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清 || 山歌 小调 非遗文化的传承 2024-06-23 18:46:54 投稿邮箱 湖北民歌,当地习惯称之为民间山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风很盛,似乎大人小孩都能唱上几首,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歌声此起被伏。有相互对唱的,也有诉说衷情的,也有一唱一和的,如此等等。如同当今刘三姐对歌似的,歌声四起悦耳动听,那种高亢奔放的情调,显得格外幽默婉转、柔和。例如:山歌好唱口难开,鲜桃好吃树难栽。白饭好吃秧难插,白粑好吃磨难埃。鲜鱼好吃网难开。对唱:何人知道口难开?何人知道树难栽?何人知道秧难插?何人知道磨难埃?何人知道网难开?对唱:牛郎知道口难开,王母知道树难栽,农夫知道秧难插,三娘知道磨难埃。鱼郎知道网难开。对唱:哪里会到是牛郎?哪里会到王母娘?哪里会到农夫汉?哪里会到李三娘?哪里会到打鱼郎?对唱:天河会到是牛郎,天上会到王母娘,田中找到农夫汉,磨坊找到李三娘,河中找到打鱼郎。传统民间山歌,为什么能流传至今,这是因为它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学。更重要是因他在内容和节奏上具有高亢奔放、悠扬、婉转,乡土气息浓厚之特点,歌词每七字一句,每五句一段。同时还因为它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疾苦和愿望的追求。同时也因为它歌颂了劳动人民丰收喜悦的欢乐情景。与此同时,还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智慧、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故而,它才深深地受到群众的爱戴和百姓的好评。民间山歌,它的唱法多样,自由腔、民族调,悠雅动听,它不同于其它民间文艺,它不需要具备任何场所、设施和任何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不拘一格,生产时,边劳动边唱,自唱自乐。如: 四月单身菜花黄,单身汉儿两头忙,走到田头秧又老,走到地边麦又黄,谁人对我作主张?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求之渴望的心愿。说明了上无父母,下无妻子儿女的苦脑心情。然而,在文革期间,传统民间山歌,却被视为黄色歌曲,曾一度被禁堵,在那个年代,社会上除了整天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之外,那就是红卫兵造反派到处搞打、砸、抢,张贴大字报,四处游行示威,斗当权派。学校停课,工厂罢工。在那个年代里,谁也不敢站出来说真话,要是那个敢站出来说真话,就说你是牛鬼蛇种,高帽子戴在你头上。非把你整垮不可,要你永世不得翻身。从那以后,再也听不见民间山歌的声音了。这样,一直沿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偶尔听到民间山歌的声音,而且还是在偷偷的唱,生怕有半点风吹草动。 渐渐地,一些爱玩爱唱的老人们,象小孩似的,又活蹦开来,他们在田边地头哼些山歌小调。自唱自乐,自编自演。以提提精神,又何乐而不为呢!享受老年人的天论之乐,焕发出青春年华时代的光彩和美好的回忆。山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把它收藏、征集、传承下去。它不仅属于文艺界的一种特殊题材的显现,同时,也是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象征。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敢于担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山歌特别是在民间,在乡村,只有山歌才能培养他们的乐趣,以增强劳动感的热情。还可在逃水荒时,以打“连厢”沿门乞唱,以度时光,姑娘们还可走村串户,沿门卖唱,所到之处,很受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因此,传承好民间山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势在必行。李清水老人,就是我们村最突出、最典型的典范。多少年来,他对山歌十分痴爱,走路在唱,劳动时,也在唱,走到那唱到那,好象三天不唱歌,喉咙就痒痒的,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也要哼上几句,直到睡着为止。清水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读书不多,只读几个月私塾,对一些歌词并不十分精通,他善于勤学好问,为人憨厚,性格开郎,别的什么都不会,是一位地地道道地老式农民,梨耙水车耖,样样皆通,除此之外,就只喜欢唱山歌,成了众所周知的民间艺人,无怪乎他老伴常常说他是山歌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整理、收集民间山歌单行本,并托人帮他抄写,其中,我也帮他抄写了不少山歌本,结止目前为止,他己整理收臧民间山歌单行本约四十本之多……如《山歌好唱口难开》、《石榴开花叶儿黄》、《绣麒麟》、《十叹姣连》、《十月单身汉》、《十盅酒》、《心肝肉儿》、《运粮船》、《劝郎》、《石榴山歌》、《送郎山歌》、《单身汉山歌》、《十劝》、《二十四绣》、《同年歌》、《十把剪刀》、《一根带儿九根须》、《撇情》、《双思情》、《孟姜女哭长城》、《赛海堂》、《外甥调姨娘》、《手扶栏杆》、《采桑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月子飘》、《十想》、《十送》、《玉堂春》、《潘金莲》、《宋江杀媳》等,都是文革前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李清水老人不仅是山歌收藏的爱好者,也是民间山歌的传播者,一到逢年过节之时,乡村人都喜欢利用春节之际,到外地邀请戏班子来村搭台唱戏,他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早早来到戏场,趁开演之前,和一些爱唱山歌的老人谈今说古,高兴之时,唱上几句,吸引爱听山歌的观众。