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芳丨儿时的年味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许多东西已渐行渐远。年来了,总觉得不是小时候那个味儿。
记忆里,小时候的年味最浓。只要一入冬,年的味道就在人们的期盼中传递开来。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推进,年的味道也愈发浓厚。大人们都忙着备年货、赶年活儿。除了现成的糖薯果饼、往往每家每户都会自制些糯米糖、红薯果、炒花生、炒豆子等。还有上门服务爆爆米花的、机泡米筒的,只要人一上门,挨家挨户就拎着玉米或者米到达人流集聚地,然后坐等逐个完工,闲不住的人们也会在别人进行时帮衬着,帮助将爆好的爆米花倒进袋子里或是将机好的泡米筒掐成段放进袋子里。要等大家都弄完,师傅不到晚上难以收工。除了这些,每家每户就在忙碌着机薯粉、打豆腐、福年猪、做年粑……
说到打豆腐我至今记忆犹新,奶奶会根据客流量计算着打多少斤豆腐。先是将豆子洗净,然后晾干,最后就是机豆腐、打豆腐了,大人们用扁担挑着热气腾腾的豆浆孩子们就屁颠屁颠地跟走着,那时一直纳闷大人们挑着胆子为何步伐依然那么轻盈。当豆浆送到家,奶奶就开始忙碌着打豆腐。抽空还会在碗底搁些糖然后舀上鲜嫩的豆腐脑让我和哥哥饱餐一顿。除了过年过节有这个福利,平时这种机会不常有。
年前老、少爷们最重要的年活儿就是福年猪了,选好日子联系好师傅,叫上年壮的亲戚或是邻里做帮手,备好烧得滚烫的开水就坐等师傅上门。福年猪时,事先预约好的乡亲们会提着篮子或是拎着袋子来提肉。遇上好说话的买主师傅很快就能卖光,若是遇上挑剔些的买主还得跟师傅纠缠一番。等师傅忙完主家就会将丰盛饭菜拿出来款待师傅和大家。
最具家乡年味儿的还要算挨家挨户地去做年粑,年粑分好几种,有搓圆后直接用手掌压扁的,有将粑团填放进粑印直接印的,当热气腾腾的第一锅年粑出炉时,主家通常会端上一碗底的糖让经验丰富的大人们先品尝,他们边吃边谈论着,谈论黏米和糯米下放的比例是否合适,谈论着揉面力度是不是恰到好处,谈论着蒸笼的火候是否到位。在他们谈论期间孩子们早已将剩下的年粑哄抢一空,即便是没有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再就是写对联了,过年头天爸爸带着我们就是张罗写春联了。拿出事先备好的红纸、笔墨动起手来,先是在备份的纸上练练笔热热身,时机成熟就开始正式地写,我和哥哥就在一旁看着顺便打打下手,不久一副对联就出手了。期间免不了左邻右舍上门来委托代办,爸爸总是乐意帮忙。
在这期间,孩子们通常给大人们打打杂、跑跑腿、主要还是做个吃货。如果换作往常,被大人们叫唤还得视情况而定,但在这个时候一准一叫一个应。孩子们最高兴的莫过于添新衣、发压岁钱了,大年三十前,小伙伴之间的聊天话题首当其冲为“你新衣服买好了没有?”大年三十当天吃过年饭后,小伙伴们齐聚首比比彼此的压岁钱……
作 者 简 介
杜如芳,女,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现住江西省瑞昌市。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