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讲)

第一讲

第一条: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这一段内容,(讲的是)温热病是温邪从口鼻而入。所谓“温邪”,当然包括感受的疫气、传染的病菌,都是从口鼻吸进来的温热之邪。因为(温邪)从口鼻进入后,经气管到肺。这是温病,绝对不是从皮毛感受。温邪就温邪,都把它说成是表邪了,从皮毛受的,错就错在这儿了。绝对不是皮毛感受的温邪。因为从皮毛感受的,就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吗?这不是,这种温邪自口鼻吸受而来的,到了肺。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咽红、口干、咳嗽。很多人就认为,温病不是也有发烧恶寒,也有表证吗?“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是古人说的。老从这点来认识,就把温病看错了,为什么这么讲呢?老认为体表受了风寒,是不是呢?温邪不是体表受了六淫邪气,这点必须认识(清楚)。所以温病(初起治法),我呢,就写辛凉清解,用轻清清热来解除它,所以这上呼吸道感染来了,用个压舌板瞧嗓子,过了五天,必瞧白[疒咅]。你老把它看成六淫邪气了,你就不信嗓子,不(管)嗓子,上来就瞧脉。为什么扁桃腺肿、咽喉炎、咽峽炎、口腔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等等,整个是上呼吸道炎症。西医学了吧,因为这样,你就绝对不许(一见)发烧、恶寒、头痛,就先想桂枝汤。我们中医学院来的学生,一上来就开桂枝汤,一下子,舌头就出血了。“这我怎么不对呀?”(因为)那个是受的风,这是进来的热。就为这个。瞧发烧病,第一个先看白细胞。有炎症时,白细胞必然高;要是受的风寒,白细胞准低,才用桂枝汤。白细胞6000立方毫米,开桂枝汤。一个是脉数,一个是脉紧。脉数呢,息间6至,舌红脉数。脉紧,必须伴有体痛、没劲、舌淡、苔白。所以,我们治疗发烧,首先要看白细胞,因为支气管肺炎、肺炎时,白细胞就高哇。千万记住这一点。咽红、舌质红,(一定是热);苔白则湿郁,舌头翻过来瞧哇,(还是)舌红。扁桃腺红、咳嗽、白细胞高,听诊有啰音,干性啰音、(湿性啰音),整个气管内炎症。

下面,此系指新感温病。温为阳邪,蒸腾而上,肺是娇脏,其位最高,邪必先伤。伤寒乃寒邪阴凝,外伤皮毛,太阳受病,其主一身之表,故曰表证。(斜体字为自注原文。下同)

此系指新感温病。这个说的是新感,后面讲伏邪温病,两个截然相反。杨栗山讲了半天,讲的是伏邪温病。他有他的观点,必须两个都明白。

太阳病呢,是肌表、皮毛受了病邪,太阳经整个受了病,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这是太阳病。伤寒是寒邪外伤,太阳受病,其主一身之表,故曰表证。

温热病与伤寒虽同属外感病,二者迥然不同。咽为肺胃之门户,温病热盛伤阴,故咽红肿口干舌红。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之咳嗽为必有之证。

为什么感冒咳嗽?肺主皮毛,(伤寒从)皮毛受邪,(也可能出现咳嗽);温邪(从口鼻进入),到了肺,(就会)咳嗽。(温病)咳嗽,火克金也。

“风温为病,春季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温病初起,邪在上焦肺卫,病轻邪浅,其发热,微恶风寒,不同于伤寒之以恶寒为主,惟当以此为辨。

这一段说的是发烧病,新感的,不是伏邪。假若纯粹外受风寒,新感表证,必须从嗓子、喉咙看起。这一讲吧,(主要讲)温病与伤寒迥然不同。第一段讲的是温热病,由口鼻吸受而来的,以热为主,不是皮毛受病。

第二条:湿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重者湿与温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其为温热与湿邪互阻而成,决非温热挟湿可比。论其治法与温热病非一途也。

湿热病亦属温病之一部分。湿热病的特征是绝不是一两天得的,(发病一两天)就等于湿温病,(不是!)您这几儿得的呀?我也不知道,头几天就头沉,没劲,疲乏。这个(不是)伤寒。烦躁,老着急,热郁到里头,逐渐地头晕,头沉重。这儿来的,绝不是昨个儿一下就湿温了。那个是暑,湿(温)病都是慢慢(地发展)。必须瞧舌苔,湿热病也是温病中的一类。

