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怎么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何以“无事取天下”?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此段经文是征信,“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以此引出下面八句经文。世人听到老子的圣言,多有怀疑,不肯听信,所以老子再征信,令世人以事实为证,不得不信。河上公注:“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为什么是“以无事取天下”?看看今日天下的治乱就知道了,不需要深入玄同大定,世人的肉眼就可以看到所言不虚。

经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河上公注:“忌讳者,防禁也。”就是防民之口,禁言禁行。周幽王是禁言禁行的始作俑者。弥,久也。民众陷入永久的赤贫中了,富裕遥不可及。贫不仅指物质生活之贫,也指一切精神生活。”而民弥贫”就是民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完全贫困中。

经文: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一本作“人多利器”,民即人也。河上公注:“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人主用权,百姓所见所听,违反本性,故不知所措。这是“”和“”的意思。

老子的民有时指下层,有时仅指人,所以有版本作“人”,暗指人主国家是国与家,帛书甲本是邦家。国家昏乱就是天下昏乱,上上下下乱作一团。五十四章“修之于家,修之于邦”是二个层次,这里也是二个层次,不可混为今日之国家一个层次。不然就以为是下层之民成为乱源的意思,正好与老子本意相反。

王弼注:“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老子三十六章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王弼注“利器,利国之器也。利国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刑法就是国之利器,“利国器”就是把国器磨得很锋利。“人多利器”就是“利国器以示人”,不是下层民众掌握了利器,致使国家昏乱。

经文: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王弼注:“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今天的科技进步是“民多伎巧”,世人以为老子是反对科技进步。实际上古代侯王追求奇货珍玩,大起宫殿是普遍现象,秦始皇阿房宫的规模和奇货珍玩是今人记忆犹新的。

唐杜牧作《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这些都是耗尽天下民力的。《水浒》描写宋徽宗喜爱奇石异物,大兴花石纲,天下民弊,导致宋江等大量农民起义。

后人称赞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黄老思想,自行节俭,拒绝阿谀之徒提出的大建宫殿的建议。汉文帝汉景帝一定记住了此句经文,才能够成为历史上最为节俭的君王。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生)。通达生命者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奇物滋起是生命无关的东西,是伤害生命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是领会生命者。

经文: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以正治国者”,就是私天下以来的六君子及其拙劣的后世模仿者(王道和霸道)都以为法令是万能的,可以让天下臣民服从自己的个人意志,可以让天下盗贼销声匿迹。但社会的实践是,法令越多,盗贼越多,盗贼越多,法令越多。盗贼并没有因为法网严密而减少。

王弼《老子指略》对此有深刻的解读:“夫邪之所以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以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邪恶的发生是邪恶者自己兴起的吗?淫乱的发生是淫乱者自己生出淫乱的吗?意思是说,邪恶是有更深的根源的,淫乱也是有更深的根源的

邪恶者和淫乱者也是受害者,邪恶者植入了邪恶的基因,淫乱者植入了淫乱的荷尔蒙,邪恶基因和淫乱荷尔蒙不予以消除,光把邪恶者和淫乱者处死有什么用呢?法令只能处死邪恶者和淫乱者,但不能消除邪恶基因和淫乱荷尔蒙。

故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在乎不尚,不在善听。”要杜绝邪恶在于启发内心的真诚,不在于善于辨别邪恶;止息淫乱行为在于去除内心的躁动(去除荷尔蒙),不在于法律条文的严密;

杜绝盗贼在于去除内在的欲望,不在于严刑拷打;让天下没有争讼在于不把人分为高低贵贱,不在于像包公一样明察秋毫,善于断案。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恢复内心的纯朴比建立越来越严密的法律更加重要。

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有道者不在于盗贼偷盗时抓个正着,而是使盗贼无心于盗窃,即使把金银丢在盗贼眼前,盗贼看都不看一眼,弃之不顾,心中没有盗窃的念头。

