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医生《目光》:被摧毁的人生可以重建,人性的光辉永存

小冒坚持原创的598篇

这本是不该出现的一本书,泪流满面,心有敬佩,仍有希望。

1月20日晚上,当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以医护人员为首的一大群普通人,走上了抗疫前线。

同一天的下午,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遭遇暴力伤医事件。

他获评“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实至名归。

他仿佛是为从医而生的,无比热爱医学事业,专业过硬,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患诚心诚意,许多他救治过的病人及家属,甚至成了他的亲密朋友。

如此可敬可亲,前途光明的医者,今后很难再用手术,为每年数以千计的病人带来光明。

然后,大家就开始了各自在魔幻2020年的一地鸡毛。

陶医生的人生,也是在被无情重创后,不得不艰难重启。

我也曾祝福他在好好休养后,还能继续他喜欢的专业研究。只是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再一次听到他的消息,而且他居然在恢复过程中,完成了一本发自肺腑的书。

《目光》

01 

苦难从不是值得感恩的财富,但他消化并继续前行

1.善良的人,永远会先替人考虑,先看到正面人性的闪光点

他事无巨细,娓娓道来那个原本是寻常午后的至暗时刻。

不是愤怒,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种和命运和解的平和。

他记得当时奋不顾身,救助他的同事,尤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普通善良:

同在诊室的一位志愿者为了喝止行凶者,在我跑出去后,后脑被砍了两刀;而一位正坐在诊室门口候诊的病人家属的手背,也在为我阻挡行凶者的时候挨了一刀。

他们的阻挡给了陶医生逃命的时间。

当时已经失去意识的陶医生,还特意提到了事后从笔录中才得知的一名姓赵的快递员。

他看到满身是血的陶医生,下意识地抄起过道上的广告牌冲上来与歹徒对峙。

很多人都从这起案件中,感受到负面的情绪;而最该愤怒的陶医生本人,在回忆经过时,更多的是对只用血肉之躯,不顾安危的普通人的担忧和对他们奋不顾身的善良的感恩。

他感谢所有帮助他,关心他,心疼他的人。

有些人性的善良,光辉,是磨难掩盖不住的。

2.坚强乐观,直面困境

陶医生用《牛棚杂忆》里季羡林先生说的那句话,鼓励自己:

既然决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

漫长的手术,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当时大背景下,更是越发艰难。

他变成了病人,开始反思病人的心理,理解他们,重新思考更深层次,真正的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我无数次见过躺在ICU的病人,知道他们的痛苦,更懂得他们求生的欲望。然而,当我自己实实在在地躺在这里,才真正刻骨地体会他们的感受。

因为自己也是从令人绝望的疼痛中挨到病情稳定,所以他在终于恢复了一些精神的时刻,更加惦念起自己曾经的盲童病人,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不富裕,希望渺茫,可是从没放弃过。

陶医生对哲学的喜爱,支撑他走过被摧毁的人生至暗时刻。

序言里周国平老师说:

医学与哲学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医生面对的不是单个的疾病,作为科学家,他要懂得完整的人体;作为实践者,他要懂得完整的人性——而这两方面都关乎哲学。

一个医生倘若具有哲学素养,行医就会给他观察人性和思考人生提供大量机会与素材。人不论贫富贵贱都会生病,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医生往往能够窥见人性最隐秘也最真实的方面。

陶勇正是这样,他自己说,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记者,透过疾病去了解一个人,透过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群体和社会。同时,如他所言,医生因为见惯了生死,会更加看淡人生中表象的东西,更加从本质上去思考人生。

3.消化苦难,转换思想,不是妥协和忘却

他会重新思考病痛苦难对生活的意义:

人总是这样,在身体好的时候,我们会完全忽略这些肢体和器官的存在;当它出问题了,才一下子意识到身体的重要。

普通人遭遇事故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PTSD应激障碍,尤其是经常面临生死压力的医生,也许会害怕手术,不想面对未知心理的病人,这都是人之常情。

