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芳:特别的眼神,总是给特别的人王祖芳|散文

陈猷华:追捕季布(下)|历史小说

文/王祖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看到出自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中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句词时,我总是浮想联翩,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绝代佳人?她的那双眼睛如何在顾盼之间摄人魂魄的呢?
偏巧《硕人》中的美女可以与之平分秋色:“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而《闲情赋》中写到的美目就有几分含蓄了,“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顾盼之际美目中秋波流动,时而微笑言语而不分散奏乐的心神。眼神的魅力之大真不容小觑。
“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在表情达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情绪很难骗过自己的眼睛。当我们在一段喜欢的文字里徜徉时,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即使忧伤也兼具透彻的美好,眼神一定是喜悦而灵动的。所以在人类的词典上,有了“眉开眼笑”“含情脉脉”……
再试想,与人相见,目光交汇处眼神传递,就已心领神会,这是多么愉悦的事情。曾经有同室好友,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了对方的心思,彼此之间真是心照不宣,似乎在双方的脑袋上装了天线,一举一动都能知晓,并且能准确破译对方的脑电波,十分默契,这是多么惬意的相处模式啊。
在某个场合,当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应对时,有人笑意盈盈,抛来眼神给予暗示,帮我们及时解了围,这样的知己实在是令人刻骨铭心。
多年前,室友的一个同村好友,不幸患上了致命的疾病。当我陪着室友去看望她时,她已被家人移到堂前的简易木板床上。本地的习俗,把将死之人移到堂前,就是家里做好了办丧事的准备;而病人亦是掰着手指过日子,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见死神了。
但那天病人穿着一件大红底印花盘扣修身小夹袄,像极了一个新嫁娘,仍是漂亮得很出众。我们去了以后,惊喜使她白净的脸颊平添了一些红晕。
在谈到她年幼的孩子时,她的眼睛里有温柔和不舍,有无奈和担忧,有痛苦和哀怨,令人动容。至今难忘那一个眼神,其中深藏着一个年轻妈妈在清楚自己时日不多,无法参与孩子成长中任何一件事的深深遗憾、心痛和不甘!
在我儿子五六岁时,我带他去一个同事家做客。同事家儿子虚岁三岁,刚好会蹒跚走路。就这样,两个小孩子一个在前面蹦蹦跳跳,一个在后面摇摇晃晃。我们当然不敢麻痹大意,时刻关注着两个幼儿的动向。
突然,我儿子一个转身,喊着“小弟弟”,张开双臂准备抱同事家儿子。我注意到同事的老父亲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孙子,看到我儿子转身的一刹那,几乎视我儿子为危险品。他展开手臂在我儿子和他孙子间做成屏障,把他孙子围进了他怀抱的安全区里,眼神既紧张又疼爱。
目睹这一切的我,心里有些不悦:一则是我儿子也才那么小,也属保护对象;二是我儿子长那么大从未伤害过别人,我们对他的教育并不放松,老人似乎看低了我们。但猛然间,我想到外婆的眼神,外婆清秀的脸上,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看向我们时总露出满满的宠溺。
即使冬天时,困扰她大半辈子的哮喘病发作时,外婆怀抱铜脚炉,弯曲着瘦小的身子,紧锁双眉,对着我们时眼神中也还是微笑,那是多么特别的眼神。想到此,我心释然了:护犊之情,人皆有之。特别的眼神,总是给特别的人。
如果人与人之间至于连一个普通的眼神都不肯给对方的境地时,此时一方的眼神只是一次有来无往的漫漫单程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多半原因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用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每当面对戴着墨镜说话的人,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公平,被对方一览而尽,却看不到对方的眼神,不知对方究竟有什么心思。我们用一双干净的眼睛坦荡荡地面对他人,多好啊。
记得年轻时在某本书上看到有句美国名言:“男人不喜欢和戴眼镜的女人调情。”无独有偶,据说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当时颇有些困惑不解,现在想来,自己戴着摘不掉的眼镜一路走来,得罪的人已是无数,竟全然不知。
回想自己眼力好的时候,尚不懂得看眼神;渐渐知道看眼神时,一双眼睛却早已高度近视,常看不清别人的眼神。过去的事情自不必多提。惟愿余生,“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