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医生《目光》:被摧毁的人生可以重建,人性的光辉永存
小冒坚持原创的598篇
这本是不该出现的一本书,泪流满面,心有敬佩,仍有希望。
1月20日晚上,当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以医护人员为首的一大群普通人,走上了抗疫前线。
同一天的下午,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遭遇暴力伤医事件。
他获评“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实至名归。
他仿佛是为从医而生的,无比热爱医学事业,专业过硬,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患诚心诚意,许多他救治过的病人及家属,甚至成了他的亲密朋友。
如此可敬可亲,前途光明的医者,今后很难再用手术,为每年数以千计的病人带来光明。
然后,大家就开始了各自在魔幻2020年的一地鸡毛。
陶医生的人生,也是在被无情重创后,不得不艰难重启。
我也曾祝福他在好好休养后,还能继续他喜欢的专业研究。只是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再一次听到他的消息,而且他居然在恢复过程中,完成了一本发自肺腑的书。
《目光》
01
苦难从不是值得感恩的财富,但他消化并继续前行
1.善良的人,永远会先替人考虑,先看到正面人性的闪光点
他事无巨细,娓娓道来那个原本是寻常午后的至暗时刻。
不是愤怒,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种和命运和解的平和。
他记得当时奋不顾身,救助他的同事,尤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普通善良:
同在诊室的一位志愿者为了喝止行凶者,在我跑出去后,后脑被砍了两刀;而一位正坐在诊室门口候诊的病人家属的手背,也在为我阻挡行凶者的时候挨了一刀。
他们的阻挡给了陶医生逃命的时间。
当时已经失去意识的陶医生,还特意提到了事后从笔录中才得知的一名姓赵的快递员。
他看到满身是血的陶医生,下意识地抄起过道上的广告牌冲上来与歹徒对峙。
很多人都从这起案件中,感受到负面的情绪;而最该愤怒的陶医生本人,在回忆经过时,更多的是对只用血肉之躯,不顾安危的普通人的担忧和对他们奋不顾身的善良的感恩。
他感谢所有帮助他,关心他,心疼他的人。
有些人性的善良,光辉,是磨难掩盖不住的。
2.坚强乐观,直面困境
陶医生用《牛棚杂忆》里季羡林先生说的那句话,鼓励自己:
既然决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
漫长的手术,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当时大背景下,更是越发艰难。
他变成了病人,开始反思病人的心理,理解他们,重新思考更深层次,真正的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我无数次见过躺在ICU的病人,知道他们的痛苦,更懂得他们求生的欲望。然而,当我自己实实在在地躺在这里,才真正刻骨地体会他们的感受。
因为自己也是从令人绝望的疼痛中挨到病情稳定,所以他在终于恢复了一些精神的时刻,更加惦念起自己曾经的盲童病人,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不富裕,希望渺茫,可是从没放弃过。
陶医生对哲学的喜爱,支撑他走过被摧毁的人生至暗时刻。
序言里周国平老师说:
医学与哲学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医生面对的不是单个的疾病,作为科学家,他要懂得完整的人体;作为实践者,他要懂得完整的人性——而这两方面都关乎哲学。
一个医生倘若具有哲学素养,行医就会给他观察人性和思考人生提供大量机会与素材。人不论贫富贵贱都会生病,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医生往往能够窥见人性最隐秘也最真实的方面。
陶勇正是这样,他自己说,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记者,透过疾病去了解一个人,透过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群体和社会。同时,如他所言,医生因为见惯了生死,会更加看淡人生中表象的东西,更加从本质上去思考人生。
3.消化苦难,转换思想,不是妥协和忘却
他会重新思考病痛苦难对生活的意义:
人总是这样,在身体好的时候,我们会完全忽略这些肢体和器官的存在;当它出问题了,才一下子意识到身体的重要。
普通人遭遇事故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PTSD应激障碍,尤其是经常面临生死压力的医生,也许会害怕手术,不想面对未知心理的病人,这都是人之常情。
陶医生的心路历程,自然又让人动容。
他反思自己没有做错,甚至竭尽全力:
他会思考,哪里需要做得更好,但不代表他就把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
我从未对任何病人轻视怠慢,所以我从来不惧怕任何投诉。医院的同事们都知道,我从不接受协商调解,并不是我固执高傲,而是我自认为,我已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坚信这是我最好的方案,如果因为投诉而委曲求全,那将是对我从医品格的侮辱。
平静地看待加害者,不带偏见,但也不会刻意洗白:
我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在病痛的疯狂折磨下,我无法做太多思考,但我为身在医疗行业的同行们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