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邹开歧《且看我晒晒老家的年味》
文/邹开歧
【作者简介】邹开歧,中国公民、普通作家、一级编剧。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至今,现任三台县作家协会主席。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四川最美古镇——三台县西平镇,是我的家乡。别看我七老八十的人了,每年要过年的时候,儿时在家乡过年的情景,就会再现我记忆的屏幕;老家过年的味道,就会扑鼻而来。
不是老夫吹牛,那才像过年的样子,那才是过年的味道。
“大人盼挣钱,小娃儿盼过年”,是我们老家的口头语。
吃了“腊八粥”,过了腊月十五,闹年锣鼓就打响了。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王爷,浓浓的年味就弥漫着田间院坝和大街小巷。
推凉粉,磨豆腐,炒年货,吃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这些都是中华大地“同唱一首(过年)歌”里的内容。我要拿出来晒的,是很多唯独咱们老家才有的年味:
一、拜“溜溜年”
所谓拜“溜溜年”,就是每年大年初一早上,西平(原来叫观音场)五条街上的住户人家,不分贫富,都有一名当家理事的大人,在本街上有脸有面、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或龙头大爷带领着,去本场镇另外几条街挨门逐户拜年。
其礼节并不复杂,因为每家每户大门开着,去拜年的到了家门口,叫一声“恭喜发财”,“给你拜年了”,打个招呼,又笑逐颜开去第二家。
大年的初一早上,是老家场镇上最热闹的时刻,“恭喜发财”的声音,成了古镇老街上的最强音。
二、赛宝会
我的老家西平镇,当年叫观音场。
那二年正月初一不兴走人户,说是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在我想来,也许是为参加正月初一“赛宝会”找借口。
所谓大年初一“赛宝会”,实际上是一次山乡大比美。
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妇,每年过了中秋节,就开始了赛宝会的精心准备。
一是给自己做一双漂亮的绣花鞋,二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上街买一节自己最满意的布料,做一身漂亮的衣服。到过年时,就忙着修眉毛,梳理头发,洗澡,不只是为了清清爽爽过大年,更是为了参加赛宝会。
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姑娘们穿着新做的绣花鞋,漂亮的新衣服,再把头发梳理好,长辫子上一根红头绳或花绸带,然后对着镜子照了又照,自己觉得无可挑剔了就准备上街。
年轻媳妇,不仅要穿上新衣、新鞋,特别要在发髻上配戴银钗等饰品,再戴上平时压在箱子里的手镯、耳环。总之,年轻媳妇姑娘们,大年初一这一天,要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翻箱捣柜地找出来。把自己“包装”一下。
一切准备就绪,三五成群,结伴上街。
最漂亮的,自然走在队伍中间,像众星捧月一样。“捧月”者,也不因为自己衣着逊色而垂头丧气,反觉得能与如此漂亮的媳妇或姑娘走在一起是自己的荣耀。
年轻小伙和老人们,照样收拾打扮一身新。除年轻人结队上街,老人们则同邻里乡亲坐在院坝里抽着叶子烟,品评着从路上走过来的年轻媳妇姑娘们谁穿得漂亮,戴得漂亮,长得漂亮。
在街上,谁家的姑娘最漂亮,跟随在后面的小伙子就最多。谁就是赛宝会的赢家。
年轻媳妇不管有多漂亮,但已是名花有主,后面也不会有小伙子跟着,足以证明家乡民风之淳朴。她们参加赛宝会之目的,是展示给娘家村里的姑娘们看,证明自己找了一个好婆家,当然,也还有为婆家妹子保驾的责任。
赛宝会上,最忙的是喜欢说媒拉红线的大婶子、老太婆,她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目的是看谁家的姑娘漂亮,看谁家的小伙子在追逐哪家姑娘,想方设法问清了地址,以便大年一过,就“开展工作”。
三、施米与施饭
当年的“施米”与“施饭”,有点像现在的送温暖、献爱心。
“施米”,又叫“领发米”。每年大年三十的头一天上午,观音场街上几家会馆或名门大户,必然有一处备了不少大米,让乡下或本街上过年穷得无米下锅的人前来领取,叫“领发米”。
我曾经目睹“领发米”的实况。
有一年,在西门外的小学校门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觉地排起了队列。校门内,一排箩筐装满了大米,有几位衣着华丽的大人坐成一排,另有一中年壮汉,用手中的碗,给排队的每一个人撮上一碗,有用壶芦瓢来接的,也有用口袋来装的,还用两手提着破旧长衫前襟来接的。不管什么人,大人或小人,都只有一碗,领着了就有,多是全家大小一起来,一人一碗,凑起来就多了。
所谓“施饭”。就是大年三十这天中午,街上开饭店的人家,煮一大锅白米干饭,还备了一些煮熟,又是两片一块的连刀腊肉,凡是街上过不起年的穷人,可以领着家人去吃,白米干饭不限量,而腊肉只有一块两片,属限量发放。
像这种大年三十揭不开锅的人家,实属不多,所以大年三十施饭的饭店,只有一家。
四、“送青”
大年三十下午,或大年初一早上,农村乡下的人家,就要提着豌豆尖或青菜到街上,送给亲戚或朋友和熟人,不在乎多少,为的是讨个吉利,确保一年平安清静。
这种大年三十或初一早上相互赠送青色蔬菜在家乡已成为民间习俗,并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我老家的年味确实很浓,而且浓得在记忆中化不开,抹不掉!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