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度数故意配低一点,对眼睛好?当心近视引起的这些并发症,严重可造成失明…

本文专家:李宗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硕士

本文审稿:许琦彬,副主任医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

先来做个统计,有多少人是习惯性晚上抱着手机不睡觉熬夜?又有多少人经常加班长时间盯着电脑?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人们用眼的时间越来越长,近视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可有不少朋友在这时候犯了难:

眼镜的度数要配的低一些,这样对眼睛好;

别老是戴着眼镜,当心越戴度数越高;

戴眼镜时间长了,人会变丑!眼变“死鱼眼”!

……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除此之外,近视还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并发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老戴眼镜,度数越戴越高?

  • 儿童不能戴眼镜,戴上了就摘不掉了?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配了眼镜,就再也摘不掉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近视的眼睛戴上眼镜后变得更清晰,就会和之前模糊的成像形成对比,大脑也不再想适应摘掉眼镜后的模糊景象。所以,戴过眼镜后再摘掉,会觉得裸眼的视力比之前更差,好像眼镜就摘不掉了一样。

戴过眼镜的人如果摘掉眼镜一段时间,大脑又会慢慢适应模糊的成像,好像感觉自己的裸眼视力又提高了,其实近视的度数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适应的结果。

因此,对于还在涨度数的未成年人,原则上来说,只要看不清楚,就要佩戴眼镜。因为我们大脑一旦识别到模糊的成像,就会向眼睛发出指令,调节清楚,而调节的过程,也参与了加深近视的过程。

  • 老戴眼镜,度数只会越戴越高?

随着我们的生长发育,近视的度数也会增长,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眼镜配得清楚,近视度数才不容易增长。

而对于度数已经稳定的成年人来说,情况相对简单,戴不戴眼镜对近视度数变化的影响较小。

但是,当看不清楚的时候,即使不会引起近视度数的增长,也容易引起视疲劳的加重。

总之,佩戴眼镜不会让近视度数越来越高,相反,合适的眼镜可以延缓近视加深的速度。

  • 眼镜戴时间长了,就变成“死鱼眼”?

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高度近视的人,眼球会比较突出,那这真的是因为戴眼镜造成的吗?

其实,我们的眼轴会先变长,眼睛出现了“变凸”,才会出现近视,从而佩戴眼镜,而不是因为戴了眼镜才让眼睛变凸,变成“死鱼眼”。

但如果眼睛越来越凸,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身体异常消瘦,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有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如甲亢造成的病理性凸眼

  • 眼镜度数故意配低一点,对眼睛好?

经常有一些“度数配低一些会比较好”的说法,这是因为某些医院或眼镜店只做了电脑验光,没有精确地测量主觉验光,而电脑验光的值普遍偏高,所以只能把度数配低一些,同时较低度数的眼镜也会让人们更快的适应。

实际上,由标准的电脑验光得到准确度数之后,配镜的视力标准应该是:无论左右眼的度数是多少,戴上眼镜后都能看到1.0的视标。

如果两只眼看得不一样清楚,可以选择主视眼配得稍微清楚一些。(选择一个目标物体,然后两个虎口交叉呈三角形,调整这个三角形的大小,让双眼透过三角形刚好可以看到目标物体,分别用两只眼观察,能看到目标物体的眼就是主视眼)

对于两只眼度数相差较大的人,如果框架眼镜佩戴不舒服,可以选择隐形眼镜或者角膜接触镜;成年后可以通过屈光手术矫正。

近视会带来哪些可怕的并发症?

1、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异常,可能会引起晶状体囊膜通透性的改变,继而导致晶状体营养障碍而变混浊,产生并发性白内障。

2、眼底出血

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新生血管的管壁很薄,极易发生破裂而导致眼底出血。

3、视网膜裂孔及脱离

由于近视眼眼轴变长以及营养代谢异常,使视网膜周边部易发生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变性区视网膜很薄,容易造成裂孔;而且由于玻璃体液化,容易牵拉视网膜而造成脱离,严重会造成失明。

4、玻璃体混浊

眼轴拉长以后视网膜会变薄,会出现比较常见的飞蚊症(飞蚊症是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当背景明亮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医学上称为玻璃体混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近视的并发症并不是“高度近视”的专利,高度近视只是会增加并发症的几率。


如何预防近视?

增加户外运动

坚持每天1-2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

避免持续近距离用眼

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要休息5-10分钟,眺望远处,放松睫状肌;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过近看书、看手机等。

保证饮食均衡,睡眠充足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小学生应当保证每天9-10小时的睡眠,中学生也要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时间,不仅可以预防近视,对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更是有很大的好处。

定期检查视力

出现视力下降及时到医院就诊。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视力达不到1.0,可能是由于儿童的视觉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但也要去医院眼科定期检查。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