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藏象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肾藏象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周安方

I 摘要:肾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气化、生髓主骨充脑化血、主二便等功能;其功能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在气化、蛰藏、固摄不及,气化、蛰藏、固摄太过,生长、性事、排尿异常,发育、生殖障碍,生髓、化血不足,作强不能,生尿过少,产尿过多等方面;其治当分虚实,虚者当补,实者宜泻。

肾为先天之本、生殖之源、水火之宅、阴阳之根。明代张介宾言:“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确指出了肾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临床上很多病证需要从肾论治。
1肾藏象理论的基本内容
1.1肾的基本
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医的肾不等同于西医的肾。中医的肾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气化、生髓主骨充脑化血、主二便、开窍于耳等功能,涉及现代医学泌尿、生殖、内分泌、中枢神经、骨骼及血液系统等方面。因此,中医的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质脏器,而是一个功能单位——肾系统。
1.2肾的主要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明确指出了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2)精的来源: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形成生命(胚胎)的基本物质。故《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输以“灌溉四傍”,因此又称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在维持各自生理功能之后的剩余部分,则输送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由此可见,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后天之精则起充养先天之精的作用。
3)肾的功能: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气化、生髓主骨充脑化血、主二便、开窍于耳等生理功能。
2肾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
2.1主生长发育
2.1.1理论探析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搞;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明确指出了人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以从“齿、骨、发”等的变化反映出来。
人自出生之后,随着肾之精气的逐渐充盛而进入幼年期,表现为头发稠密、乳齿更换、身体增高;到了青年期,肾之精气更加充盛,表现为智齿长出、骨骼长成、性与生殖功能成熟;及至壮年期,肾之精气充盛至极,表现为筋骨坚强、头发黑亮、身体壮实、精力充沛;跨入老年期,肾之精气逐渐衰减,表现为面容憔悴、头发脱落、牙齿枯搞、性与生育能力丧失等。由此可见,人的生长发育及其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之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2.1.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主生长发育的病证主要表现在发育障碍、生长异常等方面。
1)发育障碍:肾之精气充盛,能够促进发育,则人的发育正常。若肾之精气不足,则人的发育迟缓,小儿可见五迟(站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男子可见阴器短小,女子可见子宫幼稚,老年人可见过早衰老(头发早白、皮肤松弛、视物昏花、健忘失眠、耳鸣耳聋、体力下降、性欲低下、功能减退)等,治宜补益肾精,药用熟地黄、黄精、鹿角胶、紫河车等。
2)生长异常:肾之精气充盛,能够促进生长,则人体器官生长正常、功能健旺。若肾之精气不足,则人体器官生长失常,老年人可见脑萎缩、骨质增生,男子可见攀丸萎缩、前列腺增生,女子可见阴器萎缩、卵巢早衰等,治宜补益肾气,药用构祀子、人参、鹿角胶、淫羊霍等。
2.2主生殖
2.2.1理论探析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脏皆衰……天癸尽矣……而无子耳。”明确指出了人之性与生殖功能的成熟与维持,都与肾之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人出生后随着肾之精气的不断充盛而产生天癸。天癸,具有促进人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的生殖功能的作用,是肾之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至,表明性器官发育成熟,并具备性与生殖能力,男子则见排精现象,女子则见月经来潮。其后,肾之精气不断充盛,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保持其旺盛的性与生殖功能。中年以后,肾之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减、竭绝,生殖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最后进入老年期,性与生殖功能便逐渐丧失。
2.2.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主生殖的病证主要表现在性事异常、生殖障碍等方面。
1)性事异常:肾阳充盛,阳事鼓动有力,则性事旺盛。若肾阳虚衰,则男子勃起困难、女子性欲冷淡,治宜温补肾阳,药用肉从蓉、巴戟天、淫羊霍、仙茅等。
肾阴充足,则阴精充盛,相火不亢,精液秘藏,窍道濡润。若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烁炼津液,则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阴道干涩,治宜滋补肾阴,药用生地、构祀子、黄精、女贞子等。
2)生殖障碍:肾之精气充盛,性器发育成熟,则生殖功能旺盛。若肾之精气亏虚,性器发育不良,精卵生成障碍,则男子睾丸软小、精少不育,女子子宫幼稚、卵小不孕,治宜补肾填精,药用熟地黄、巴戟天、淫羊霍、鹿角胶、紫河车等。
2.3主作强
 
