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戈金刚:杨氏太极拳医学基础——经络学说

1.经络概述

经络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从按摩、导引、针灸等治疗中所出现的感应现象,逐步加以总结整理而成的。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传导反应”、“抵抗外邪”的系统。它遍布全身,紧密联系身体各个部分。“气血”在经络中川流不息,从而使整个机体能很好地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可分为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经脉主要指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正经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1)正经:有十二条,又称十二经脉,是十二个脏腑所属的经脉。分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2)奇经:有八条,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峤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3)络脉:有十五条。是指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分出一路,加上脾之大络。络脉起着沟通表里两脉,加强经脉的循环传注作用。从十五络脉分出的小络脉称作孙络和浮络。

(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一种循行于人体深部的经脉干线,有加强内外联系,濡养脏腑的作用。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所属肌肉系统的总称,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主要作用是联络四肢百骸,主管关节运动。

(6)十二皮部: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又通过络脉把皮肤分为十二部,纳入十二经脉所支配的范围。疾病传变层次分别是皮→络→经→腑→脏;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也可通过经脉、络脉反映到皮部。

3.经络系统的命名及分布概况

经络学说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故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关系)。

(1)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是以阴阳之气盛衰、多少来区分的: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经络以分布于肢体内侧为阴,分布于肢体外侧为阳。脏属阴,腑属阳。凡是属于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是属于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垂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的名称都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手或足;二是阴或阳,并以前、中、后分别给予太阴、厥阴、少阴以及阳明、少阳、太阳的名称;三是所属的脏或腑。这样就构成了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太阴肺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王治概要:以治疗呼吸系统病证为主,如咳嗽、哮喘、咯血、胸痛、咽喉部炎症、呼吸衰竭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证。本经属肺,络大肠。

循行次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相联系的结构)横出中府穴,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行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穴,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左右各9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治疗精神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如更年期忧郁症、失眠、心脏病等。本经属心,络小肠。

循行次序: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心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结构),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食管上行,连系于“目系”(眼与脑相联系的结构)。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首六天池,末穴中冲,左、有各9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主以及胃脘痛、呕吐、昏迷等病证。本经属心包,络三焦。

循行次序:起于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部,出于胁部,至腋下3寸天池穴,上行到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穴。

掌中的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焦经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首六商阳,末穴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治头面、五官病证为主,如头痛、面瘫、眼、鼻、咽喉、口齿、颈部,以及上肢桡侧病证。本经属大肠,络肺。

循行次序:起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着食指内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向上进人两筋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髑穴,沿肩峰前缘,向上出颈椎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又于人中穴,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翼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太阳小肠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左右各19穴位)。

主治概要:耳聋、耳鸣、项背酸痛、

肩胛痛,以及上肢尺侧病证。本经属小肠,络心,联络胃。

循行次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踝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大椎穴,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颧髅穴,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疾、热病为主,以及头颞部、上肢背侧病证。本经属三焦,络心包。

循行次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的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方,上行额角,再弯下走向面颊部,到达眼眶下。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左右各45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胃肠道病证为主,以及头、面、眼、鼻、口、齿和下肢前面病证。本经属胃,络脾,合于大肠、小肠。

循行次序:起于鼻翼之侧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睛明穴,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六,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领大迎穴,沿着下颔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过上关穴,沿着发际,到达前额头维穴。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位于少腹之侧的气冲穴。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穴会合,再由此下行到髀关穴,直抵伏兔穴,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左右各67个穴位)。

主治概要:眼科病证头、项、背、腰、骶、下肢后面的病证,以及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本经属膀胱,络肾,联系脑及体腔内的其他脏腑。

循行次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会于头顶百会穴。

头顶部支脉:从头到颞颥部。

头顶部直行的脉: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内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胭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穴下行,沿着大腿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胭窝中。从此向下,通过小腿肚内,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首穴瞳子铿,末穴足窍阴,左右各44个六位)。