重者湿与温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名曰湿温。湿温相混,温是从口鼻吸受来的热,湿是(身体)里头的湿。(身体)里头为什么停湿呢?这里头也是先有郁热,湿郁,郁住了,所以脉必沉重、沉软。因于湿,首如裹,头沉重,身上疲乏无力。这样说明湿为主的。因为湿不可能很明显,说你这湿多少日子啦?不知道。怎么知道是湿呢?就头沉,鼻子往外流水,头如物裹着一样,(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所以湿病,舌头决不红,加上热呢,(舌)就红了。所以湿、热混在一起,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湿温,粘到一块了,绝不是一个方子就好得了的。(抓)特征,也是很难。发烧病,先得分析怎么来的。达原饮(是怎么创制出来的?)(明末)瘟疫流行,那个时候惊吓,人们的紧张,明末各地穷,生活也很不好,他得懂得这个。他怎么想到达原饮呢?解表不行!你也解决不了,千万要懂得这个。湿温就是这么个病,(迁延的)日子很多。瞧汪老师那瞧病,你弄不清,你也不敢用啊。有湿的时候,你记住越凉越不行。在今天也是一样,都是这个理。人家(已经)吃了卡那霉素了,不行,你就别再给他吃凉药。还有一个,今儿他这么瞧,老走不通,你就别跟着他走了。

(一患者)发烧到40℃,别人给吃羚羊、麝角,烧倒是退了。病人说“我难受哇!”烧40℃时(还没那么难受。)一看舌头,寒湿郁住了,我这儿用药一宣,没几付药,全舒服了。后来又来找了,舌苔又黄又厚。我说你怎么弄的?他说:我天天吃鸡汤啊,烧那么些日子,营养不好。我说:你还不如吃粥呢。

头些日子,新华社,铁路医院的一个人请我去(会诊),我说瞧就瞧吧。他转到协和去了,到协和,他妈从外国回来了,找我,一付药宣阳一下,烧退了。第二天,我去(看)说好了,出院吧。正说着呢,小大夫来了,(让)吃激素,(他们)教授说了,烧不退就得吃。过了没半个月,(病人)死了。

第三段,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三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温病和伤寒)不一样。上段(讲的)呢,一个是温病;一个是湿与温合,是湿热病。这第三个讲的就是伤寒,伤寒就是风邪、寒邪侵犯,从皮毛而入。因为它在表,所以叫它太阳病。太阳病为什么浑身痛呢?(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所以腰脊痛而恶寒,这个呢,就是整个都是伤寒。这三个不同。

上面讲清楚了,温病与感冒病、与伤风病,截然不同,温病不是受到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从皮毛而入的病,它是温热,这种病邪从口鼻吸受而来的。所以它有了病,从鼻、咽、喉头、气管到了肺,它不是从皮毛来的,所以治疗上不能解表。所以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因为肺主皮毛,为什么叫它卫分证呢,它不是皮毛受了病,它是从口腔进来,到了肺,肺主皮毛。这样,恶寒发热是这样出来的。(不是从)体表得的病,所以叫卫分证。叶天士也是这么分的卫气营血。现在我们大部分中医大夫,都把温病看成是外感。说您怎么啦,外感了。“吃药先解解表,出出汗。”都错了,没有一个说我得了温热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为什么逆传心包哇,化热很快呀,这都是热,就跟流脑似的,它热得很厉害,进来就昏迷。伤寒且得一经一经往里传呢。所以说,这温邪是热邪、热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第一条。

第二条,说湿热病属温病的一部分。那么,温病分几类。这第二类呢,就是湿热病。温热病是温为主,湿热病呢,是热之外加上湿。这跟六淫邪气不同。它就是这样,说湿与温合。他的特征是湿与温合,温就温邪的温,它又加上一个湿,所以说它“如油入面”。为什么叶天士说它“如油入面”呢?湿就跟油一样,热是温热,温热与湿混到一块了,这就麻烦了,所以不管什么病加上湿的时候,就不好治了,不会治湿病就老错,不是凉了,就是热了,不是补了,就是泄了。你这湿,补、泻、凉、滋腻,怎么都不行。就是吴鞠通说的,“汗之不出则神昏耳聋;下之则洞泄。”湿无下法,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许泄呀,用泄就横住了,这是湿病的一个特点。温病加上湿,如油入面,面合到(油)里头挺容易,混成一体,(想分离出来就难了)湿也好治,热也好治,(湿热合到一起就不好治。)治湿热病必须得会分离开,谁会分离,(谁)就能治好。分离不开,你哪个也治不了。所以,湿,汗之不行,下之不行,润之不行,补之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湿温病最难治(的原因)。学会了治这湿热病,别的都好办。所以(治疗)发烧病,老想(清热不行)。发烧的多了,(治好的不多。)就说我去某某(会诊那次),(当地)那些名医上来就老山人参,上来就大补,认为久病成虚呀,对,病久了是(有些虚)。但,你这儿错了——抗生素不停地给。我就问他,抗生素你再给,明儿个霉菌出来怎么办哪?他说:是呀。也不敢再给(抗生素)了。后来我就用我的栀子豉汤,用上就好。第二天,非让我再治。你老记住了,甭管高烧低烧,多少日子,方法就在这呢。一般地说,豆豉、炒山栀他腻不了,也补不了,也凉不了,全错不了。所以湿跟热(合),最难治,那么所以叫湿温,其为湿邪与热邪互阻而成,决非温热挟湿可以比。这俩,一个是温热夹湿,一个是湿温,湿与热合,这是两个(病)。湿热只是加上点湿,这好办,湿没进去。湿,你或者是给湿怎么着(用药),下头可以利一利,反正治湿不外三大法吗,风胜湿,苦燥湿,淡渗利湿。加上一点热,混在一块可就不好治了,散风不行,利尿不行,可就吹了,难了。论及治法,与湿热病另外一途也。要治湿热病就单说了。

