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古庙油坊

豫西一带的丘陵地区,棉花丰量。棉絮可以纺线织布供应穿衣,还能做成棉衣棉被防寒御暖。棉花籽也是宝贝,可以压榨成香喷喷的食用油。改期开放后,人们的物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食用油也由过去一年一户二三斤油,突增到每户每年三四十斤。用油量大增,应运而生就出现了许多小型简易榨油坊,村里荒废的古庙,就被当作榨油坊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一座佛爷庙里。由于破四旧,大殿里空空荡荡,四周的窗子被砖头封的严严实实,里边作为仓库使用。东头坐东朝西的三间大殿里,靠东北角盘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大灶,上面放一口特大号铁锅,我们统称“杀猪锅”,用来蒸棉花籽。大殿中央有一个大木桩,深埋地下,地上部分大概有一米左右,跟前放置一些铁圈子和直径略小于铁圈的铁皮。大锅西边地上铺了三四米左右的方木台,主要是用来堆放蒸好的棉花籽。再往南边就是一台当时最先进的液压榨油机,电闸一开咚、咚、咚作响,然后就看到从地底下冒出一大截子锃明瓦亮的铁柱子,边上有一个大铁箱,在放松的时候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小时候对此种装置设备饶有兴趣,一直在猜想:“地底下是什么样子?难道是水井?这个大柱子是怎么上来的?我站在边上会不会掉下去?”一个个疑问闪现在脑海里,也不敢胡问。

榨油一般会在农闲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结束。按照前来榨油的次序,先把棉花籽在石磨子上磨碎,然后再放到大锅里蒸,篦子是用宽木条做的放在锅上,一锅大概一百多斤就差不多了。一个小时左右把蒸好的棉花籽拋出来,再继续进行下一锅。同时开始装“盘”了,所谓盘子就是底下放上一张铁皮,然后再放两个铁圈在上边,里边装满棉花籽再放到榨油机台上,一次最多可以装十八盘。往榨油机上装的时候需要先装上几盘,然后开动机器让台子上升压紧棉花籽盘后,再放下来,几次往返之后装完一锅棉花籽才开始正式榨油。

时间不长,黄色的油细细一股,顺着棉花籽盘外边缓缓流下来,经过过滤直接流在油桶里了,这个时候我们喜欢地待在油坊门口,叔叔伯伯们会用一个碗接上半碗油,放到火炉子上给大家炸油馍片吃,大家期待了大半年的希望,伴随着热油香味,机器咚咚咚声以及吃馍片发出的声音,脸上流露出甜美的喜悦,哗哗的流油声,是农家日子富足滋润的美好。出油时间刚好够下一锅装盘开始,油出的实在是没有东西流下来就开始最后一道工序“卸油饼”。

用一把扁头的撬杠起开第一盘棉籽饼,留下铁皮后两手抓着往大木桩上磕一下,就下来一道铁圈,再抬起来顺着手劲翻转成背面,另外一个铁圈顺势下来套在木桩上,只剩下一张棉籽饼整齐的堆放在一起,直到所有工序结束,就开始下一家开始了。

压榨出的油被收集入油桶,剩余棉花籽壳被压制成大大饼子,由于棉籽饼里的油没有出干净,所以我们会把这个东西称之为“麻糁”(音),作为精饲料,主要是用来犒劳辛苦一年任劳任怨的老牛。棉花全身都是宝,棉花、棉花籽,麻糁,被完全利用。

古庙油坊,见证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从刚解放农民缺少食用油,到联产承包后农家食用油富足,“日子油和面(农家俗语:比喻日子富裕,和面不用水,而是用油)”;到如今,人们在品种繁多食用油里挑选,要绿色有机保健的……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0)

相关推荐

  • 杨彬良:​消失了的木榨坊

    杨彬良:消失了的木榨坊 原,创 消失了的木榨坊 文/杨彬良 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许多陈旧之事如过眼云烟早就忘却,但在榨油坊里经历的情景总是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榨油工用力甩起那挂在屋梁上的大撞槌,有节奏 ...

