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中的铁血柔情——林觉民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11年1月底(清宣统三年一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林觉民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说:“汝幸而遇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短暂一生几乎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为国捐躯,呜呼哀哉!
林觉民同时也是一位深情的才子,对其妻陈意映的爱血浓于水。《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字字带情,句句沾血。极大地表达了林觉民个人的家国情怀。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刻画在林觉民的一生上,悲壮与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这开始时时刻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沧海桑田,风雨坎坷,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成为那埋头苦干的人,成为那拼命硬干的人,成为那舍身求法的人!必须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
《论语》曾告诫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这不都是意味着我们要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的见证吗?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然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今天,我们又重新谈起九一八,重新感受历史,重新找回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勿忘国耻!中国人将永远背负着历史遗留下的伤疤!
勿忘国耻!千百年的屈辱怎能一笑而过?!
勿忘国耻!前辈们的每一滴鲜血都将流入后人的体内!
我们将继承这悲壮的历史,继承这不屈的精神,继承这任凭千百万年风吹雨打的,坚韧的玉石!朋友们,你们听!一曲雄浑壮烈的交响乐正在我们的脑海里演奏着,那正是一曲冲锋的战歌,正是振奋着亿万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