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体内有热 | 唱医雅言呕吐门阐释 (附)清代名医张璐论述呕吐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唱医雅言》呕吐门原文

1

呕吐证,有三起,

呕吐水食干呕哕,

打呃逆,气冲里,

通用二陈汤儿美。

二陈汤,加减行,

陈皮半夏甘茯苓,

寒丁香,和砂仁,

热加黄连竹茹临。

道医曰:“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像小孩吐乳之状为哕,成人见哕为病重。”此二陈汤之重要性前面已经谈过,此处不再赘述。

文中“寒丁香,和砂仁”,“热加黄连竹茹临”很精辟的,我每每仿效用之,寒则砂半二陈理中汤加丁香,热则黄连温胆二陈汤,夹痰则小半夏加茯苓汤、旋覆代赭汤也可参而用之。

陈治生

2

呕吐证,有几等,

食后即吐胃热沸,

两热搏,食不留,

黄草汤儿可能收。

黄草汤,药不多,

甘草大黄两相合,

有食积,加厚朴,

管教一服起沉疴。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大黄作用于南方)”,大黄200克,甘草50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高世轼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热攻冲之吐逆。”

道医曰:“在《伤寒论》中与甘草组合的两味的方子宜加注意,甘草守中宫,有斡旋之能事,与他药一味组方,均算得上复方,所谓复方不在于药味之多少,而在于药的性味之各异,性味不同,作用方向就不同,哪怕是一味药,如果有多个性味,那就还是复方,如五味子,有五种味道,即使用它一个,还是叫复方;如果是同一性味的若干药品组合在一起,仍是单方,如四君子汤,药物都是甘平的,都是作用于中宫五黄土,四君子汤仍然是单方。”可见单方、复方之区别在此!

这下我们来看看甘草同其他药品的组合情况,桔梗汤(桔梗50克,甘草100克)作用于南方,桂枝甘草汤(桂枝200克,甘草100克)作用于北方,芍药甘草汤(芍药200克,甘草200克)作用于东方。唯独没有作用于西方的方子,这就是《伤寒论》的残缺之处,这也就是我写《伤寒论拾遗》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看这个甘草配合作用于西方的方子有哪些?答曰:甘草厚朴汤、白术甘草汤、甘草陈皮汤、柴胡甘草汤……这些都是作用于中宫和西方的方子,为什么我们叫“开方子”“开处方”,就是开的是方位,如果我们把北方同冬季,南方同夏季,西方同秋季,东方同春季都联系起来,那么我们这个治病的方法也可以叫“开时间”,冬天病就用热性药(夏天),春天病就开秋天(用凉性药),说白了开汤药就是我们用药物来模拟一个春夏秋冬的不同“环境”,然后去对治不同的“病理环境”,运用的是对称性原理。

陈治生

3

呕吐证,食难进,

必然腹内郁火甚,

黄连汤,不屑问,

管教服此呕吐定。

黄连汤,有黄连,

桂枝干姜半夏添,

甘草长,半夏圆,

加上人参一同煎。

《伤寒论·少阳篇》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为治热邪中于中焦,寒邪中于下焦,阴阳不相入,失其上下升降之常的呕吐也。

陈治生

清代名医张璐谈呕吐

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胃热则呕。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人之哕者,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声哕。

《金匮》云: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阴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变害莫测,岂独反胃而已?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冶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于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为肠鸣,故用是汤分解阴阳,水升火降,则留者散,虚者实也。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而思水者,水饮逆于胸中也,故用猪苓之味淡,从膈上渗其所积之饮,更以白术利水生津,使水精四布,而呕自除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逆攻而上也,虽非伤寒之邪,而病势则一,故即以小柴胡汤和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得停留,用大黄下热,甘草和胃。按: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则必溃乱而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当逆折之,使其下行,故用大黄。丹溪云:凡病吐者,切不可下,近于困矣。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汗出即愈,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是方即大青龙汤,无桂枝有文蛤。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感,今是证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何哉?盖因阳明经中有实热,所以贪饮,故用麻黄、杏仁开发腠理,甘草、姜、枣调和营卫,石膏解利郁热,文蛤直入少阴,散水止渴,为太阳、少阴二经散邪涤饮之圣药,故又主微风脉紧头痛之疾。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而哕,手足厥逆,乃胃中阳气为痰饮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故用橘皮、生姜之辛以开痰利气也。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中焦气虚,则下焦之风木得以上乘,谷气因之不宣,变为哕逆。用橘皮升降中气,人参、甘草补益中焦,生姜、大枣宣散逆气,竹茹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者,由客邪逆于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为涎沫。用半夏、干姜之辛温中燥湿,浆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徐忠可云:此论蛔病之不因寒者也,故其证独心痛吐涎而不吐蛔。然其痛发作有时,谓不恒吐也,则与虚寒之绵绵而痛者远矣。毒药不止,则必治气治血攻寒逐积之药,俱不应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杀虫,蜜与甘草,既以和胃,又以诱虫也。

呕吐哕,皆属于胃,但有气血多少之异。呕属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气逆者散之,所以生姜为主。吐属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乃血病也,以橘红主之。哕属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乃气病也,以半夏主之。三者皆因脾虚,或寒气客胃,饮食所伤,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

治呕吐,以二陈汤为主,如气滞者,加白豆蔻、砂仁;热吐,加黄连;冷涎吐,加丁香;气升呕,加沉香;气不和,加木香,入姜汁少许。

食顷即吐者,半夏、生姜煎服;食入即呕,橘皮、生姜煎服,食已则吐,橘皮、半夏、生姜煎服。食久而吐为反胃,脉沉无力,理中汤,或三物大建中汤去干姜,加白术、桂心、橘皮。