  • 青松随笔08.木榨茶油(下)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3-14 10:04 李青松 碾粉是榨油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将晒干的茶籽放入大碾槽中碾成粉末.磨碾以水车作为动力,用水碓碾粉.碾碎后的茶粉要过筛,筛是特制的.过 ...

  • 国印乡痕| 老油房

    全文共1654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编者按 国印老师的乡痕系列散文,如一轴徐徐展开的长卷,向我们展示了华北农村六.七十年代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幅画卷中,有国印老师忠直地体察.宽阔 ...

  • 【乡土】土法榨油

    我见过最原始的榨油,是5年前在龙门蓝田瑶族乡一家榨油坊看到的用原木榨油机榨油.据说博罗县城也有这种原木的榨油机,但是我没去看过.记得40年前我老家农村也有榨油机,不过那时都已经用上铁制的榨油机了,虽然 ...

  • 开箱600元家用榨油机,真的可以榨出油,太神奇了

    开箱600元家用榨油机,真的可以榨出油,太神奇了

  • 狄树强丨卫河清淤(散文)

    卫河,新乡的母亲河. 从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是运送粮食和战备物资的主要渠道,当时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船樯往来,络绎不绝,近代仍然是豫北至天津卫的重要航线. 经过时光洗涤,近代卫河承载的航运作用仍不可小 ...

  • 狄树强丨信字当头闯天下(散文)

    <鸡毛飞上天>中骆玉珠因为卖假货赔了个底朝天,在她怀孕期间到医院去检查,遇上了一位母亲给孩子使用尿不湿的时候,立马就觉察到,未来这是很好的商机.即使得不到家人都赞同,她也不放弃,立即跟巧姑 ...

  • 狄树强丨祥哥“媳妇窑”(散文)

    祥哥的老儿子强子终于在今年的国庆节结婚了,婚礼结束后,祥哥送走了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拖着疲惫的身体,刚躺卧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就梦到自己结婚的那会儿. 祥哥祖辈生长在南埝村根,父亲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

  • 狄树强丨看戏(散文)

    村里演戏了,近二十年了,村中间的戏台子就没有响过司鼓的梆子声,这两天又敲起来了. 村里的舞台是1985年建党节落成剪彩的,今年八一节前后修缮一新,再次了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党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

  • 狄树强丨狗窝(散文)

    老乡阿喃家的金毛犬快生了. 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总看见,早早起来遛狗的阿喃. 它浑身金黄色的毛厚厚的覆盖在隆起的大肚子上,走起路来,肚子好像就要挨着地一样,一左一右的往前拖着走. 阿喃和有了身子的媳妇看 ...

  • 狄树强丨派饭(散文)

    <最后一个匈奴>里有一个"盐蛹蛹"的故事,学校杨先生吃饭,没有个专门的灶,只是轮流在学生家中吃派饭.杨先生喜欢吃酸菜,学生家长见他爱吃,便每顿饭都有一碟酸菜侍候,才有了 ...

  • 狄树强丨岁月有痕(散文)

    年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娇妻贤婿,亲戚朋友一大群,整天忙不完的事情,停不下来的脚步.一年到头顾不得聚会聊天,来去匆匆,没有一刻闲情逸致,只有在遇到谁家有事情,才能坐到一起叙叙旧. 那天是一位好友搬 ...

  • 狄树强丨黄河书信(散文)

    这个题目是搬弄别人的. 表哥表嫂在珍珠婚之际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在节目中展示了长达三十年的通信信件,第一封信跟第八十六封信跨越了三十二年.主持人即兴改编了一首诗"君住黄河北,我住黄河南,日日思 ...

  • 狄树强丨舍得(散文)

    寺河山秋季采摘节过后一个多月,山上的苹果园里就看不到满树果实的景象了,只留下挂着几片叶子的树干.遇到入冬第一场雪,树干上就什么都没有了,它孤零零地站在原地,期盼来年的春天. 春节前后是剪树的最佳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