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陶都明珠向“强富美高”新格局迈进
.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紫砂陶始于宋,兴于明清,以其艺术价值在当代获得了空前繁荣,而紫砂陶的发源地和产业核心区就在丁蜀镇。
宜兴的最南端,西接天目山余脉,东濒太湖,依山傍水,是江南中的江南;美壶佳茗兼备,是陶都里的陶都——一块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地,千年窑火生生不息,陶业代代相传,紫玉金砂享誉世界。
这里不仅是中国陶都的承载地,也是苏南模式的先行地,更是未来发展的风口地。
坚持以陶为媒,全力“对接长三角、融入沪宁杭”;不断加快合作发展的步伐,致力形成项目引育的集聚效应、产业升级的链式反应;“强镇扩权”“内外兼修”的丰硕成果和叠加效应,进一步厚植了这方“花开蝶来”的宜业沃土……丁蜀在区域发展中的差别化核心竞争力正在不断彰显、不断扩大。
丁蜀镇党委书记陈雪峰表示,今天的丁蜀,在传承历史辉煌的同时,正以新的姿态,坚持全面高质量发展,向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强富美高”新丁蜀目标迈进。
以陶为名
在烟雨江南,
烟火竟成了底色
从上海市中心驾车出发,沿沪渝高速,绕着南太湖岸线“画个半圆”,150分钟后,就到了丁蜀。
沿途,纵然有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又有粉墙黛瓦、烟雨蒙蒙,但最吸引人的,还是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紫砂,那才是丁蜀的代表颜色,更是“底色”——漫步丁蜀,走上街头听到最多的,必是紫砂壶:在当地人的心中,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据考证,丁蜀的紫砂泥在正确烧制之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能让茶透气怡香,长储不馊。
在宜兴,“吃着泥土的饭”“做着窑里的生活”“漫谈着茶壶那些事儿”的,大多都是丁蜀人。走入寻常百姓家,很多紫砂手艺人的家就是工作室:案边各式制壶工具,一物一式,在双手娴熟的动作下,幻化出如梦似幻的杰作。
长乐陶庄占地三十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和他的弟子们创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徐秀棠保留和展示了制泥、做紫砂壶和雕塑、烧窑等一整套最传统的手工陶艺工序流程。
紫砂泥岩化程度越高,烧成温度就越高,含铁量越高,烧成颜色越紫黑。紫砂之所以五彩缤纷,被誉为“五色土”,是因为矿料里不仅含有铁,还有钛、铝、锰、锗、铬等微量金属,要让这些微量金属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作用,形成或古朴或清丽的颜色,关键在窑。
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在其著作《茶疏》中就提到龙窑烧制紫砂壶极为不易:“随手造作,颇极精工,顾烧时必须为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用龙窑烧制紫砂壶,先要把壶坯套在掇罐里,再把掇罐叠起来放进窑中,烧一窑大约要填进2万多件壶,用茅草为燃料,费时30多个小时。
为将传统紫砂工艺更完整地传承下去,徐秀棠特地原貌复制了一座长达20多米的传统紫砂龙窑。不过,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墅龙窑比起来,这个庞然大物还真算个“小个子”。
太湖,河流,池塘,绿树小山坡,村落……前墅龙窑就座落在前墅村中央,通长43.4米,沿小山坡静卧。龙窑的火焰热烈如歌,那是智慧的丁蜀人利用自然山坡筑造的文明,也是宜兴最后的“活龙窑”,千百年来延烧至今,薪火相传。
过去的丁蜀,每当清晨,龙窑上空浓烟滚滚,游若蛟龙,在叮叮咣咣的陶器声伴奏下,窑工们忙着朝鳞眼洞投松竹柴火,透过烈焰,陶坯在千余度的高温煅炼下,晶莹剔透,宛如红玉。
现在,这里每月还翻腾着两次火浪,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产品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为传承弘扬陶都文化、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前墅龙窑已建成展示馆,主要通过文字图版、实物展出等形式,客观、真实、系统地展示前墅龙窑乃至宜兴陶文化发展的“前世今生”。
以陶为邻
游雨巷逛田园,
诗意慢生活等你细品
丁蜀的紫砂手艺人对蜀山古南街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古色古香的街道,地面上铺砌着一米多长的整块花岗岩条石,街道两边林立着两层的明清建筑,沿街清一色长条木板拼门,古朴雅静。有人说:“每次走在这条江南雨巷中,似乎还能听到千百年来先辈们拍打泥条的声音,一段烈火炙烤与宁静坚守的时光,赋予这条街一份朴实的厚重感。”
蜀山老街包括南街、北街、西街、北场、外油车、里油车和当房弄等,形成于明代。其中,古南街又被称作“紫砂一条街”。许多紫砂大师从这里走出去,如汪寅仙、毛顺兴、顾景舟等,蜚声海内外,让这座小镇焕出熠熠生辉的光。
如今的古南街,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后屋为制作生产工坊,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设店经营。比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住楼,古意的老街,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将远逝的沧桑或多或少地显现了出来。
身处陶都的心脏,不喧哗、不浮躁,含蓄而内敛,紫砂文化的积淀,早磨砺得她荣辱不惊。
墙白瓦黛,小楼对望,雨巷深深,线网交错,紧闭的门,虚掩的窗,泛着鱼鳞光的石条路;倚门而坐的拣菜妇人,手摇蒲扇赤膊下棋的老人,手捧紫砂壶的壮汉,在街角摇尾走过的小狗,透着阴暗光线搓麻将的人……这些场景、这些人,使典型的江南古街,依着蜀山的墨绿山影,顺着孕育出紫砂壶的蠡河汩汩水流,流淌着陶都的诗意韵味。
那不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诗意慢生活图景吗?