脉滑而实,旦食暮吐,暮食朝吐,此下焦实,半夏、大黄等分为末,姜汁和丸,微利之。

呕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汤。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千金半夏汤,即金匮小半夏汤加桂心;少气,加甘草。

夫半夏、生姜之辛,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若胃虚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忌用辛泻,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夏汤立愈。

久寒胸膈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加桂心、半夏、甘草、小麦,酒煎服。寒吐者,喜热恶寒,肢冷,脉细而滑,用理中汤加枳实;或二陈加丁香、炮姜,并须微温与服。热吐者,喜冷恶热,烦渴小便赤涩,脉洪而数,二陈加栀、连、竹茹、枇杷叶、葛根、姜汁、芦根汁。

怒中饮食呕吐,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二陈加青皮、木香;未效,丁、沉、木香、砂仁、厚朴、神曲;更不效,有瘀血也,当从蓄血例治。

中脘素有痰积,遇寒即发,俗名冷涎泛,宜丁香、豆蔻、砂仁、干姜、陈皮、半夏、生姜、白芥子。呕痰而致厥者,乃寒痰逆闷,谓之痰厥,姜附汤加术、半、细辛。

痰满胸喉,粥药到口即吐,先用生姜汤下黑锡丹以镇附之,候药可进,则以二陈加枳、术、砂仁、厚朴、姜汁;虚,加人参。

有一等肝火逆证,亦呕而不食,但所呕者,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须用萸、连浓煎,细细呷之,再服逍遥散。

脾胃本虚,机关不利,不能运化,而水到咽管辄便呕出者,六君子加砂仁、炮姜,使中央之枢轴转,机关利,自不呕矣。

丹溪云:凡呕家禁服瓜蒌实、桃仁、莱菔子、山栀。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凡药中带香药,行散方效。

哕者,胃中虚冷,或停水饮之故。胃虚宜温胃,理中为主。停水,宜橘皮半夏汤;小便不利,加桂心、茯苓;胃虚不食,加人参;肺胃有水,喘咳上气,小青龙加减。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实热而哕者,证必腹满。

仲景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承气汤是也。

哕逆属虚热,橘皮竹茹汤;哕而虚寒,橘皮干姜汤;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热错杂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伤寒后胃热呕哕,千金通草橘皮汤。伤寒后呕哕反胃,干呕食不下,千金芦根饮子。

春夏时行伤寒,寒伤于胃,胃冷变啘者,《千金》用橘皮、桂心、葛根各二两,白茅根一升,水煎服;有热,去桂心。哕声频密相连为实,攻热为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温补为主;如腹满不溺,脉散头汗,目瞪而哕者,死在旦夕。

《千金》云: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一两水煎服之,得吐,消息定,然后服余汤,便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脉诊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脉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吐。寸紧尺涩,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病人欲呕吐者,不可下之,呕吐大痛,呕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想了解更多,请回复下列关键字

内科

呼吸:感冒 | 流感 | 咽痛 | 过敏性鼻炎 | 大叶性肺炎 | 肺部感染 | 支气管扩张 | 支气管哮喘 | 喘 | 老年性肺炎 | 肺炎合并心衰 | 金葡菌肺炎并脓毒败血症 | 结核性脑膜炎

消化:便秘 | 腹泻 | 产后便秘 | 痢疾 | 胃下垂 | 急性胃痛 | 急性腹胀 | 胃溃疡 | 肝炎 | 脂肪肝 | 阑尾炎 | 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 肠梗阻 | 溃疡性结肠炎 | 胆囊结石 | 胆道梗阻 | 胆总管扩张伴结石 | 胆石症胆囊炎 | 慢性胃炎合并胃息肉 | 肝硬化 | 胆绞痛

心血管:低血压 | 冠心病 | 高血压 | 急性心肌梗死 | 病毒性心肌炎 | 风湿性心脏病 | 心悸

泌尿:尿血症 | 尿石症 | 遗尿症 | 尿道炎 | 小便白浊 | 尿频尿不尽

神经:眩晕 | 顽固性失眠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内分泌:甲亢 | 糖尿病 | 痛风 | 增肥 | 减肥

风湿免疫:白塞氏综合征 | 风湿

疼痛:头痛 | 外阴痛

肿瘤:淋巴瘤 | 癌症 | 肺癌 | 胃癌 | 鼻咽癌 | 肝癌 | 卵巢癌 | 前列腺癌 | 食管癌

血液:白血病

脉管:静脉曲张

外科

皮肤科:鱼尾纹 | 白癜风 | 脱发 | 湿疹 | 祛斑 | 狐臭 | 脚气 | 扁平疣 | 痤疮 | 牛皮癣 | 黑眼圈 | 毛囊炎 | 湿疹 | 花粉过敏 | 荨麻疹 | 丹毒 | 毛孔粗糙 | 干性皮肤 | 油性皮肤 | 汗斑 | 雀斑 | 乳腺炎 | 酒糟鼻 | 银屑病 | 粉刺 | 脂肪瘤 | 皮脂囊肿 | 纤维瘤 | 褥疮

骨科:腰椎病 | 颈椎病 | 腰间盘突出 | 网球肘 | 骨质增生 | 坐骨神经痛

肛肠科:痔疮

妇科

痛经 | 宫外孕 | 不孕 | 月经 | 闭经 | 更年期综合征 | 子宫出血 | 性交痛 | 阴道痉挛 | 阴道瘙痒

男科

不射精 | 遗精 | 前列腺炎 | 早泄 | 男性乳房发育症 | 少精症 | 睾丸痛 | 阳痿 | 前列腺肥大 | 前列腺增生

口腔科

口腔溃疡 | 牙痛 | 口臭

眼科

青光眼 | 白内障 | 眼胀 | 近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