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日本:1853—1964》【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00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创造日本:1853—1964》【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00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六本民族历史和性格方面的著作:《创造日本:1853—1964》。

在不到200页的容量里,伊恩·布鲁玛对近代日本进行俯瞰式的描述。他以1853年的黑船来袭作为现代日本的开端,通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美国接管、东京奥运,深刻描述了近代日本的矛盾性。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移民潮。1898——1911年间,至少有两万五千名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被形容成“历史上第一次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移民潮”。未来中国的领袖们——从军事家蔡锷、蒋介石到文学人物鲁迅、陈独秀——都是其中一员。流亡中的梁启超,将横滨变做他的知识生产中心,他在这里编辑的报刊被偷运回国内,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人的思维。

在国内,清政府参照日本改革了警察与监狱系统,维新派官员甚至准备推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革命家邓小平发出了相似的感慨,他在参观新干线时感慨:“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这也是令人心酸的感慨,邓小平与20世纪初的维新者一样,他们在东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二、虽败犹荣的优雅。在21世纪开始的东京,不止一个日本人向布鲁玛抱怨,他希望再有黑船来袭,他们觉得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打破日本之封闭。在这令人悲哀的抱怨背后,也让人不禁想象,倘若麦克·阿瑟将军当年大胆地废除了天皇制,日本将会以何种面目出现?

一位淳朴的日本人感慨道:

一面又一面,总共九十四面国旗,

当中一些指不定还曾相会于沙场。

过分自信、狂热心理、深深的自卑感以及时而执念于民族地位的想法——所有这些因素对日本现代史都产生过影响,但相较于其他品质,有一种最令其受用:那就是虽败犹荣时的那份优雅

1853年7月8日,绰号“老马特”的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准将率四艘全副武装的军舰驶入江户湾。他此行的使命是逼迫日本对美国舰船开放港口。17世纪初,当局对所谓的基督教宣传品的封杀,以及旅居长崎的荷兰商人,共同促成了“兰学”的滥觞,也就是“荷兰研究”。以这门新型学问为业的人统称为“兰学者”,意即研究荷兰的人。

三、文化边缘性。日本具备一大优势,即文化边缘性。过去视中国为智慧中心的日本思想家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寻其他效仿对象。日本与中国的另一大区别在于权力分割。在中国,世俗和政治权力集中在朝廷手里。德川时期的日本,将军以铁腕统御全国,天皇的角色则更近似教皇,经过他的加冕,世俗统治者才被赋予了合法性。

本多利明相信,日本有四大亟需:火药、金属、航运和殖民。本多认为,没有殖民帝国,一个国家便无法成就一番伟业。他对日本殖民帝国的构想同其政治思想一样,既进步,也无情,这一点同他崇尚的楷模英国的殖民方针高度吻合。

伊藤的老战友山县有朋。山县认为,有两件事对民族存亡至关重要,一是武备,二是教育。他所崇尚的那种教育以培养忠诚、纪律和服从为己任,旨在湮灭“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1882年,天皇颁布《军人敕谕》,起草者是山县有朋。这是近代日本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件之一,明确了每一名日本陆海军军人的职责,并要求他们对之烂熟于胸。他们绝对效忠的对象唯有天皇一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