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要存在下去?从文化传承角度谈谈……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如题。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人的疑问:当今时代,电脑、手机都已普及,对很多人而言连硬笔几乎都快用不上了,书法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实对一个书法人而言,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而且都能讲得很有道理。但对于非书法人、对书法不感冒的人来说,就不一定那么容易理解了。比如,你说书法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这种美美的感觉,对书法不感冒的人,恐怕是不可能体会到的。如果你说书法学好了,写的作品可以卖钱,这倒是能被不少人理解和赞同。但是,一个人从学习书法开始,到他的书法能够走上市场,这其中要经历太多坎坷、耗费太大精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现在常常呼吁,希望国人都学学书法、弘扬国粹,但对于那些认为书法已无存在必要性、或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根本不可能、也想不到去学,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可以对身边人做一个调查,看看喜欢书法的人有多少,认为应该大力推广书法的人有多人,而真正愿意并能想起来去学习书法的人又有多少。这几个数据的差别一定很大。
今天,我们不谈精神啊、享受啊、美感啊……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我们换个角度,试着从“汉字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使命”来谈谈书法为何要存续下去。
书法是一种艺术,这很容易理解;同时我们也说,书法是一种文化,那么这文化如何体现?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书法与文化就是通过汉字这样一座桥梁产生的亲密关系。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有汉字就可以了,还要书法做什么?要知道,汉字的艺术化是伴随汉字产生就出现的,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可不是后来的人故意弄出来的。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像人,可不是一开始就光着屁股,而是想办法清洗清洗、打扮打扮,想办法让自己漂亮些或者帅气些,这是人之常情。人们创造了文字,自然也想让写出来的文字尽可能好看些,赏心悦目,这也是人之常情、天性使然。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汉字艺术化的需求只会更高、不会降低。
汉字书法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呢?可以说,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一种文化、一种哲学,甚至一种观念。比如,“功亏一篑”这个成语,是说功败垂成、都快要成功了结果完蛋了。我们看这个“篑”字,为什么要用“篑”?篑,就是装土的竹筐。古人祭祀是一件大事,要筑起“九尺之高台”,这个高台的工程质量要求很严,连一筐土都不能少,如果少了,那就是对上天、神明的大不敬,祭祀也就无法进行。这反映的是一种敬畏之心。如果你不去研究这个“篑”字,也就不可能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汉字,如果我们只是用,而不去研究,久而久之,其包含的丰富内涵就会丧失,汉字的生动性就会减弱。而研究汉字的工作,一般人是不会在意的,除了专业的文字学者外,只有那些对汉字敏感的人才会去干。谁对汉字敏感?书法人当仁不让。
书法人对汉字的敏感,正如会计从业者对数字的敏感,普通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看到一个字,他们总是喜欢琢磨。比如“穷”字,繁体是“窮”,弓身于穴中,那是何等的委屈。穷字一开始就不是没钱的意思,没钱叫“贫”。穷是尽,没有路了,穷途末路,是一种窘迫。但今天,穷成为了没钱的代名词。还有好多字,它们的意思变了,变得“不可理喻”了……
书法人干什么?书法人除了写写字,很重要的一项事业就是研究这些看似没用的学问。过去有一门学问叫做“小学”,其实就是“字学”、音韵、训诂,是研究汉字学问的,如今只有个别的大学者才能略通一二了,岂不悲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