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超声 | 二维超声如何诊断白内障
眼球是具有特殊构造的光感应器官,它由眼球和其附属器组成,我们可以通过A型超声、二维超声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其进行检查。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伤性的眼用高频超声图像诊断技师,其分辨率极高,可达到50μm,探头频率在35-100MHz之间,其主要用于观察角膜、虹膜、房角、睫状体、睫状沟、晶状体前囊、玻璃体平坦部结构变化的了解。
图片来源网络
闲话不多说,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白内障的相关知识点,首先从晶状体开始说起
晶状体及其正常超声表现
晶状体位于玻璃体的前面,为一双凸面的透明组织,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径约9mm,厚度为4-5mm,它无血管结构,其营养主要来自于房水,与周围组织无直接联系。
图片来源网络
晶状体分为三层结构,外层为包围晶体的囊膜层,位于前囊下的上皮细胞组织以及晶体的基质,晶体基质包含了皮质层和核层,
图片来源网络,晶状体解剖分层及其混浊部位
正常晶状体位于前房与玻璃体中间,声像图为梭形结构,其后缘呈弧形强光带,内部呈均匀的无回声区,超声测量其厚度约为4±0.22mm,如下图:
白内障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白内障属于眼科中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是由于老化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等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的代谢异常,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而引起的眼部疾病,即我们的晶状体由透明变为了不透明,可以分为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天性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临床上以老年性白内障多见,根据混浊部位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后囊下性白内障。
可见晶状体混浊,呈乳白色样改变
——皮质性白内障: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类型,晶体混浊从周边逐渐向中央扩展,可分为四期,即初期,未熟期、成熟期及过熟期,成熟期晶体表现为全白混浊,到了过熟期,则晶体失水,体积变小。
——核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部位于核层,周边部透明。
——后囊下性白内障:早期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到后期合并晶状体皮质和核性混浊,最终发展为成熟期白内障,表现为全白混浊。
白内障的超声表现
——皮质性和后囊下性白内障,其超声主要表现为晶状体轻度增大,后囊膜弧形带回声增强,囊膜下皮质内可见细小点状或短线样强回声,但其中央区域仍为无回声。
晶状体周边回声增强,后方弧形强回声增厚,周围见点状强回声,中央无回声存在
——核性白内障:其超声表现为晶状体增大,中央部出现点、团状强回声,周围呈无回声。
晶状体中央部可见点、絮状强回声,周围无回声存在
——混合性白内障:其超声表现为晶状体无回声区消失,其内充满不均质强回声。
看了以上小编对于白内障及其超声表现的介绍,是不是对白内障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普通二维超声对于双眼的检查虽然没有超声生物显微镜看得那么细致,但是对于普通的疾病诸如白内障、视网膜玻璃、玻璃体占位等疾病的诊断已能提供足够多的信息,因此在眼部疾病的诊断中也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