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冰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协会员、黑龙江省书协理事、黑龙江省美协会员、黑龙江省统一战线同心书画院研究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绥化市书协副主席、绥化书画院特聘书画家、绥化市人大代表、兰西县政协常委、兰西县文化馆馆长。
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有获奖,作品及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家》《书法导报》《书教》《神州》等专业期刊。
东坡小议
于晶冰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从三十多年前,小学课本的一首诗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孩提时代,记忆力不是一般的好,这类诗,读了几遍就能背诵如流,那时虽然不能完全明白诗的哲理,却隐约的感觉到了作者一定是要表述什么道理。当时,老师只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也叫苏东坡,宋朝人,我记住了。而若干年后才知道,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再贬汝州时所写,在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之后。彼时困境,彼时亦练就豁达,谓之乐天派。此派,令我望尘莫及。再一次认识东坡居士,是初中时父亲送我的一本名叫《苏东坡》的连环画,图文并茂,令我百读不厌。从中知道了他学习成绩很好,是“全国考试第二名”(进士),也知道了他和那个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很不和睦,知道了他有一个至亲的兄弟苏辙。还知道了陪伴他患难与共的王弗、朝云。而后多年,高中,大学,参加工作,对苏东坡的了解越来越多,他的形象在我眼前变得愈发立体。我常在快乐亦或伤感时,不经意的就会读出东坡的诗句,而往往心情也会随之释然。而与某个友人谈论东坡,亦成为见面、电话抑或微聊的重要话题,此乃性相近也。至于学习苏东坡的书法,却是在“而立”之后,之前只是读其字,而未动笔,或许是一种崇拜和敬畏,而不敢走近?还是那气势太过压人,我才疏学浅驾驭不了?当有一天我提笔随意临写《黄州寒食诗》后,这种疑虑就都没有了,东坡的字在我眼前变得亲切、朴实,总在向我微笑。“酥粉”之于我,始名正言顺。既然成“粉”,那就必须要天天读帖,日日揣摩;茶余饭后,临池不辍。在中国历史上,苏轼可谓是全才,在苏轼坎坷的一生中,其性格对其诗词、书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书法创作上的不同时期亦体现了其不同的特点,可谓“书艺人生”。在他传世的书法作品中,早期时可以看到苏轼对于东晋书法创作的推崇,中期时可以看到苏轼官场失意的落魄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态,晚年时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怡然自得。虽然历经多变,但最终却能够放下,活出自我,这也是后世人应当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近年,在苏轼诸帖中,我尤其钟爱《人来得书帖》,此帖未署年月。虽已具个人风貌,但还没有完全脱胎“二王”及杨凝式诸家,应是苏轼中早期的字,后人将其与《新岁展庆帖》合为一卷,《新岁展庆帖》书于元丰四年(1081),时苏轼44岁,二帖格调风格相近,应该是同时期作品。且均是苏轼写给著名隐士陈慥(季常)的信札。苏轼《人来得书帖》,已经具有丰富的点画特点,且字里行间圆转流动,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有神似之处。既有个性,又很“中和”,适合大多数书者借鉴。而后,随着苏轼人生阅历的增长及其深陷政治冲突之中,他中晚期书作,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压抑和不平,且才气奔涌,磅礴释放,个性更加鲜明。每观之,令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然久学之,终不能挥洒自如,难出藩篱,失去自我。静心反思,是才情学养难及万一也!帖中“想闻之无复生意”,听到这样的噩耗我都没有活下去的意念了。“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要不是上念我是门户的顶梁柱的重担,下念三个孩子还都没长成人,任由我的感情所到,我就真随伯诚一起去了。我知道朋友你的忧愁不可估量。还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我们都深知死生聚散的常理,感悟忧愁悲哀没有益处,释然一些自我勉励,来成就远方的大业。等等诸多语句,见性见情。足可窥见苏轼的悲悯天性。此亦是我成为“酥粉”原因之一也。苏轼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那如何才能达此境界呢?他自己又做了回答:“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唯字内字外双修可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