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纸媒

申江服务导报?停刊了?

回忆的潮水瞬间喷涌而来,恍惚间把自己完全淹没,睡意全无。一边机械般的起床,穿衣,刷牙,洗脸,磨咖啡,吃早饭,像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其他三百六十四天一样,按部就班,一边却总是关不上记忆的闸门,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就像早晨的阳光一样,哪怕窗帘拉的再严实,总会丝丝缕缕的透进来。既然如此,索性把窗户打开吧。

《申江服务导报》是一张立足上海本地,以包邮区为主要覆盖范围的报纸,全国其他地区偶尔也有,但是影响甚微,因为报纸的主要内容就是城市本地的生活大百科,所以地域性还是非常明显的。记得刚刚认识这份报纸的时候还是2001年,那年刚刚来上海开始工作,正处于手里有钱,经济独立,一人在外,无法无天的年纪。不过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如何快速的融入本地生活,倒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而这样一份沪上百事通无疑帮了我的大忙。

报纸每逢周二出版,后来改到周三,厚厚的一大叠,开始一块,后来一块五,感觉很实在,包括后来卖废品的时候都有一种捡了便宜的感觉。内容很丰富,上海本地吃喝玩乐,家长里短,无所不包,功能性和可读性都很强,某种程度上是帮助自己快速融入魔都的得力助手。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小事,那年去新西兰旅游,预定好的B&B, 老板是一名上海移民,出发前沟通完住宿细节之后,特别羞涩的问我能不能带点申江服务导报来?过期的也无所谓,实在是想的不行。当然不是什么问题,六个月后当我飞跃重洋,把差不多三公斤的报纸递到他面前的时候,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先是捧着报纸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像要把自己埋在油墨的味道里面,脸上的表情就和刚刚抽了大麻一样,连入住手续都忘记办理了。

今天,这份报纸,没了。

作为一个对于各种索引目录,统计分析有着迷之爱恋的怪人,自己曾经煞有介事的统计过每期必买的报刊杂志,从记忆的犄角旮旯翻出来,权当回味。

报纸:体坛周报,申江服务导报,理财周报,21世纪经济导报,南方日报周末版;

杂志会更多一些: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地理,看电影,世界电影,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收获,十月,世界军事,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坦克与装甲车辆,贝太厨房,瞭望周刊,新民周刊,读者,青年文摘等等。

这些基本都是每期必买的,总计五种报纸,十九种杂志,其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姑且不算。对于刚刚毕业的自己来说,每个月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虽然不至于省下早餐来购买,但每次经过公司楼下的报刊亭总是忍不住过去张望一番。长久以往,和老板也变得熟稔无比,即使自己出差频繁,老板也会帮我把每一期报纸杂志整理好,等我回来以后一并交货。印象深刻的是,每次拿着一大包报纸杂志,很多还是过期的,进入办公室,总会引起同事们的轻声哄笑,自己倒是甘之若怡。

不过如果你问我现在还看几种,答案恐怕很现实,一样也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网络的兴起,以及与之伴随的新媒体的井喷。

最先消亡的是报纸,作为对于时效性要求最高的媒体,相应面对网络的冲击受到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报纸的印刷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鼠标点两下,这是一种源于技术本质上的降维打击。而且恕我直言,国内的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距离他们的国外同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无法翻越的深堑,似乎大家都是津津乐道于传播那些喜闻乐见的消息,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懒于做任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深度解析。

接下来是杂志,情况比他的难兄难弟好那么一点点。至少有那么几本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比如中国国家地理,直到现在我还是会长期订阅,不过与其说是出于阅读需要,倒不如说是出于惯性,好像自己贡献的这一点点微不足道,就可以延缓他们倒掉的速度。但是,杯水车薪终究无法抵御时代的趋势,所以你只好看着他们一家一家,无法挽回的,变得虚弱,衰败,倒下,化为历史的碎片。

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

所幸,那些真正有含金量的,还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来。不管是APP, 公众号等等换了美颜新装的变身,还是那些经历过纸媒时代锻炼出来的媒体人重新另起炉灶,形不似神似,隔着屏幕都能闻出那股熟悉的味道。那种遇见老朋友的感觉,真的挺好的。

申江服务导报,敬你一杯。

一杯敬未来,一杯敬过往,谢谢你一路相陪,也谢谢那些一路同行的纸媒小伙伴。

别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