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治喘:桂枝一物 升陷降逆
导
语
张锡纯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精究医理,讲究实效,富有创造精神,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影响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张锡纯一探“单用一味桂枝治疗喘证”其中的究竟吧!
张锡纯简介
张锡纯,字寿甫,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秋,祖籍山东诸城,祖上于明代时迁居河北盐山县边务乡。张锡纯家为儒医之家,少时饱读经史,后遵父命习医,上至《内经》、《伤寒》,下至名医诸家无不遍览。后教书乡里,科举不第,遂转而攻医。时西学渐入,张氏开始接触西洋医学,潜心研读十余载,为人诊治药效非凡,沉疴痼疾常能药到病除,渐闻名于乡里。辛亥革命后,受聘从军,任军医之职。1918年,奉天设立达中医院,张氏被聘为院长。张锡纯晚年携亲眷至天津,开业行医。张锡纯在其行医生涯中主张中西医应取长补短,相互汇参,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成《医学衷中参西录》,陆续刊登,在医界引起很大反响,该书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张锡纯亦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妇人喘逆案
一妇人,年二十余,因与其夫反目,怒吞鸦片,已经救愈。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频停,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顷,手足乱动,似有蓄极之势,而喘复如故。若是循环不已,势近垂危。延医数人,皆不知为何病。后愚诊视其脉,左关弦硬,右寸无力。精思良久,恍然悟曰:此必怒激肝胆之火,上冲胃气。夫胃气本下行者也,因肝胆之火冲之,转而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此喘逆迫促所由来也。逆气上干,填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夫肺悬胸中,须臾无大气包举之,即须臾不能呼吸。此呼吸停顿所由来也。迨大气蓄极而通,仍上达胸膈,鼓动肺脏,使得呼吸,逆气遂仍得施其击撞,此又病势之所以循环也。《神农本经》载: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吸不归根即吐出)。其能降逆气可知。其性温而条达,能降逆气,又能升大气可知。遂单用桂枝尖三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夫以桂枝一物之微,而升陷降逆,两擅其功,以挽回人命于顷刻,诚天之生斯使独也。然非亲自经验者,又孰信其神妙如是哉!继用参赭镇气汤,去山药、苏子,加桂枝尖三钱、知母四钱,连服数剂,病不再发。(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
张锡纯:桂枝用药心得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
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本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又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本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也,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本经》之过也。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又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
而桂之枝形如鹿角(树形分鹿角、蟹爪两种),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
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按:《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