温病的特点,它为什么分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这是叶天氏说的。“在卫汗之可也”,但绝非应用汗法。在卫分你一宣通他,出了点汗,卫分就通了,热就散了,就行了。不是让你用汗法――麻黄汤、桂枝汤、葛根、青龙。不是!卫分是宣开就得了。这是在卫分,一定要明白“在卫汗之可也”(的含义)。

“到气才可清气”,(意思是说)不到气不可以清气。气分证是卫分证已经化热了,有时早就化热了,刚化热、初化热的时候,脉数、脉洪,口干、口渴,气分证是什么呢?(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这叫气分证吧,白虎汤证啊,得(脉证俱)全的时候(才成立)。你可不能(早)用白虎汤。所以有的人上课就这么讲白虎汤,石膏最少用四两,是吧?咱们这儿都这么讲啊,说石膏便宜,几分钱一两。多用的缺点就是“寒则涩而不流”,定住了。为什么我说某某这老头儿,糖尿病,用截断疗法。为什么我说这大夫不会瞧病,我亲手试过多少回了。他的意思就是早上抗生素,就给这病截回去了。

我说几个病例,一个饭店经理,女的40多岁,东城区副食公司经理,跟我挺熟,请我去看。病的很重,但还能上班,她说:我呀原先是上火,还能上班,现在上不了班了,浑身难受。颏下淋巴结肿大。本来还可以,有一个药材公司的经理带着几丸安宫牛黄丸,说我送你几丸好药,(用上)这药,就到了头了。还真到头了。吃了两丸,比先前还难受。不到营不许用营分药。犀角、羚羊倒是好,都想开这药。后来我一摸她颏下淋巴结,我说呀,今儿给你开药,吃两付,今儿晚上回去,用热毛巾蒸,最少三十分钟,明儿个就上不了班了。她说:为什么?(我说)明儿个你那脑袋肯定肿得跟斗一样。(她说:)那怎么办?我说:你别害怕,你还吃这药,再吃第二付,到三天头上就好了。后来再去看,就好了。她还说:(第二天)脸全肿了,好,您要是(事先)不说,我肯定要去住院了。热郁住了,出不来了,还必须走这条路,让他出来,这时叫你开辛温药,你就不敢了。可是你没有辛温药,就散不开呀。他这完全定住了,具体用药:主要是宣阳。第二天一蒸,还真肿了。第二付药吃完,就没事了,心里也痛快了,哪儿都不难受了。

最近这两个月,去福州之前,白介夫给我介绍一病人,就是感冒,他是位记者,也就是风温感冒,要是吃点宣阳药也就好了。那大夫可好,羚羊什么的就上,倒是不烧了,你别看(发烧)38℃,(倒不难受,)吃完那药(体温)就好了,就是难受哇,很憋,浑身不舒服。我一看就(知道)是凉药太多了。吃那么些羚羊(角)干吗?退烧哇。吃我这药,慢慢退热,开了四五付,慢慢就好了。我呢,就去福州了。(从福州)回来后,(病人)又烧了,我说:必是你吃什么了,他说病好了,补一补吧,天天吃鸡汤,所以又给烧回来了。(我说)你应该吃粥哇。又(开方),还是用宣阳,就好了。

