让齐宣王只能笑笑而不能回答。孟子也知道齐宣王想要的是: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孟子看来,就像爬到树上要去捉鱼一样,无法实现,本末倒置。君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为什么不能对老百姓施加仁德呢?这就是孟子,一个充满“民本”思想光辉的孟子,一位替老百姓讲话的孟子。记住了明察秋毫这个词,也就记住了孟子的一颗仁义之心。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