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1991年的1月29日,一个叫井上靖的日本老人逝世了。他的挚友巴金在挽文中写道:“三十年并不曾白白地过去,两个作家的友情也不会徒然地消亡,我们为之奋斗了半生的中日人民友好的事业将永放光芒。”
井上靖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他一生对中国文化饱含深情,甚至宁愿为之下跪。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中国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文明?
巴金与井上靖(右 1907-1991)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1979年,一位日本教授试图前往中国西北,去膜拜一处古老的遗迹。在得知申请可能不被批准后,他竟然在中方管理人员面前下跪请求通行,乃至老泪纵横。
这个日本教授名叫井上靖,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敦煌》和《楼兰》的作者。他为之下跪的圣地,便是:敦煌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打开一道封闭的隔墙,将一个被闭锁近千年的文化宝库展现出来。从此,在日本乃至世界若干国家的东方历史学者眼中,敦煌便成为这样一个需要以朝圣的态度面对的地方。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1958年元月,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东京开幕,当平山郁夫看到“飞天”生机勃勃的姿态,苦闷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他随后创作的《佛教传来》,成为他的成名作。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壁画的强烈魅力所感动。回到日本后,他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募集资金,还通过民间捐款的形式募集资金,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得以成立。
平山郁夫常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敦煌艺术,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亲善大使期间,常常奔走于中亚、南亚和中国等地,为中国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02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向他颁发了“文化交流贡献奖”。在世界各国的敦煌研究中,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可称走在前列。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敦煌唐人临本)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1909年,国学家罗振玉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同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
中日两国的敦煌学研究起步几乎在同时,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的研究明显投入更多,更有成果。
其敦煌学学术中心以京都为首,不断有诸如《沙州诸子二十六种》,《唐令拾遗》等学术作品问世,日本敦煌文物展览的次数、规模一度超过中国,敦煌相关资料比中国更为开放。
敦煌遗书 章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局部  法国国立图书馆藏
“敦煌学”一词,也是1925年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首先提出的。陈寅恪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日本为何对一个邻国的文化遗产如此着迷呢?
历史学者王锦思认为,日本人对于敦煌的认识如同文化故土。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说过“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也是很多日本民众对敦煌的理解。
正如欧洲人对于希腊
都有文化故乡之感,
亚洲很多国家也把中国
视为自己的文化故乡
敦煌的藏经洞来历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基本可以肯定是唐末西域战乱之际,为了保存一部分文化典籍传承而将其封闭的。因此,在亚洲文化史上,敦煌堪称中国传统文明的一个标本。
日本热衷敦煌,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东方文明的继承者自诩,到这里来寻根溯源,来解读对自身文明来历的不解。
敦煌遗书  北周保定五年(565)佛经 《十地义疏卷第三》局部
中国学者其实很早就感受到这种情绪。而我国敦煌学的研究,却是几经磨难,与占有敦煌的本土优势相比,在改革开放之前久久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原因是客观的。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之后不久,斯坦因、大谷光瑞等外国探险家便纷纷到来,他们在第一时间便以各种方式将敦煌经卷或购买,或劫盗,大量运到境外。
而一战后部分逃到中国境内的沙俄残匪又对敦煌洞窟进行了剧烈的破坏,这一切都致使我国敦煌学研究丧失了很多宝贵资源。
另一方面,敦煌发现之初,清政府官吏先是不加重视任其流散,后是视其为一块肥肉,上下分赃。
在敦煌描摹壁画的常书鸿
进入民国之后,战乱频仍,几乎没有人重视敦煌的研究,致使常书鸿等“敦煌之子”只能孤军苦战,以毕生的清贫和孤寂陪伴这份文明的瑰宝。这些都导致了中国敦煌学研究在若干历史时期的滞后。
这也使我国本土学者感到十分痛切,可以说,中国的敦煌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几乎都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支持下前行的。
这是中国学者的骄傲,其实也是指向了我国包括敦煌学在内的国学举步维艰之根源——曲高和寡,文明衰退。
根据井上靖作品改编的电影《敦煌》剧照
世界总的趋势是文明战胜野蛮,但也往往存在反例。古罗马帝国之后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和唐宋文明衰落后中国的渐趋保守落后便是这样的反例。
宋《士林广记》记载当时“人生八岁,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清代末年由于愚民政策识字率已经降低到一个可怕的地步。
敦煌的发现恰在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以至于当时的社会已经无法承载它所记录的文明了。
更令人慨叹的是,当时中国上下几乎众口一词将传统文明视为近代化的敌人,敦煌代表的昌隆文明还没有出世已经被打上腐朽陈旧落后等时代性的标签,注定了仅仅具有古玩和怀旧意义的命运。