张锡纯:参赭镇气汤
野台参四钱 生赭石轧细,六钱 生芡实五钱 生山药五钱 萸肉去净核,六钱 生龙骨捣细,六钱 生牡蛎捣细,六钱 生杭芍四钱 苏子炒捣,二钱
主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
宋知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解》评”中指出张锡纯对人参、代赭石的相配,有相辅相成之功。对元气大虚喘急欲脱之证,“但用人参转有助气上升之弊,必与箱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进而言之,“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储并用以治之”。此外,在利产和中风证时,亦可同用。皆有医案可供参照。张氏创制之参储镇气汤酸泉饮、大顺汤、急救回阳汤等,均采用这一方式。(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医书拾遗》)
张锡纯:治疗喘证总论
俗语云:喘无善证。诚以喘证无论内伤外感,皆为紧要之证也。然欲究喘之病因,当先明呼吸之枢机何脏司之。喉为气管,内通于肺,人之所共知也。而吸气之入,实不仅入肺,并能入心、入肝、入冲任,以及于肾。何以言之?气管之正支入肺,其分支实下通于心,更透膈而下通于肝(观肺心肝一系相连可知)。由肝而下,更与冲任相连,以通于肾。藉曰不然,何以妇人之妊子者,母呼而子亦呼,母吸而子亦吸乎?呼吸之气若不由气管分支通于心肝,下及于冲任与肾,何以子之脐带其根蒂结于冲任之间,能以脐承母之呼吸之气,而随母呼吸乎?是知肺者,发动呼吸之机关也。喘之为病,《本经》名为吐吸,因吸入之气内不能容,而速吐出也。其不容纳之故,有由于肺者,有由于肝肾者。试先以由于肝肾者言之: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所以统摄下焦之气化,兼以翕纳呼吸之气,使之息息归根也。有时肾虚不能统摄其气化,致其气化膨胀于冲任之间,转挟冲气上冲。而为肾行气之肝木(方书谓肝行肾之气),至此不能疏通肾气下行,亦转随之上冲。是以吸人之气未受下焦之翕纳,而转受下焦之冲激。此乃喘之所由来,方书所谓肾虚不纳气也。当治以滋阴补肾之品。而佐以生肝血、镇肝气及镇冲、降逆之药。方用大怀熟地、生怀山药各一两,生杭芍、柏子仁、甘枸杞、净萸肉、生赭石细末各五钱,苏子、甘草各二钱。热多者可加玄参数钱。汗多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数钱。
有肾虚不纳气,更兼元气虚甚,不能固摄,而欲上脱者。其喘逆之状恒较但肾虚者尤甚,宜于前方中去芍药、甘草,加野台参五钱,萸肉改用一两,赭石改用八钱。服一剂喘见轻,心中觉热者,可酌加天冬数钱。或用拙拟参赭镇气汤亦可(方三期第二卷,系野台参、生杭芍各四钱,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净萸肉各六钱,生怀山药、生芡实各五钱,苏子二钱)。
有因猝然暴怒,激动肝气、肝火,更挟冲气上冲,胃气上逆,迫挤肺之吸气不能下行作喘者,方用川楝子、生杭芍、生赭石细末各六钱,厚朴、清夏、乳香、没药、龙胆草、桂枝尖、苏子、甘草各二钱,磨取铁锈浓水煎服。
以上三项作喘之病因,由于肝肾者也,而其脉象,则有区别。肝虚不纳气者,脉多细数;阴虚更兼元气欲脱者,脉多上盛下虚;肝火、肝气挟冲气、胃气上冲者,脉多硬弦而长。审脉辨证,自无差误也。
至喘之由于肺者,因肺病不能容纳吸入之气。其证原有内伤、外感之殊。试先论肺不纳气之由于内伤者。一翕一辟,呼吸自然之机关也。至问其所以能呼吸者,固赖胸中大气(亦名宗气)为之斡旋,又赖肺叶具有活泼机能,以遂其翕辟之用。乃有时肺脏受病,肺叶之翕辟活泼者变为易翕难辟,而成紧缩之性。暑热之时,其紧数稍缓,犹可不喘;一经寒凉,则喘立作矣。此肺痨之证,多发于寒凉之时也,宜用生怀山药轧细,每用两许煮作粥,调以蔗白糖,送服西药百布圣七八分。盖肺叶紧缩者,以其中津液减少,血脉凝滞也。有山药、蔗糖以润之(山药含蛋白质甚多故善润),百布圣以化之(百布圣为小猪小牛之胃液制成故善化),久当自愈。其有顽痰过盛者,可再用硼砂细末二分,与百布圣同送服,若外治,灸其肺腧穴亦有效,可与内治之方并用。若无西药百布圣处,可代以生鸡内金细末三分。其化痰之力较百布圣尤强。
有痰积胃中,更溢于膈上,浸入肺中,而作喘者。古人恒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十枣汤下之,此乃治标之方,究非探本穷源之治也。拙拟有理痰汤,载于三期第三卷(方系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三钱,柏子仁、生杭芍、茯苓片、陈皮各二钱)连服十余剂,则此证之标本皆清矣。至方中之义,原方下论之甚详,兹不赘。