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这份味道,政府十分注重对古南街的规划和修复。前几年开始,老街开始变身:蜀山文化展示馆中,老照片、紫砂壶、汤婆子等老物件的展示,见证着古南街的岁月变迁,带领游客重回往日的岁月;“毛顺兴陶器行”也重新开张了,寿星壶、洋桶壶和白绿货等重新展示在货柜中;在得意楼茶馆中,老茶桌、长板凳、洋桶壶、老茶客,恍若隔世,凝固了旧时光;在内里二进的茶室中,有一个舞台,传统戏曲在这里上演,给老街的居民和来客增添不少生活的趣味。
雕琢一批历史遗存,打造地方特色新载体。在丁蜀镇,许多老城片区启动“微”更新,与历史再次“握手”,向脏乱差告别。将保护历史遗存与彰显陶都个性相结合,将资源整合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充分放大历史文化效应,是该镇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工作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古南街的尽头就是东坡书院。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时称阳羡),对阳羡山水无比眷恋。船入荆溪,豁然开朗,如惬平生之欲。他望着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曰:“此山似蜀。”遂后人将独山改名为蜀山。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千年之后,苏东坡笔下的丁蜀山水唯美依旧。
她早已不再是选购紫砂壶“过客”的途径之处。“把资源变成景点”,突出个性化和特色化,丁蜀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在丁蜀东南侧,有一片叫做莲花荡的水域。站在岸边田间的观望台,望,捕鱼的竹蒌竹罩被放大,勾起了人们儿时的记忆;听,作物拔节、风吹水面、鸭掌划动;品,稻、麦、瓜、豆、菜、水产,齐刷刷勾起你的味蕾。今年,丁蜀将大力推进农场建设,建设更高水平、更广辐射的田园综合体。
当人们走近自然,远离喧嚣,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自然的本真,一份充满了吴地文化底蕴的骄傲油然而生,这样的慢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一种淡淡的乡愁。
以陶为媒
“文化+”突出
陶都产业新内涵
丁蜀因陶业而兴起,因紫砂而繁华。
凭借“紫砂”这一特色,丁蜀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丁蜀共有紫砂制作者4万多人、产业配套人员6万多人,从业人数占常住人口的43.5%。当地拥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
依托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紫砂文化,按照生态文化轴、休旅活力带、文创产业园三大脉络,坚持生态保护、文化发掘、产业驱动、适度开发四大原则,丁蜀积极探索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重心的“紫砂特色小镇”建设。
5月31日,古南街首期陶瓷文创市集顺利开集。这是创意达人展示和交流的空间,是艺术、创意、创新、创业的新结合,让创意人聚集在一起,将设计转换成商品,让作品找到喜欢它的主人。而在国内首个提出并倡导紫砂体验的文化性紫砂体验中心——紫泥公社,紫砂爱好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在感受手工制作乐趣的同时,了解紫砂壶的材质、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感受紫砂文化。
青龙山生态公园自开放之初就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原本是两个巨大的矿坑,分别是采石场与水泥厂留下的“城市伤痕”,如今,平整如镜的幽深水潭,栉比林立的奇石怪岩,石土泥块变身生态花海……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底色,“残山剩水”修复成了生态样板。是丁蜀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也是丁蜀彰显独特魅力、提升城市开发价值的重要抓手。
除了文化范、生态牌,科技感如今也成了古镇的标签。
位于丁蜀镇的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已经是中国工业陶瓷科技前沿阵地和工业陶瓷产业重镇。目前,园区已集聚各类陶瓷企业760多家,以工业陶瓷、陶瓷非金属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由高端制造、装备设备、配套加工和对外贸易等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工业陶瓷产品门类涵盖了耐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瓷、装置瓷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新材料研发和设计制造上产生影响。
这样的影响甚至获得了北斗产业的青睐。今年10月,2020北斗技术应用(宜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丁蜀举行。未来,丁蜀将积极探索现有产业与北斗产业的最佳“契合点”,围绕做好“北斗+”文章,把北斗产业打造成为又一张亮丽名片。
以陶为媒,一些新兴产业也被纳入丁蜀发展蓝图,北斗如此,通航产业也是其中之一。去年,已“拥有”高铁宜兴站的丁蜀,又迎来了丁蜀通用机场的开工。该机场按照A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近期可满足海星飞机新机试飞、应急救援、飞行训练等常规通航用途,远期能满足当前世界大部分主流公务机的全载起降要求。机场的投运,不仅将带动制造、培训、维修、物流、救援等相关通航产业的“起飞”,同时依托机场,将打造集居住、商业、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镇,使其成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
陈雪峰介绍,未来,丁蜀将更加突出陶都产业新内涵,将陶瓷全产业链发展摆上重要战略地位,尤其要放大丁蜀工业陶瓷在结构集群、政策环境、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优势,以此为引领和链接,不断集聚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通航新兴产业方阵,全面展示中国陶都的产业内涵,重塑一个兼具陶都美名与产业品牌的新丁蜀。
文汇报2020-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