汪老(在世)那时候,像北京一派的吧,都是用银翘散加牛黄清心,规规矩矩的大夫。再差一点,就用生石膏二两了,确实用不了八分呢。再次一点,就元参、麦冬,大量的增液汤,这全错了。所以,(当时)在汪老师那儿真没白抄(方),心里明白,温病必须懂得这个。辛凉也好,辛温也好,不是解表,而是清热。清热不许凉。在卫分疏卫,不到气不可以清气。到气,不是大汗、大渴、汗出、脉洪大时,也不要用那么些石膏。我们用药老要(记着),点到就行。咱们用药不是治病,是把这个从不正常引到正常去。这是不是想,石膏多用就治了病,(分量用)轻了就治不了病?得弄通这个道理。在卫还是在气,到气(分)之后行。可是呢,为什么到了营分了呢,一般到营就是二十几天,在气分的时候大概十几天。温病念了半天就想着气分证,时间最长,最复杂,从上头(往下数):肝、胆、脾、胃、肠、膀胱,全是气分热,可是(不管)到那儿,要是治不好,可解决不了,治好了就行了。治不好,老治错,越治错越多,老好不了。就跟上回春节瞧这个,用完了羚羊了,用完了犀角了,那么难受了。(请)你来(会诊)了。一类,他这大夫没治好,怎么没好呢,必是气虚了,岁数再大一点,今年八十了,上来就补,来二两党参,越治越坏,给治死了。所以,不到气分不许用(气分)药,到了气分才许用。反过来(治)就得好了。再好不了,说入了营了,怎么那么难呀,消耗得深呀。不治一个病人(不知道),从卫分、气分就得20天呢,就说是开了方就得好。好不了!你用药也得用对,过滋腻、过凉、过泄,过解表了,过补了,这温病要到20天就乱了。你这不行了,(年)老了,气不足,(来点儿)人参吧,那个又说,人参又热了,不行,来点生脉饮吧。不管怎么说呢,(都)属于补类。

再一类,怎么说呢,还得凉,余热还不净呢。生石膏不行,来点紫雪吧。这几治就给治死了。死都这么死的。所以卫、气、营、血,不到哪儿,就不能用哪儿的药!

第三条: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三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这三类基本是不同的。伤寒就(包括)中风与伤寒,外头皮毛受的病,皮毛中受,太阳主人身之表,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所以用些麻黄汤、桂枝汤。所以伤寒、湿温、温热,这三者根本不同。

(0)

相关推荐

  • 温病学派

    2005-01-14 王 履 王 履(1332--1391)字安道,号奇翁,又号畸叟和抱独老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其于<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见解,指出温病的病因乃感天地 ...

  • 国医大师系列——赵绍琴讲中医

    七夕情人节 赵绍琴从临床实际出发,认为"温病的名称虽多,发病类型虽有不同,然从其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来看,其病变的性质不外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 以病变的性质分类的方法,最能概括温病的全貌, ...

  • 温病大师赵绍琴温病讲座(第十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读者朋友你们好!赵绍琴先生的温病讲座就要连载完了.不知对大家在临床实践上有什么启发,假如哪位朋友在治疗热病或借鉴赵老的经验有所收益,可以投稿给我们,我 ...

  • 温病大师赵绍琴温病讲座(第八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第八讲 (黑板:心包者,心之宫城也.热盛阴伤,津液被蒸,煎烁成痰,最易成热陷心包证.其舌绛鲜泽,又见神昏谵语者,即是心包受病.由于手太阴传入者,又称逆 ...

  • 温病大师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七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第七讲 (黑板:气热烁津,病乃不解,即可渐渐入营.营分属阴,其气通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反不甚渴饮,舌绛,脉细而数,或斑点隐隐,时或谵语,皆营热阴伤 ...

  • 拒绝中医,协和也没能留住他 |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讲·第二条)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温病讲座>,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讲·第二条) 赵绍琴 第二条: ...

  • 治死了人,是因为卫、气、营、血,不到哪儿,就不能用哪儿的药 |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讲·第三条)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温病讲座>,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讲·第三条) 赵绍琴 第二条: ...

  • 国医大师赵绍琴先生讲温病(第五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赵绍琴温病讲座                        第五讲 (黑板: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 ...

  • 跟大师学温病 赵绍琴温病讲座

    第四讲 那么,今天呢,是第四讲. 黑板板书:第四条: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肺外合皮毛,故云在卫.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 ...

  • 温病大家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十一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读者朋友你们好!赵绍琴先生的温病讲座连载完了.不知对大家在临床实践上有什么启发,假如哪位朋友在治疗热病或借鉴赵老的经验有所收益,可以投稿给我们,我们愿 ...

  • 温病大家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九讲)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读者朋友你们好!赵绍琴先生的温病讲座就要连载完了.不知对大家在临床实践上有什么启发,假如哪位朋友在治疗热病或借鉴赵老的经验有所收益,可以投稿给我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