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写诗感觉很难?不!能读就能写
不想再为语文学习而发愁
就赶快关注我们
刘英平:河南息县三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网名“老英”,主持诗先锋“现场诗歌俱乐部”论坛、“大息地”论坛,管理“新教师成长网”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2013版把这首诗后移到第四单元,我认为这样更合适。
自上世纪初发轫,新诗创导者秉承着文化革命“我手写我心”的宗旨,一度导致新诗诗意丧失,文本粗浅。到达三十年代,一大批优秀诗人蜂涌而出。何其芳这首《秋天》就反映出新诗“由口语向古典回探”这一迹象。
在形式上,诗歌共三节,每节五行。前四行诗句在韵律上,有隔行押韵和连句押韵,与格律诗相比更灵活多样。每节最后一句都采用“秋天……在……”的句式收束。
旧体诗,以其对格律的过分要求而令人敬而远之。新诗之所以称为自由诗,也在于其对格律不作要求,完全放开。然而经过一二十年的诗歌实践,诗人们发现完全的自由发挥根本不是文学,格律还是要有的。可要什么样的格律?会不会走上旧体诗的老路?闻一多于1926年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主张,对新诗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何其芳创作于1931-1933年间的诗集《预言》,就可以看作是这一主张的回响。其中的《预言》也成为诗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青的神?
同选在这本诗集里的《秋天》,在形式上具有同样的特点,就不意外了。至于“音乐的美”,很多赏析文章都从节奏划分的角度作了相当精细的分析,如《教学参考书》“练习说明”三“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仿照示例,给诗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直至能够背诵。”的解说中,就把每一句的节奏都划分得一清二楚。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需要提示学生的是,诗歌的节奏划分不固定、不唯一,但也不能随心所欲。
诗歌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一首诗好与不好,读一遍就有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何其芳的这首诗是成功的。要成功地做到这样,除了闻一多先生所提倡的“三美”之外,诗人还采用了另外的技巧。
一方面是叠词的使用,如“丁丁”的伐木声,“轻轻”的摇桨;另一方面是相同句式的并举,如第一、二两节都采用省略了主语的动宾结构句:“震落了……”,“放下……”,“收起……”,然后再在动词前附加一定的修辞语:“用背篓来装……”,“向江面的冷雾撒下……”;最后,就是第三节前三句都使用“了”字句。
这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产生了真正的韵律。尽管每节都五行,每节最后一行句式相同,却因诗人把长短句相间安排,读后丝毫没有机械重复之感。尤其是最后一节,前三句都是“了字句”,第四句突然就插入一个问句,这样整节诗都活跃起来。
然后,就是全诗的完成时语调。可以想象,如果把这首诗译成英语,一定有很多“完成时态”:秋天的“声”与“香”完成了,就“栖息”在农家小院里;秋天的“色”与“触”完成了,就“游戏”在渔船上;秋天的一切都完成了,远去了,就虚化了、高远了、也明净了,幻化在“牧羊女的眼里”。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反复读一读,再稍加示范,一定能感受到新诗的韵律之美。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理解诗意,感知诗歌的意蕴之美,才合乎认知的规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end——
扫一扫 观看视频辅导课程
作文点评、老师寄语、写作方式、学习方法,尽在评点月刊
一堂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