发现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

于是,才有了王道士首先向国家报告敦煌经卷的发现却无人理睬;才有了敦煌知县叶昌炽虽然是金石专家,也无力保护这批经卷;才有了敦煌学被世人疏落,以至于我国一家博物馆在地下室保存的敦煌文献全部损毁,只能从海外花高价买回文献胶卷研究。
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是政府或学者的责任,这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文明的忘却和疏远。
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中国建立和发展的东方传统文明并不是现代化的敌人。在许多国家,东方传统文明和近代化工业文明和谐相处,以独有的内敛、温厚弥补着主流工业文明的缺陷。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敦煌不是一个死去的文明,日本学者仁井田升基于敦煌法制文书所完成的《唐宋法律文书研究》、《中国身份法史》等,让我们惊讶于祖先曾经有过如此先进而现实的法律观念——我们只是忘却了。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说过:“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激动不已,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也许这样的话更适合我们中国人来说。以军事立国的马其顿帝国灭亡了,以宗教立国的哈里发帝国灭亡了,只有靠文化立国的中国绵延至今。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样的事情,庶几可以期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例。

敦煌石窟部分壁画及彩

莫高窟第14窟 · 千手千眼观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千手千眼观音。面相慈悲,一面三眼,头戴化佛髻冠,垂绀发,男相女身。内轮四十手,执持杵剑弓钩、莲花宝夹、螺铎环瓶等。外五轮层层仰掌手。内外各手皆各一眼,千手千眼之意为“千臂庄严普护持,千眼光明遍观照”,表救度一切众生之无碍大用。主手结金刚界定印,两足掌千辐轮相。

莫高窟第14窟 · 供养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刚母变中的供养菩萨三身,这些供养菩萨,体形苗条,面相秀气,神情深沉含蓄。着装轻薄,紧身透体,呈现出人体的曲线美。

莫高窟第14窟 · 金刚萨埵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刚萨锤菩萨。此为密教普贤,有普贤金刚手、大普贤之称,在金胎两界金刚部是上首,故为金刚部主。此造型为秀丽女形,丰乳蜂腰,肌肤柔润,头戴五智宝冠,配饰华丽,着络腋、紧身裤、短裙,全跏趺坐,双手持握金刚杵。此为敦煌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莫高窟第14窟 · 大妙相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大妙相菩萨。此为弥勒佛的右胁侍上首菩萨,游戏坐姿,高居莲台,脚踩莲花。其余供养菩萨造型秀雅,天王生气活泼。

莫高窟第14窟 · 金刚母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金刚母菩萨。端庄秀丽,慈目下视,神思内注。薄衣透体,体型窈窕,蜂腰玉肤。展现了女性体态之美和慈母般的内在精神气质。背屏、莲台的装饰图极为精致,展现了画家不凡的笔力。

莫高窟第14窟 · 观音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4窟,观音菩萨。圣观音是破恶鬼道三障的随缘化身。此绘作女身男相,顶戴弥陀,右手结大悲施无畏印,左手持净瓶,全跏趺坐莲台,面如圆月,五官清秀,两耳垂肩,身形腴美,背倚宝石屏,圆光别致。

