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虚-《清静经约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无极生太极。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无为无不为。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首辵(chuo四声)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虽曰强名,亦却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与动为本,浊与静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浊相融,动静交媾,则万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浊之源。

无生有。

动者静之基。

有返无。

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天清地静,一齐返入于无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扰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好静之心,真心也。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

遣欲者,必先舍事。静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无眼耳鼻舌身意,自无色声香味触法。

三毒消灭。

三毒者,阴神害人性,阴精害人命,阴气伐人五脏,即三尸也。三尸皆人身阴贼,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观其行,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观空到无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则不成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观空到无所之后,空亦无矣。若有空,则不能无,无之又无,无亦不立。

无无既无,湛然长寂。

万法皆空矣。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之又寂,何虑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此静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应物,真常得住。

真静为常,则曰真常,吾师云:“真常能应物,应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即同此旨意也。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定观云:“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人无妄心,则有真心。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冲而用之,不自满假。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去妄归真,可称道人也。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性功既悟,命功乃传。或问曰:上言实无所得,此言可传圣道,然则清静一经,尚未言道乎?曰:非也,你把“无所得”错讲了,这就是入道返观,讲究本来妙诀。

老君曰:

心长语重,故复开示。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无争则无欲,好争则多欲,不德乃有德,执德便无德,人无至德则至道不凝,执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虚灵广大之德,以合我虚灵广大之道乎?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此节反言,以申上文“清静入真道”之意也,抑有可叹者,以不静之妄心,惊至清之真神,着物妄想,心不能静,真神反化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悟道之人,终不外乎清静,清静之法,终不外乎遣欲。“遣欲”是此章吃紧处,又况心静则火降,神清则气慧,定中生慧,本命自来。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