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五首《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岑参)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中唐·岑参·七言绝句】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拼音版:
xī yuán yì lù guà chéng tóu,kè sàn hóng tíng yǔ wèi shōu。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jūn qù shì kàn fén shuǐ shàng,bái yún yóu shì hàn shí qiū。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作品介绍]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安史之乱时期诗人为送友人李判官而创作的,是一首雨中送客之作。诗人感慨经过安史之乱,开元盛世景象已然一去不返,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
[注释]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译文]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吗?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壹/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出任虢州长史,其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整体赏析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谢叠山云:此诗为去国者作,末句隐然富贵不足道。汉公卿往来汾阴,不知几人在,唯白云似汉时秋耳,所以开广其襟胸郁抑也。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谢注佳,然只论理致,若此诗清思逸音,独不及一言,是未足与论正声矣。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末二句以洞观千古之意宽之。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钟云;于到日用事生意。“犹”字用力。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李峤《汾阴》长篇,较此首词繁而意反狭。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切定晋绛生情(末二句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借题发挥,足见胸襟高旷。今人送行肯作此否?
清代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高视阔步,二十八字牢笼一切言语,此诗高迈可见,其深思不可见也。
近代朱宝莹《诗式》:以“去”对上“散”,以“汾水”对上“江亭”,以“云”对上“雨”,须知诗律之细也。
贰/
岑参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任虢州长史,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虢州,旧治在今河南灵宝县。李判官,名不详。晋、绛,州名,晋州治在今山西临汾县,绛州治在今山西新绛县。得秋字,同伴分韵题诗,岑参分得“秋”字韵。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客图景,点明题旨。“西原驿路挂城头”,西原,地名,在灵宝城西南。虢州城依山建构,驿路绕山而上,从城里看,就好像是挂在城头上,“挂城头”三字构思精巧,描写形象、生动。这一句似乎是在写景,其实巳暗示李判官将要沿着这条驿路远去,并且,山峰重叠,道阻且长,又藏有此去何日再得相见的依依之情。诗句辞意深曲,是融情于景的佳制。次句“客散红亭雨未收”,别宴已散,行人据鞍,这一刹那最是伤情。“客散”,是说别的送行者已经离去,言外之意是唯有作者还同李判官不忍分别。“红亭”,在岑参诗中虢州的东亭、西亭、后亭、水亭都被称为红亭。回想当日红亭之上,僚友欢聚,其乐何极!如今红亭如故,人将东西,其情怎禁!况复秋雨淅沥,如泣如诉,值此风光,铁心人也要掉泪的。上两句虽无一处道出“情”字,但浓情饱含在一笔一画之中,表现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功力。
后两句包含一个典故。《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巡河东(今山西省南部),祭土神,与群臣饮宴汾河之上,作《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李判官将去的晋绛就在汾河流域,所以诗人说:您去看看汾河上空,那里入秋的白云是否还同汉武帝时一样?武帝在位的一段时间,是汉代鼎盛时期。而岑参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边防吃紧,社会破坏惨重,民生凋敝。汾河之上,岂复汉时旧云!有了后两句这么一问,作者关心时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全被道出,诗篇因此也远远超出了送行诗的一般格局。
在结构安排上,前两句说送别,后两句叹国运,内容各异,却又统一在“送李判官使赴晋绛”这根主线上,表情达意又都采用含而不露的方法,因此全诗浑然天成,严密精谨,是作者潜心构思而成的佳作。
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这是一首送行之作,也是一首应酬之作。难得之处在于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
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
白云犹似汉时秋。
【诗君授业】
诗君说
诗的大意是:城外远处有层层叠叠的山,通向西原的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红亭驿外,雨未停,客已去,主人还在殷殷相送,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一二两句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表明作者在炼句与表现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功夫。三四两句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可见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
这首诗,题为送行诗,却意不独在送行,看似写景叙事,实际是以朴素平和的语言寄寓对祖国衰微的感叹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岑参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思想豪放奔腾,诗风雄奇浪漫,满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云诡波谲的政治风浪中几经沉浮,屡被贬谪,于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又被贬谪为虢州长史。四十五岁的岑参深深地知道,自己又一次被朝廷抛弃了。长史一职虽然职高奉厚,名为刺史佐官,但却没有任何实职。
在虢州任上的三年间,他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在湖光山色和斛筹交错中觅寻慰藉;他踏山水,访友人,登红亭宴客,为官吏饯行,以坦荡磊落的胸怀赢得了如潮的口碑和政声。他在迎送闲暇,豪情逸飞,笔耕不辍,吟咏虢州之美景,抒发心中之豪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盛唐时期虢州以及红亭驿的诗篇和史料,使今天的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悟到诗人的呼吸和脉动。
【传道解惑】
诗宝
诗君好,题目中的“虢州”、“晋绛”在哪里啊?
诗君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晋绛:指晋州、绛州。《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原题后有“得秋字”三字,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诗宝
第二句“客散红亭雨未收”中的“红亭”有何来历啊?
诗君
“客散红亭雨未收”,也有作“客散江亭雨未收”。其实题上分明写在后亭饯别,写“江亭”就离题了。 红亭驿位于灵宝城区西华村九柏台处,因建有红亭而得名,为唐虢州驿所,又称西楼。
据《新修九柏台碑》载:“虢之西,耸然高峙者为塬,塬埠东豁,其上宽平,盘曲可登眺。在李唐盛时郡刺史、宾客往来游寓饮饯之所,客散红亭之诗,益于此也。”
红亭驿是当时的一处枢纽驿栈,它居高临下,俯瞰虢州治所虢略镇,东通寺河、火山关可达永宁、南阳,南控朱阳、辘轳关可抵陕西,北接函谷关可通长安、洛阳,驿栈控扼三条古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诗宝
明白了。这首诗的三四句是不是化用了典故啊?
诗君
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因为战乱,国土破碎,百姓流离,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为此他在诗的三四句中,通过一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沉痛之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