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江苏诗人工作室“诗之评”栏目黄郁兰的《蕨》(11)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黄郁兰: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英语教学硕士。任教于台湾元智大学十多年,于2011年荣获元智大学「教学贡献奖」,2012年再度获颁「教学杰出奖」。积极从事研究工作,曾在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发表学术论文。热爱写诗,着有 ‹‹3Q诗集›› (2013)、‹‹一世情缘›› (2017)。现任元智大学国际语言文化中心讲师,兼任学务处课外活动组组长。

蕨 

文/黄郁兰

被判终身监禁的扒手

躲着火眼的视线

悄悄盗取日光的余晖

几亿年来

禁锢于阴湿的林地角落

倚靠在黏滑的褥苔之上

穿过没有铁窗的监狱

竟能沿着地壳表面

招兵买马

布署菌根的眼线

分散世代交替的孢子

日益壮大

新兵卷握着手指

义愤填膺

老兵以宽掌遮天

无所畏惧

采取最低调的颠覆策略

密谋侵略性的背叛

卧底的间谍

乔装各式昆虫及爬虫

蹑着手脚探听军情

都宣告失败无功而返

采道德劝说的午后雷雨

试图洗脑累犯的动机

阻止窃取日光的残灰

却适得其反

任谁也无法破坏结构紧密的组织

愈挫愈勇的势力

只能纵容永远不绝的蕨

继续猖狂

陈金马:先解释二个字,一个是"蕨",草本植物,生在山野草地里,用孢子繁殖,全草入药。另一个是"孢",指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产生的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离开母体后就能形成新的个体。孢也作"胞子"。 黄教授博学多才,用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整首诗采用夸张的手法,介绍了有关"蕨"的知识,具有现实的象征意义。全诗描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蕨生长在"林地角落",依靠"世代交替的孢子""日益壮大",它"结构紧密","愈挫愈勇",有着"永远不绝"的生命力。全诗意象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从"蕨"这一滴水珠,让人看见了人类社会的影子!

半岛:黃郁兰以《蕨》为题作诗,引起我的关注,早在青年时代的亲情之旅中,我在牛首山移植过这种植物,知其为植物界古老的品种。它的生命力堪比原始形态的蜘蛛。诗中对蕨的拟人化描写,赋予其特定的社会内容。没有围墙的监狱,穿过监狱,扒手,招兵买马,卧底的间谍,等等用语,看似对自然特质的传导,实则是诗人心灵外化的表现。显然,厥,在此远远超脱了本体的生长规律,以特定人类的身份进入了千变万化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不可测的社会生活。它的自然生态演绎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与政治和战争不谋而合。整体看,诗人采取了独立和中立的创作立场,虽然语言如匕首,火药味浓,结尾还以猖狂一词形容,但这不是对顽强的自然植物的批判,而是诗人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对人类社会的负能量的揭示,对人的命运的考辨,贯穿作品始终。

夏才和:作为一个有军人经历的人,我对《蕨》印象深刻。本草植物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出现,一个追求自由的囚徒,亿万年来生生不息,不以渺小而自卑。这对我们如何做人处世有借鉴作用。诗人对蕨的生长知识是了解的,它与人的生长状态有相似之处,正因如斯,诗人不厌其烦地落笔于蕨,锋芒毕露指向了人。人性是什么?如何看待人性的善与恶?显然,诗笔下的蕨不是正面形象,却有着正面形象的内在特质。审丑是广义审美的表现形式之一,作者尽自已的努力完成了以丑为美的艺术创造。

叶言:当诗人的诗歌公诸于众,就不完全是自己的产品了,较多转为公共产品。《蕨》也不例外。也许有人不完全遵从诗的原意,而是从读者的角度和习惯进行解构,并作出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的判断。我以为,这首诗的基调倾向于否定蕨这个象征物,对之灰色的渲染较多,然而,我倒愿意从另一面,被诗人忽略的另一面,从积极的一面谈论这个古老的物种,它微小而不渺小,以极其顽强的意志生长于世,在物尽天择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始终没有失去生命的绿色空间,我愿为它唱一曲赞歌!

王才干:5小节,30行的伟大的突围,若东坡之“三州”。卑微是卑微者的座右铭,内心的强大,又何惧一切的风云变幻。蕨,是一句誓言,是一枚哲思,是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

老顽(博凡):《蕨》这首诗,可我几乎没看到蕨的写实,而是用拟人的妙笔影射了人类的生存世态,其内涵被勾画得入木三分,可谓栩栩如生,自然令人为之一"振″!这就是本作品的成功所在,之于其它的都可以良盖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