主治概要:偏头痛、耳聋、耳鸣、肝胆疾患以及侧胸、胁肋、下肢外侧病证等。本经属胆,络肝。

循行次序:起于目外眦瞳子穴,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穴,下行至耳后风池穴,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又交出于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来经过耳前,到目外眦的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经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穴,至颈部与前入缺盆部的脉相会合,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侧的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走腋窝前,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肋,与前入髋关节部的脉会合,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于膝部外侧,向下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出于外踝的前面,沿着足跗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跗部支脉:从足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间,出于足拇趾末端穿过趾甲,到趾甲上的毫毛部大敦穴,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个穴位)。

主治概要:以治胃脘痛、腹胀、脾胃虚弱、脾虚泄泻、月经不调、小便不通、阳痿、遗

精、黄疸、身重无力等症为主,并主治经脉循行部位肿胀、冷痛。本经属脾,络胃,联系心脏。

循行次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内侧,沿着胫骨后面,交出于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足少阴肾经(首穴酒泉,未穴俞府,左右各27个穴位)。

主治概要:生殖、泌尿系统病证以及慢性腰痛、咽痛、牙痛、失眠、眩晕、耳鸣、视力减退等病证。本经属肾,络膀胱,联系肝、肺、心、脊髓。

循行次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出胭窝的内侧,向上行股部内后缘,通向骶部长强穴,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首六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个穴位)。

主治概要:头痛、眩晕、胸胁胀满疼痛、小便不利、前阴痛痒、面肌痉挛、小儿惊风、眼科

病症、腹股沟疝、黄疸等。本经属肝,络胆,联系胃、肺。

循行次序:起于足大趾毫毛部大敦穴,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向上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头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八条经脉。它们分别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它们内不络属于脏腑,外不形成配偶关系,故称为“奇经”。“奇”即异也。

奇经八脉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不足时,也可以由奇经给予补充。”奇经八脉是人体内存的调节自控系统。由于杨氏太极拳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关系最为密切,故着重介绍。

◎督脉(首穴长强,末穴龈交,共28个穴位,均为单穴)。

主治概要:休克、昏迷、发热、小儿惊风、疟疾、遗尿、带下、阳痿、脊柱强痛、神经衰弱、抑郁症、头痛、泄泻、男女不孕、内脏诸病。本经联系脑、脊髓、肾、胞、鼻、口唇。

循行次序: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穴,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一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头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任脉(首穴会阴,未穴承浆,共24个穴位,均为单穴)。

主治概要: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患,可治疗腹胀、腹痛、带下、月经不调、性功能衰退、呕吐、腹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咽喉肿痛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病变。本经联系胞、口唇、眼。

循行次序: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穴,前进入阴毛部,沿着腹内,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穴。

任脉交会穴:承泣穴、龈交穴

◎冲脉

基本功能:①调节十二经气血。②调节月经。③调节气机的升降。因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临床上凡性功能、生殖、泌尿、妇科疾病皆与这三脉有关。

循行次序:冲脉与督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一脉分三支而行:出会阴,环绕后阴,沿腹腔前壁挤上行,经咽喉络口唇上至两目下;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经内踝后入足下,其别支经足背至足大趾、次趾之间。

带脉

带脉起于季肋下,环行腰一周,状如束带,故称带脉,有约束诸经之功能。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除了带脉是横行的以外,其余都是纵行的。

基本功能:①约束纵行的诸经。②司妇女的带下。③治腰软无力。

循行次讯(大体循行):起于季肋横行围腰一周,在侧腰一周,在侧腹部斜向下行,复至季肋。

作者:戈金刚,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首次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中医内功按摩专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戈金刚出身中医和武术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养生之道,并在5岁开始习练少林拳。1995年在河南少林寺举办的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金奖。戈金刚是无锡传教太极拳、太极剑国家竞赛套路的第一人。在无锡历次全民健身运动中,他组织和指挥了三次“千人太极拳”表演,曾被评为无锡“十大健康人物”“十佳健康榜样”。因在全国推广39式杨氏养生太极拳,主张通过练拳健身祛病,被媒体称为“拳疗奇人”。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