若其充塞于胸膈胃腑之间,不为痰而为饮,且为寒饮者(饮有寒热,热饮脉滑,其人多有神经病;寒饮脉弦细,概言饮为寒者非是)其人或有时喘,有时不喘,或感受寒凉病即反复者,此上焦之阳分虚也,宜治以《金匮》苓桂术甘汤,加干姜三钱,厚朴、陈皮各钱半,俾其药之热力能胜其寒,其饮自化而下行,从水道出矣。
又有不但上焦之阳分甚虚,并其气分亦甚虚,致寒饮充塞于胸中作喘者。其脉不但弦细,且甚微弱,宜于前方中加生箭芪五钱,方中干姜改用五钱。
壬戌秋,台湾医士严坤荣为其友问二十六七年寒饮结胸,时发大喘,极畏寒凉,曾为开去此方(方中生箭芪用一两,干姜用八钱,非极虚寒之证不可用此重剂),连服十余剂痊愈。方中所以重用黄芪者,以其能补益胸中大气。俾大气壮旺,自能运化寒饮下行也。
上所论三则,皆内伤喘证之由于肺者也。
至外感之喘证,大抵皆由于肺。而其治法,实因证而各有所宜。人身之外表,卫气主之,卫气本于胸中大气,又因肺主皮毛,与肺脏亦有密切之关系。有时外表为风寒所束,卫气不能流通周身,以致胸中大气无所输泄,骤生膨胀之力,肺悬胸中,因受其排挤而作喘;又因肺与卫气关系密切,卫气郁而肺气必郁,亦可作喘。此《伤寒论》麻黄汤所主之证,多有兼喘者也。然用麻黄汤时,宜加知母数钱,汗后方无不解之虞。至温病亦有初得作喘者,宜治以薄荷叶、牛蒡子各三钱,生石膏细末六钱,甘草二钱,或用麻杏甘石汤方亦可。然石膏万勿煅用,而其分量又宜数倍于麻黄(石膏可用至一两,麻黄治此证多用不过二钱)。此二证之喘同而用药迥异者,因伤寒之脉浮紧,温病之脉洪滑也。
有外感之风寒内侵,与胸间之水气凝滞,上迫肺气作喘者。此《伤寒论》小青龙汤证也,当必效《金匮》之小青龙加石膏法,且必加生石膏至两许,用之方效。又此方加减定例;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愚用此方冶喘时,恒加杏仁,而仍用麻黄一钱;其脉甚虚者,又宜加野台参数钱。三期第五卷载有更定后世所用小青龙汤分量,可参观也。又第五卷中载有拙拟从龙汤方,治服小青龙汤后喘愈而仍反复者。方系用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杭芍五钱,清半夏、苏子各四钱,牛蒡子三钱,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用之曾屡次奏效。上所论两则,治外感作喘之大略也。
有其人素有劳疾喘嗽,少受外感即发,此乃内伤外感相并作喘之证也。宜治以拙拟加味越婢加半夏汤(方载三期五卷,系麻黄二钱,生怀山药、生石膏各五钱,寸冬四钱,清半夏、牛蒡子、玄参各三钱甘草钱半,大枣三枚,生姜三片)。因其内伤外感相并作喘,故所用之药亦内伤外感并用。
特是上所论之喘,其病因虽有内伤、外感,在肝肾、在肺之殊,约皆不能纳气而为吸气难,即《本经》所谓吐吸也。乃有其喘不觉吸气难而转觉呼气难者,其病因由于胸中大气虚而下陷,不能鼓动肺脏以行其呼吸,其人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状有似乎喘,而实与不纳气之喘有天渊之分。设或辨证不清,见其作喘,复投以降气纳气之药,则凶危立见矣,然欲辨此证不难也。盖不纳气之喘,其剧者必然肩息(肩上耸也);大气下陷之喘,纵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而其肩益下垂。即此二证之脉论,亦迥不同。不纳气作喘者,其脉多数,或尺弱寸强;大气下陷之喘,其脉多迟而无力,尺脉或略胜于寸脉。察其状而审其脉,辨之固百不失一也,其治法当用拙拟升陷汤,以升补其胸中大气,其喘自愈。方载第一卷大气诠中,并详载其随证宜加之药。
有大气下陷作喘,又兼阴虚不纳气作喘者,其呼吸皆觉困难,益自强为呼吸而呈喘状。其脉象微弱无力,或脉搏略数,或背发紧而身心微有灼热。宜治以生怀山药一两,玄参、甘枸杞各六钱,生箭芪四钱,知母、桂枝尖各二钱,煎汤服。方中不用桔梗、升、柴者,恐与阴虚不纳气有碍也。上二证之喘,同中有异,三期第四卷升陷汤后皆治有验案,可参观也。
又有肝气、胆火挟冲胃之气上冲作喘。其上冲之极,至排挤胸中大气下陷,其喘又顿止,并呼吸全无,须臾忽又作喘,而如斯循环不已者,此乃喘证之至奇者也。
曾治一少归,因夫妻反目得此证,用桂枝尖四钱,恐其性热,佐以带心寸冬三饯,煎汤服下即愈。因读《本经》,桂枝能升大气兼能降逆气。用之果效如影响。
夫以桂枝一物之微,而升陷降逆两擅其功,此诚天之生斯使独也。然非开天辟地之圣神发之,其孰能知之?原案载三期第二卷参赭镇气汤下,可参观。(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医论医案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