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边界,莫侵入孩子的个人领地
大过年的,家家欢天喜地,歌舞升平,也有不少人家里却鸡犬不宁。
微信里,一直崇尚单身的陶姑娘大发牢骚,投诉中国的父母没有“边界概念”。与之详聊才知道,她又与父母展开春节大战。
陶姑娘是北漂,学美术,喜欢北京的发展环境,虽然经常出差,却怡然自得。
但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回老家探望,她就规定自己必须过年回家。但回家的那几天,刚开始还和父母相安无事,后来就必吵无疑。
在父母眼中,她永远是没有长大的孩子,要么随便出入她房间,窃听她的电话,干涉她交友的自由,要么就是啰嗦她找对象太挑剔,嫌弃她不够合群太过有个性。本来是为团圆回家,最后都心灰意冷,满心悲凉。
无独有偶,邻居英姐家也发生了现场战争。平时英姐和公婆不在一起住。冬天供暖后,懂事的英姐让丈夫把公婆从乡下接来省得添火烧炕。但公婆来了后,却看不惯儿媳的种种行为。英姐平时爱化妆,公婆不喜欢,每天摆脸色;英姐教育孩子,公婆袒护,让英姐下不来台......英姐的老公是个孝子,闷葫芦,只是一味劝英姐忍让。
过年了,英姐邀请了相好的几位姐妹在家小聚。公婆看不惯女人喝酒,指桑骂槐;两个双胞胎孙子大闹天宫,英姐想管,却被窝火的公婆一顿臭骂。英姐终于爆发,离家出走,回了娘家;公婆也生气,也带着两个孙子离家出走,剩下英姐的老公唉声叹气......
以上两个家庭都是出现了“边界问题”。
“边界”讲的是“心理边界”。人刚出生是没有边界的,慢慢地才有了“我”的概念,我的手指,我的眼睛,我的房间,我的玩具,这就是最初的“边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的范围开始变大,比如,我的权利,我的选择,我的爱好,我的习惯等等,这些形成了孩子的心理边界。越亲密,心理边界就越小;反之,心理边界就会越大。心理边界,太小,会没有主见,丧失自我;而心理边界过大,则会让人觉得强势,冷漠,不易接近。
中国不少父母,都没有“心理边界”这个概念。有人觉得,孩子是我生的,他就是我的;有人说,我是你爹娘,你就得听我的,否则就是不孝就是逆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
陶姑娘的父母和英姐的公婆就是典型的没有家庭的“心理边界”。
不少父母,孩子小时,勉强孩子接受很多从内心不喜欢的东西;大时,又企图去控制参与孩子的婚恋;因为父母的干涉,很多濒死的婚姻必须维持现状;因为父母的插手,孙辈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每个成年人需要明白的是,即使亲密如父子母女,也要分清楚“心理边界”在哪里。
身为父母,要知道成年后的孩子自有他的人生,有他的生活方式,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们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不要替代或者逼迫他去做选择;
而对于成年后的孩子,父母的情绪只是父母的情绪,不代表你做的真的不对,不要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你的人生,你的婚恋,你的子女教育,都需要你自己的态度和原则,守好你的边界,莫让父母滥用了他们的权利。
中国父母亟待学习的就是边界的概念,而中国的孩子则应该慢慢学习如何认清自己的边界,无论你怎么善良,都要记得勇敢对父母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