2.3.1理论探析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即强于劳作;伎巧,指聪慧多能。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脑、充骨。肾之精气充盛,则脑健骨壮体强,表现为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聪慧多能;肾主性与生殖,肾之精气充盛,天癸来至,性器发育成熟,则性事正常、生殖力旺。
2.3.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主作强的病证主要表现在体力、脑力及性事能力不足等方面。
1)体失作强:肾之精气充盛,体能作强,则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若肾之精气亏虚,体失作强,则身体赢瘦、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治宜补肾壮体,药用人参、杜仲、鹿角胶、蛤蟆油等。
2)脑失作强:肾之精气充盛,脑能作强,则思维敏捷、聪慧多能。若肾之精气亏虚,脑失作强,则脑力不及、反应迟钝、智力低下,治宜补肾益脑,药用熟地黄、制何首乌、黄精、鹿角胶等。
3)性失作强:肾之精气充盛,性能作强,则性欲旺盛、性事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性失作强,则性欲低下、勃起障碍、性事不能,治宜补肾壮阳,药用人参、肉从蓉、巴戟天、淫羊霍等。
2.4主水液
2.4.1理论探析
肾主水液,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成尿液和排泄尿液的作用:机体各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及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其清者被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而通行三焦水道,重新参与水液代谢;其浊者化为尿液,在肾气的推动作用下由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肾气对水液的蒸化及对膀胱的开合作用,是生成尿液和排泄尿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2)对其他脏腑的促进调节作用: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肾、脾、肺、三焦、膀胱、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肾在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他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具有促进调节作用,故明代张介宾说:“水为至阴,故其本肾。”
2.4.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主水的病证主要表现在生尿失常、排尿障碍及水停生痰、水病及血等方面。
1)生尿过少:肾之精气充盛,生尿功能健全,则生尿、尿量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生尿功能失常,则生尿过少,表现为排尿量少,甚至无尿可排,多见于高热、大汗及剧泄伤津之后,以及肾的生尿功能障碍的病证,前者治宜滋补肾阴,药用生地、玄参、桂枝等;后者治宜化气行水,药用黄茂、获菩、桂枝等。
2)产尿过多:肾之精气充盛,固摄有权,则尿量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固摄无权,则产尿过多,表现为尿频量多,甚至随饮随尿,多见于肾的固摄功能障碍的病证,治宜补肾缩尿,药用桑缥峭、覆盆子、益智仁等。
3)排尿障碍:肾之精气充盛,膀胱开启有权,则排尿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膀胱开启失司,虽然膀肤有尿,但是排尿障碍。其中又有排尿无力与排尿困难之分,排尿无力是指尿路通畅的排尿障碍,排尿困难是指尿路梗阻的排尿障碍。前者多见于肾气推动无力的病证,治宜补肾益气,药用人参、黄精、附子等;后者多见于膀胱开启不利的病证,治宜补肾活血,药用巴戟天、川牛膝、唬泊等。
4)水停生浊:肾之精气充盛,气化有权,水液输布排泄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水液输布排泄失常,停聚体内,生成痰浊,临床上除了见有少尿、水肿等症外,还可见有痰浊内停的表现,治宜化气行水,兼祛痰浊,药用桂枝、半夏、大黄等。
5)水病及血:水液停聚日久,可以阻碍血行,导致血行不畅,形成水瘀互结的病证,临床上除了见有少尿、水肿等症外,还可见有瘀血内停的表现,治宜化气行水,兼化瘀血,药用桂枝、益母草、泽兰等。
2.5主纳气
 
2.5.1理论探析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其中呼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的肃降作用。吸入的清气,虽由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达于肾,但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才能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从而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清代林佩琴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5.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纳气的病证主要表现在摄纳不及等方面。
摄纳不及:肾之精气充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深沉。若肾之精气亏虚,摄纳无权,纳气不及,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气喘等症,治宜补肾纳气,药用人参、蛤蚜、冬虫夏草等。
2.6主气化
 
2.6.1理论探析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都属于气化。
肾为气化之本,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促进“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并减缓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促进“无形化有形”的气化过程。
2.6.2临床应用
临床上,气化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在气化不及、气化太过等方面。
1)气化不及:肾阳充盛,气化有力,则代谢正常,功能旺盛。若肾阳亏虚,阴寒内盛,气化不及,主要表现为代谢过缓、功能低下的病证,临床多见心率减慢、气短声微、食欲不振、形体肥胖、精神萎靡、神疲欲卧、不欲饮水、畏寒肢冷等症,治宜温补肾阳,药用人参、附子、淫羊霍等。气化不及还可导致水液停聚,临床可见少尿、水肿等症,治宜温阳化气行水,药用附子、桂枝、黄茂等;水液停聚还可变浊生痰,碍血成瘀,临床可见痰瘀互结的表现,治宜温阳涤痰化瘀,药用红参、半夏、泽兰等。气化不及还可导致尿液生成与排泄失常,临床可见多尿、尿频、遗尿、尿失禁等症,治宜补肾化气缩尿,药用桑缥峭、覆盆子、益智仁等。
2)气化太过:肾阴充足,气化有序,则代谢如常,功能健全。若肾阴不足,阴虚阳亢,气化太过,主要表现为代谢过快、功能亢进的病证,临床多见心率加快、气粗声洪、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精神亢奋、心烦失眠、口干欲饮、五心烦热等症,治宜滋补肾阴,药用生地、知母、玄参等。
2.7主骨髓
 