别看沙喉咙,低声调,唱起来还是有板有味,一群爱听山歌的老人,都喜欢来凑凑热闹。并趁此机会,打听搜集有关民间山歌的资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十里八村的乡民,都知道李清水老人是个爱唱山歌的民间艺人。如今,年岁已高,虽年过八旬,但身体骨很结实,很硬朗,一点也看不出腰驼背躬的样子,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常常露出几丝笑纹惹人逗乐,穿着十分朴素,老老实实的老农装扮。但至今仍独自一人守护着阔别多年的老屋场,故乡热土——李英。恋恋不舍的守护着,守护着。放几条老黄牛,来维持他和老伴俩的生活,日子过得到也舒服自在。在他看来很开心、很乐意,也很充实,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寂寞。前几年,还给人耕地、播种,只是近几年,才被“铁牛”代替了。他常跟我说,他不需要儿媳养他,不想增加儿媳负担,生活上虽不很宽裕,但也很知足。多少年来,这种俭朴生活,已经习惯了。他常说,不烦脑、不操心,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直得牵挂,晚上有老牛陪伴,再哼上几句山歌、小调,这便是我人生的最大快慰和幸福。作者:李凤清 蔡山李英人编委会曹锦军总编魏鲜红主编唐亚红执行主编 赞 (0) 相关推荐 民间小调《卖岳母娘》 民间小调《卖岳母娘》 非遗文化有传承,本草药茶惠群友丨本草江南第1778期 蟹爪兰 八棱麻 白接骨 高粱泡 红线草 腹水草 卜芥 薯蓣 黄独 瓦松 玄参 本草之路 我们同行 END 鱼是祥瑞的象征,教你剪个“年年有余”,共同传承非遗文化 在我国的剪纸文化中,有许多的吉祥图案,其中鱼是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吉祥物,本章节,我们就来讲一讲有关鱼的民俗文化和剪纸方法. 鱼的吉祥寓意有多种 中国人选择鱼来象征自己的生活,是因为鱼不像龙.凤.狮子等 ... 建盏名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一邱华忠 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技能大师,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邱华忠 建盏名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一邱华忠邱华忠出生于福建建阳水吉南山,研究建盏烧制技艺40余年,是建盏技艺传承人,国家级一级陶瓷技师. ... 非遗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第一期寿山石雕培训班“课程名称及指导老师简介 NO.1 "传艺大师"课程及指导老师 陈益晶,1957年出生,福建福州鼓山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华传统工艺特级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寿山石雕 ... 30多年坚守传承非遗文化牛皮灯影戏,杨集老艺人高拴江和他的戏班子 2017年的春天,我在甘肃会宁老家,有幸遇到了家乡牛皮灯影老艺人高栓江,并有机会在他当时表演灯影戏的大岔社,小岔社跟踪拍摄了大量他亲自表演的牛皮灯影戏照片,录制了视频. 高栓江是会宁杨集刘咀村的一起农 ... 剪春牛,传承非遗文化,祝大家牛气冲天,好运节节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牛则是一种与农耕有着密切关系的家畜.因而,人们对牛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忠诚高尚的符号.勤劳善良的象征. ... 云纹,最美的剪纸图案,剪最美云纹,传承非遗文化 上一个章节我们学习了蝙蝠的剪纸方法,所谓"蝠"到即福到,学会的剪友们一定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剪蝙蝠窗花,祝大家长命富贵,福气多多 这一个章节我们要详细的讲讲云纹的剪纸方法,云纹是古 ... 传承非遗文化 唐代宫廷燕乐《鼓》首演-中新网 传承非遗文化 唐代宫廷燕乐<鼓>首演2021年02月07日 09: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唐代宫廷燕乐<鼓>.大唐芙蓉园供图中新网西安2月7日电 (记者 阿琳娜 张一 ... 李会长一行参观陕西天森生物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魏氏中医药非遗文化传承展览馆隆重向社会开放,馆区占地400多平米,馆藏文物四百余件.其中中医药古书籍100多本,展现了魏氏中医药六代人生生不息的守正传承,234年的历史文化,获得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