有道者不在世人欲望起来时去伤害世人的欲望,而在于使世人没有欲望。这就叫谋划于未有征兆之前,作为于欲望没有生起之时。这就是老子的教义。“吾将以为教父”(四十二章),老子就是这样一位大宗师、教父,而不是一个尽责的警察,守候在偷盗现场,把盗贼抓个正着。

故绝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竟。”老子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用现实地最高的智慧来防范世人的巧伪,不若恢复人的质朴的本性,使民欲归于寂静;高举仁义的大旗来改善早已败坏的民俗,不若抱朴以保全人固有的纯洁之心;制造各种奇物来满足欲望,不若少私寡欲,保持内心的无知无欲来止息外界的各种诱惑。

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剪华誉,弃巧用,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息末而已矣。”司察、聪明、劝进、华誉、巧用这些世俗的聪明办法是末,只有使人“爱欲不生”才是本。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崇本息末。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内心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是关键,爱欲不生远比“法令滋彰”更有效,这就是文化的价值。

虽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现实地的法令是毫无价值的,应该承认,法制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极为重要的著称部分。但老子的心学比外在的法制更为重要,这是必须认识清楚的。内心的文明和法制建设不可偏废,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内心的文明更有价值

王弼四十九章注:“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人间若法令滋彰,刑法严苛,正像捕猎者制造很多捕猎工具,使鸟不能安心的在天上翱翔,使鱼不能自由的在水中回游。这也是对此句经文的生动解读。

以上都是引用王弼《老子指归》,可见王弼真是深契老子思想。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从八句经文看,完全可以领会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三句经文的本意和其中的转折。八句经文宣说“以正治国”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是其中只有“民(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二句经文与“以奇用兵”有一点关系。

次章老子宣说了“正”与“奇”的关系:“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可见五十七章和五十八章应该合起来解读,才能完整领会经义,正像三十九章和四十章必须结合起来解读一样。

严遵《老子指归》正是把五十八章的一半经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日固久矣。)归属五十七章严遵本只分为七十二章,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

王弼河上公分为八十一章非常有价值,可能是汉代就已经这样断章了。《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二篇都是断为八十一章,与《道德经》八十一章相同,这是汉代经学家的断章脉络。今人可以继承王弼河上公的断章法,但也必须兼顾文意,有时必须把不同章节的文意结合解读,才能接近老子的本意。

从此章“正复为奇”一句经文看,首三句经文正是“正复为奇”的典范。“以正治国”导致“以奇用兵”,没有达到“以正治国”所期待的效果。“以无事取天下”才达到了真正的效果。老子对“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作为反面例证,而不是正面例证

(0)

相关推荐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心得

    第五十七章 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

  • 读《老子》王弼注|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

  • 读《老子》王弼注|第40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 ...

  • 道德经日课057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57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

  • 读《老子》王弼注|第66章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经解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 ...

  • 读《老子》王弼注|第48章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 ...

  • 为什么老子名言“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千年来一直被误解?

    说到老子被误解的这句话,要联系它所在的第八十章来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 中小微民企“纾困利器”频出!今日国务院公布“更精准”的“降压方案”

    民营企业能否满血"复活"? 民营企业有多难?风险有多大? 一个细节可以说明:今年以来,违约风险在民营主体范围内持续上升. 太平洋证券研报<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的长周期视角 ...

  • 葉欽民-老子(1-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 ...

  • 葉欽民-老子(1-37)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底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

  • 葉欽民-老子(38-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底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 ...

  • 葉欽民-老子要義(1-81)

    葉欽民撰於台北2021.02底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以《帛书易经》来解《帛书老子》的“民之有所畏”而取微明

    <帛书老子>第16章:"使我挈有知,行於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齐.财有余,是谓盗杅.非道也哉"! " ...

  • 千古绝对! 上联 “老子孙子子子为民”, 下联真是太经典了!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事实上,对联也是我国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不仅可成为,人们饭后闲时消遣作乐的一种方式,更重的是可以考量人们的文化实力水平,故此,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经典对联. ...

  • 34.问道老子:什么是“自知者明”的“民莫之令而自均”?

    34.问道老子:什么是"自知者明"的"民莫之令而自均"?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