莫高窟第14窟 · 十一面观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六臂三目(本面)右三面威怒相,左三面笑怒相,余为寂静相。十一面三重,为三、五、三式,各面俱著一式天冠。璎珞珠宝严饰。上二手合掌下垂,中二手持念珠结印,下左手持净瓶,右手结印,全跏趺坐姿。背倚谷纹宝石背屏,身光多纹样三重,头光辐射状火焰纹。

莫高窟第14窟 · 如意轮观音

敦煌莫高窟第14窟,如意轮观音,是密部六观音之一,手持如意宝珠和如意轮,故名。

莫高窟第14窟 ·上首菩萨 · 一

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莫高窟第14窟 · 上首菩萨 · 二

敦煌莫高窟第14窟,上首菩萨。或坐或跪,或持物或结印,腴体玉洁,衣冠俭素,修眉小嘴,凤眼直鼻,慈善温婉,庄静适悦,禅意甚浓。

莫高窟第14窟 · 阿閦佛  

敦煌莫高窟第14窟,阿閦佛。目光深邃,炯炯有神,颜容清秀,体格伟岸,艺术地再现了男性的体态美以及阳刚的精神气质。袈裟衣褶线描匀细流畅,转折自如,贴体合度。是为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杰作。

莫高窟第45窟 · 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大势至菩萨。此尊头戴宝冠,发梳高髻,上身半裸,肌肤圆润光洁,佩饰披巾、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他是慈悲和善良的化身,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

莫高窟第57窟 · 美人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观世音菩萨。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被称做'美人窟'。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洁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典雅,姣美妩媚。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和淡朱晕染的肌肤使他显得与众不同,华贵富丽。

莫高窟第156窟 · 窟顶藻井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窟顶藻井,井心中央为一菩萨坐于莲花宝座之上。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左侧之菩萨。菩萨身居莲花座上,负头光及锯齿形背光,左侧菩萨两手持如意,上方画楼阁曲廊,旁有众菩萨和供养菩萨环绕,各持花合掌聆听说法。

莫高窟第158窟 ·飞天 · 一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莫高窟第158窟 ·飞天 · 二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

莫高窟第158窟 · 卧佛像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卧佛像。卧佛像着通肩袈裟,右卧通壁佛床上。左手覆左股,手指疏密有致,右手直伸颜下与枕间累足而卧。卧枕分上下两叠,是释迦涅槃时所枕袈裟。体态修长,表情恬静,两眼微开似“小疲倦暂寝息时”,体现了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大成佛教涅槃观。

高窟第158窟 · 金光明经变乐舞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金光明经变乐舞。绘于金光明经变的下部中央,舞者持带舞蹈,潇洒飘逸,旁有伎乐演奏,下方另有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右侧之菩萨(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此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右侧之菩萨旁环绕的供养菩萨,或持花或合掌聆听说法。

莫高窟第158窟 · 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右侧之菩萨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右侧之菩萨。菩萨身居莲花座上,负头光及锯齿形背光,右侧菩萨右手持花,左手置胸前。上方画楼阁曲廊,旁有众菩萨和供养菩萨环绕,各持花合掌聆听说法。

莫高窟第322窟 · 窟顶藻井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藻井。井心是由忍冬藤蔓组成莲花形图案,外沿分别绘方格花纹、联珠纹、垂角纹及帷幔。帷幔外沿又画出十六身飞天环绕藻井飞行,四披画千佛。井心层次丰富,有动有静,富于变化,色彩明净,体现出唐代艺术欣欣向荣的精神。


敦煌部分遗书

 田积表(局部)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局部)

宝塔形回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局部)

契约(局部)

太公家教一卷(局部)

 治道集(局部)

国清百录(局部)

维摩诘所说经(局部)

无量寿经(局部)

 寒食篇(局部)

画及书法练习(局部)

习字(局部)

汉藏对照词汇(局部)

好看

,就点亮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