陶医生的心路历程,自然又让人动容。

  • 他反思自己没有做错,甚至竭尽全力:
腰伤复发,疼痛难忍,还是坚持把加害者的手术成功完成。这样的病况,90%的医院都会放弃,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力量保住了他的部分视力。
  • 他会思考,哪里需要做得更好,但不代表他就把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
我从未对任何病人轻视怠慢,所以我从来不惧怕任何投诉。医院的同事们都知道,我从不接受协商调解,并不是我固执高傲,而是我自认为,我已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坚信这是我最好的方案,如果因为投诉而委曲求全,那将是对我从医品格的侮辱。
  • 平静地看待加害者,不带偏见,但也不会刻意洗白:
他的叙述中,那就是一个普通病人,没有太多异常情绪和不配合态度,所以太难以理解。
他没有去妖魔化对方,同时也不会为他开脱,他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陶医生甚至在身体和心灵的折磨好转一些后,更加平静:
我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在病痛的疯狂折磨下,我无法做太多思考,但我为身在医疗行业的同行们不平。
这是医生的专业态度,就该不卑不亢。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掩盖加害者的偏激暴力。

02 

关于老生常谈却刻不容缓的严重问题

我看到这种新闻频发的时候,真的很气愤。
就像白岩松为陶医生这本书,作的序言提到的:
暴力伤医是犯罪,而不能被戴上医患关系的帽子,否则,我们都是受害者!
我当时特别气愤地想过,对付这种医闹,是不是可以加上一种处理方式:
建立黑名单管理,医院可以提前防范,甚至可以拒绝;严重多次闹事的惯犯,家属连坐,家有一医闹,全家人的就医都会受到优先级的一定限制。
我知道不论可行性,评定机制,公平性,太多争议内容,不切实际。
然而我相信,否定这种做法的最重要最基础最直接的那个理由,就是来自医学本身的神圣性公平性,它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
在纪录片《手术两百年》里,有这样一句话:
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我听过非常多有医学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提到过,越学习,就越会发现,人类在医学救助上的无能为力与渺小——
因为太多的疾病,不仅无法治愈,甚至无法缓解,不明缘由,甚至还未曾被知晓重视。
大家什么时候才能客观地理解,平静地接受: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体系的缺陷漏洞,医生的不足能力不行,各种各样的人为问题,而导致自己和身边人无法得到最好的救治。
病人要等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医生,而是虚无缥缈的医学进步的奇迹。
曾经学医是学霸争破头的至高地,现在呢?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院长曾经语重心长得说,
“……这个社会有太多诱惑,可能让你们迷失。我担心,你们会否因为压力,因为年轻医生并不体面的待遇,因为社会上的种种误解,而放弃当初的誓言……”
我不是歧视成绩差的人,就不配学医;
只是这份职业,最需要强有力的终生学习力,专注力,抗压抗挫折能力,认真仔细不犯错,可是很多的学霸,从自己到家人,都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曾经的学霸同学们,十个临床医学系,最后只有一个人真的成为了一名医生。
我在和关系好的外科医生朋友聊天时,他说,他并不期待医生这份职业,变成“钱多事少轻松离家近”,如果要这样,他选择医美整形,肯定要比现在好很多。他只是为了信念感。
他期待的改变,只是最起码的医患关系的缓和:
自己不需要“提心吊胆去上班”,而能够“开开心心,平平安安把家还”。
什么时候大家才会知道,让医生心寒,让学医变成性命攸关的高危职业,这些自私的人, 损害的是所有人的群体利益,势必导致医学资源更加紧张的恶性循环?
任何不满和问题,自有规则来约束;诉诸暴力和私刑,伤及无辜,就是犯罪。
这一场战斗,本就不该是陶医生或者其他医生个人,和加害者之间的私人问题,而是应该集合全民力量,像抗击疫情一样,必须去根治的严重问题。

这本书里,还有陶医生很多的所思所感所悟,平实又感人,你会发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方方面面都是那么激励感动别人。
遭遇横祸,他却选择换一种角度,直面不能改变的命运的不公,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而且,他从不以为这种事有多么伟大高尚,值得赞颂,就当作普通人应该做好的平凡事。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磨难,可是不轻言放弃,被摧毁的人生,被暂停的梦想,总会柳暗花明,以另一种方式,为余生打开希望之门。
我们能做的,也就是继续发挥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普通善良”,把医生也当作,有血有肉,会累会烦 ,绝非万能的人,他们也在承受心理生理尤其是情绪劳动的高压职业,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戾气。
多看看类似于《目光》这样的书,优秀的医疗纪录片甚至是影视剧作品也好,多关注那些在我们身边平凡伟大的普通人的付出。
不要造完美无瑕的“神”,只要让医生成为一份真正体面的工作,能让这个行业环境更好,就足够了。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