2.7.1理论探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故《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诸髓者,皆属于脑。”因此,肾精充盛,髓海得养,脑髓充盈,脑之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精生髓,髓化血。清代张璐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清代张志聪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因此,肾精充盛,骨髓得充,化血有源,血液充足,则面容光泽、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精生髓,髓养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肾“其充在骨”之说。肾精充盛,髓有化源,骨髓充盈,骨得其养,则骨骼粗壮、不易折断。
2.7.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生髓主骨化血的病证主要表现在髓海空虚、精血不足、骨骼萎弱等方面。
1)髓海空虚:肾之精气充盛,髓海得养,则脑髓健全。若肾之精气亏虚,无以生髓充脑,就会导致髓海空虚,临床表现为健忘恍惚、神情呆钝、动作迟缓等,治宜补肾益脑,药用制何首乌、黄精、人参等。
2)精血不足:肾之精气充盛,化血有源,则血充体健。若肾之精气亏虚,无以生髓化血,就会导致肾血亏虚,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头晕心悸、精神萎靡等,治宜补肾生血,药用熟地黄、制何首乌、阿胶等。
3)骨骼萎弱:肾之精气充盛,髓有化源,骨骼得养,则骨骼坚固。若肾之精气亏虚,无以生髓养骨,就会导致骨萎骨痹,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活动障碍、易于骨折等,治宜补肾壮骨,药用杜仲、怀牛膝、桑寄生等。
2.8主二便
2.8.1理论探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二阴司二便,其主则在肾。故明代张介宾说:“盖肾为胃关,开窍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为之主。”
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肾气蒸化有力,膀胱固摄有权,则生尿排尿正常,表现为排尿的频率、尿量、尿流以及控制排尿等方面均正常。
粪便的排泄,虽要依靠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但亦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密切相关。肾气充盛,大便推动有力,大肠固摄有权,则大便次数、粪质以及控制排便等方面均正常。
2.8.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主二便的病证主要表现在固摄不及、固摄太过等方面。
1)固摄不及:肾之精气充盛,固摄有权,大肠腑气得约,膀胱腑气得固,则二便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固摄不及,导致大肠腑气失约,则大便泄泻,甚至大便失禁等,治宜补肾固肠,药用补骨脂、吴茱英、五味子等;导致膀胱腑气不固,则小便频多,甚至小便失禁等,治宜补肾固脖,药用桑缥峭、覆盆子、益智仁等。
2)固摄太过:肾阴不足,阴虚阳亢,亢则为害,功能失常,固摄太过,导致大肠腑气不开,则大便不畅,甚至大便秘结等,治宜滋阴润肠,药用生地、生何首乌、黑芝麻等;导致膀胱腑气不开,则小便不利,甚至小便瘾闭等,属肾阴虚者,治宜滋阴利尿,药用知母、褚实子、川牛膝等;属肾气虚者,治宜补阴利尿,药用人参、黄芪、川牛膝等。
2.9主蛰藏
 
2.9.1理论探析
肾主蛰藏,是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冬主闭藏,肾气通于冬,故主蛰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
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故明代李挺说:“肾有二枚……纳气、收血、化精,而为封藏之本。”
2.9.2临床应用
临床上,肾不能主蛰藏的病证主要表现在蛰藏不及、蛰藏太过等方面。
1)蛰藏不及:肾之精气充盛,蛰藏有权,则精能固秘。若肾之精气亏虚,蛰藏不及,精关失约,导致精液滑泄,精微泄漏,临床表现为滑精、遗精、早泄、血尿、蛋白尿等,治宜补肾固精,药用金樱子、芡实、山茱英等;由于后天能够培育先天,脾为后天之本,补脾可以补肾,故可酌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补脾益肾以固其精。
肾之精气充盛,固摄、纳气有权,大肠、膀胱、胎气受约,则二便、胎孕正常。若肾之精气亏虚,蛰藏不及,固摄无权,导致大肠腑气失约,临床表现为大便泄泻,甚至滑脱不禁等,治宜补肾固肠,药用补骨脂、吴茱英、五味子等;导致膀胱腑气失约,临床表现为多尿、尿频、遗尿、尿失禁等,治宜补肾缩尿,药用桑缥峭、覆盆子、益智仁等;导致胎气不固,临床表现为胎漏、滑胎等,治宜补肾固胎,药用续断、杜仲、桑寄生等。
若肾之精气亏虚,蛰藏不及,摄纳无权,导致气不归根,临床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气喘等,治宜补肾纳气,药用人参、蛤蚜、冬虫夏草等。
2)蛰藏太过:实邪侵肾,邪碍肾气,肾功失常,蛰藏太过,导致大肠腑气不开,临床表现为大便不畅,甚或大便秘结等,治宜通利大肠,药用番泻叶、生何首乌、火麻仁等;导致膀胱腑气不开,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甚至小便不通等,治宜通利膀胱,药用冬葵子、穿山甲、琥珀等;导致精室精关不开,临床表现为逆行射精,或者射精不能等,治宜开启精关,药用石葛蒲、路路通、川牛膝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