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三)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三)
文:张志江
1971年首批招工进厂的上海知青中,仅有一位高中毕业生,她就是女知青邢云(化名)。她高高的个子,人长的也很漂亮。由于她文化高一些,被安排在电炉车间当电工。1974年被推荐上大学,离开了耐火厂,在厂里仅待了三年多时间。
那个年代,知识贫乏,缺少有文化的人,上级分配耐火厂这唯一的招生名额,对我们厂来说是十分重要,因为真正的大学生毕业生分配到县城的极少,而且大多数还进了机关,工厂基本上看不见的,人才奇缺。厂里虽然有“工程师”、“技术员”,但文化程度都不高,大多是凭“经验”或者土办法一一反复烧小样做试验,以确定该批原材料的质地。厂里没有化验室和化验设备,早就想培养一名化验员,成立一个化验室。如今这名额分来了,厂领导决定所选的人一定要学硅酸盐专业,为本厂将来的化验室服务,所以目标锁定了高中生邢云同志。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刚吃罢早饭,邢云和上海知青陈佩文两人同阵来到龙泉巷我的家中,向我告别一一邢云要上大学去了。作为本厂的同事、兄长(邢当时正和我的师弟在热恋中),我理当要有点表示,我让她俩在我家稍坐片刻,我快步跑到百货公司,买了一个塑料皮的日记本和一支铱金钢笔,随后在日记本扉页上题了“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赠与邢云妹妹。同时也希望她上完大学,能再回到厂里,为我厂提升技术水平尽一份力。
邢云和我师弟很般配,两人个子差不多高,我师弟长的很帅,也特别有才,会机械制图,是个有潜力的技术人才。他俩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不用细表。此后,邢云成了合肥工业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学的是无机化工硅酸盐专业。
斗转星移,世事难料。邢云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后来听说她与大学里一位教师相恋,毕业后他们结了婚,邢被安排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此后再无她的音讯。
耐火厂的化验室梦继续在做,一直到80年代初才建立起化验室。
邢云当年是我厂文化最高的女知青,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她虽然没有回到推荐她的耐火厂,但这件事在我记忆中永远难以消失。邢云女士如今应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她如能看到此文,希望她能到第二故乡来走走看看,如今美丽的大明城仍然会欢迎你!
曹兆才是六八届初中毕业,下放在官山公社,1971年招工进耐火厂。由于他身材魁梧,被分配在烧成车间装出组,属重体力劳动,又属于高温作业工种。时常为了节煤(炭)省时(间),在窑温还没有完全降下来时,就要进去搬砖。厚实的粗布手套很快就磨通了,窑内六、七十度的高温,冬天还好些,如是夏季抢出热窑,人可就受不了了。大功率的鼓风机不停的吹,也还是汗流浃背的。这装出窑的活就是个出大力流大汗的工种,兆才在这个工种足足干了三年多。
兆才多才多艺,1974年,厂里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入选了。他的特长是会拉二胡和京胡,为样板戏唱段伴奏。其实早在1970年下放农村时,他就曾被推荐到县里参加过京剧样板戏培训班,所以他京胡拉得非常好。后来兆才又被抽到局里的文艺宣传队,曾到手管系统下属厂矿企业以及遍布各公社的基层企业去慰问演出。随着运动的结束,宣传队也结束了。70年代末,兆才同志又被手管局抽去搞了一段专案调查,回厂后仍在车间工作。
1982年,上级决定在耐火厂大院内,再建一座新的玻璃厂(即后来的皖东玻璃厂)。当时我担任筹建办公室主任,在挑选培训技术人员时,把老知青兆才同志调到了玻璃厂,他是作为供料机操作工之一,前往颍上县玻璃厂培训三个月,我与兆才同志真正打交道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我把参加培训的20多人送到颍上县玻璃厂,跟班学习操作,我往返于明光与颖上之间,在本厂抓基建进度和窑炉建设;去颖上现场办公,解决培训人员学习和生活问题,发工资。紧张的基建工作即将完成时,所预订的核心机械设备一一供料机,还要等半年后才能交货。为了早日投产,我们通过省轻工业厅和芜湖光华玻璃厂协调,把光华厂早先预订的供料机调剂给我厂。接着就带着光华厂的公函前往制造厂家江苏南通轻工机械厂,去交涉供料机的发货。于是我和刚学习过供料机操作技术的兆才同志一道去南通市验收提货。
我们乘火车先到上海,当晚上半夜在兆才家小睡片刻,然后赶到十六铺码头,于午夜登上大轮,次日天明到达南通。连续数日在南通轻机厂交涉验货。在此期间,于星期天到兆才妹妹家做客,原来兆才的妹妹嫁到了南通,其公公是一名特级厨师,且时任南通市政协委员,据说南通市每逢外宾或重要领导人来临,都由这位大厨掌勺。我们有幸品尝了这位大师的厨艺。我与兆才同志出差一周时间,每日交谈,推心置腹,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1983年底,玻璃厂建成投产后,我又被调回耐火厂主持工作,后来担任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因和玻璃厂同属一个支部,仍时常与玻璃厂打交道,有工作交集。
曹兆才是三名供料机手中最年长的一位,由于其工作能力较强,被调到厂部,担任过生产科长、供应科长和生产调度等职。后来由于厂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性情耿直、不善阿谀奉承的兆才同志处境尴尬,无所适从,不得不另想办法离开这是非之地。为避免矛盾加剧,他于1992年申请保职停薪,回上海另谋发展。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学会了经营眼镜的业务。1993年回到明光,在县供销社商场橱窗,开了一家小小的眼镜店。1999年,因为爱女回沪读书,兆才全家移居上海。兆才在嘉山明光整整30年,他把第二故乡视为家乡,寄满无限深情。
2016年金秋相约明光,曹兆才、黄安康、李崇烈等上海知青再访第二故乡。我们在交谈中知道了几位知青老友都酷爱读书和文学写作,特别是兆才这么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在写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我们再来看看他走过的文学之路吧。
