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及诊断标准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

超声技术与诊断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英文简称HPS,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占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大概为5:1,且多发于第一胎足月产的婴儿。

病理
改变

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

以环形肌肥厚为主

01
临床表现及体征

临床上主要以呕吐为主要表现,一般在出生后2-3周左右开始,最早可发生于出生后1天,呈喷射状呕吐,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不含胆汁

查体可见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则平坦、柔软,大部分患儿可见明显胃蠕动波;上腹部触及“橄榄形”肿块是幽门狭窄的特有体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见到胃蠕动波、扪及幽门肿块和喷射性呕吐等三项主要征象

02
超声检查手法

患儿处于安静状态:

1  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半卧位,观察患儿胃腔、贲门及食管的结构。

2   转右侧卧位,使胃内液体充盈胃窦及幽门管,于右肾上极的前方、胆囊的下方显示幽门管的横切面,并转动探头观察幽门管的纵切面,观察幽门结构及其蠕动情况。

03
超声表现

正常婴儿幽门管壁厚度<3mm,管长<15mm。

正常婴儿幽门管有规律开放,使胃内容物通过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时,幽门呈实质性中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横切面呈“靶环征”,外层低回声环是幽门肌,中央幽门管壁呈高回声,纵切面呈“宫颈征”,幽门管呈“双轨征”。

动态观察,幽门无蠕动,幽门管无开放,胃腔扩张,胃壁蠕动增强,并可见逆向蠕动。

文献报道,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金标准:

幽门肌厚度≥4mm

幽门长径>16mm

幽门管腔内径≤2mm

——夏焙, 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1.312-313

内容来源:

1.夏焙, 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2-313

2.马姝等,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整理及编辑:超声思维/超声技术与诊断

超声技术与诊断(cs-zdx)

1. 文章整理自专业图书、期刊及网络,我们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请支持正版图书,如若觉得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微信发送给我们或发邮件至515330743@qq.com。

2. 欢迎分享及转载,转载请保留所有信息,包括文章来源及整理人员或平台

3. 投稿请超声群里@群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