兆才1951年8月生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其父是一位商界精英,在“文革”前曾任徐汇区政协委员、区工商联委员、永嘉地段合作商店总负责人,“文革”中受到过冲击。作为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兆才轮到下放,就首先报名,以免父亲再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虽是商人家庭出身,但兆才自幼就喜欢读书,从小学起一直订阅《儿童时代》、《上海少年报》、《少年文艺》等报刊。兆才兴趣广泛,还练过书法。他的语文成绩很好,其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交流,为此,他十多岁时就做起了作家梦。到后来下放、招工期间,都写过不少文章,也曾向《安徽文学》等报刊投过稿,可是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兆才面对一次次不成功,从未气馁,始终放不下手中这支笔,坚信道路就在脚下,要树立信心,“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繁华的大上海到偏僻的小山村,面对那陌生的环境,那繁重的劳动,那艰苦的生活,他无限惆怅、苦闷,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幸亏遇到了好心热情的岳大妈一家,于是他奋笔疾书,才有了《一碗汤面》这篇文章,并首次登于《明光文学》2014年第二期。
初读兆才的文章,感觉倒也平常。可是当你细细读下去,逐字逐句慢慢品味,越发地感觉到犹如喝到了一杯上好的毛峰,清醇可口,香味四溢;又犹如喝到一杯老明光酒,绵柔甘甜,回味无穷。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兆才同志历经生活磨练几十载,平时注意对事物的观察积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一点一滴都记录于笔下。
纵观兆才作品,他的随笔,长的上千言,短的几十字,总共有好几十篇。其中有的是读了某文章的感想、评论,有的是回复朋友的微信聊天。俗话说,勤能补拙,兆才君就是凭着勤奋读书,积累知识,充实大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写的随笔、散文、小诗累计已有20余万字,仅在《明光文学》上发表的散文就有六篇。
纪念明光酒厂建厂70周年征文,曹兆才的《难忘“老明光”》获优秀奖。载于《明光文学》2019年第二期。2019年4月7日起,兆才又开始投稿《文化明光》平台,迄今为止,已推出了35篇。兆才君的每篇游记文章,以及《明光记忆》系列(已写至之七),都离不开知青的话题,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以及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厚谊,深受读者喜爱,阅读量非常高,每篇都在几百次以上。
兆才在明光生活了30年,对第二故乡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的另一个才艺是掌厨。下放之初,条件不好,厨艺不精,因陋就简,随便做点饭菜糊口。后来遇到热心肠的岳大妈,见兆才病倒,数顿未进食了,于是邀请曹到她家吃住,如待亲儿子一样。从此兆才每天能吃到可口的热饭热菜。又有岳家大舅邀请兆才到津里做客,品尝了那么多丰富美味的土菜,兆才渐渐喜欢上了明光的饮食文化。娶了明光厨师的女儿为妻(其内弟亦是国营饭店的厨师)。还有兆才妹妹的公公是南通市著名的大厨,这等等一切与厨艺有关的人,兆才都遇上了,加之他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强,学得快,肯钻研,于是便有了80年代的好友结婚,请兆才去当大厨的故事。兆才掌起大勺,轻松自如,什么八大碗,八大碟,红烧爆炒、煎炸卤炖、冷盘热熘,丰盛的家(喜)宴丝毫不差于饭馆。于是在那么多游记文章中,有了对菜肴详尽的描述,一道道菜肴的制作过程,他相当的熟悉,什么火候呀,配料呀,总之,色香味形,样样俱佳。你看他那篇随笔中描述的女山湖大闸边上的水上酒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馋涎欲滴。文中小诗如下:
女山湖中鱼家寨,媲美京城钓鱼台。
渔家勿知思乡愁,我站船头醉意在。
80年代曾任过二轻局局长的张学伦老先生,是一位已自费出书七、八本的老作家,张老才华横溢,诗、书、画皆内行。曹兆才对张老格外崇拜和尊敬,每次回明光必拜访张老,将自己写的小文章,小诗,呈送张老指教,张老也毫不客气,热心点评曹的作品,讲授自己多年写作的体会和经验,使曹获益良多。张老如此的关爱和指导,使曹兆才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更加勤奋,大胆前行,有了长足的进步。经张老指教,曹写的散文《明光菜肴及地方小吃》(一)、(二),题目易名为《回味悠长》,现又续写了(三)、(四)。张老还数次赠曹书法条幅,勉励曹继续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兆才君辛勤笔耕几十年,从十多岁少年时起,做了60年的作家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2020年10月被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真正圆了作家梦,成为一名散文作家。
以上一共写了六位上海知青老朋友的故事。当年同时招工的上海知青还有八位,据说如今都生活在上海市。他们当中,有明光的媳妇陈佩文(电、气焊工)、贾秀英(描图员),明光的女婿戴国金(钣金钳工),有年纪最大的兄长张建平(生产技术)和夫人汪美华(描图员),以及业务员朱丹,电、气焊工过釗明先生。还有一位小妹妹袁桂凤,当年在粉碎车间工作,她的先生章文赣,江西省人,原在嘉山县烟草公司工作,是我的好友,后来他调到芜湖市,又调到省烟草公司。以上同志已多年未联系了,你们大家还好吧?借此机会向你们致以问候,祝你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也希望你们对拙作多提宝贵意见。欢迎你们重回第二故乡走走看看!
(备注:如联系作者,可以与编辑联系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