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新丨戈壁里的向日葵
故乡沙漠里有条河,像一条飘带从我家门前绕过。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姐时常抱着幼小的我,唱着甜甜地歌,顺着河边轻轻地走过。在我记事的时候,大姐经常开玩笑地问我:“小弟呀,姐对你这么好,长大准备怎么报答姐呀?”我说:“姐姐,我要带你去繁华的都市,远离这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姐姐开心地笑了。
儿时家里姊妹多,大姐家里排行老大,长我9岁。50年代末,父母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从黄河岸边来到茫茫的戈壁大漠。和许多热血的兵团人一样,父辈们披星戴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戈壁变良田,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照看我们姐弟四个人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大姐身上,大姐对姐弟们的操心可想而知。在我懂事的时候,一年四季烧柴都要去沙漠戈壁去拣,那时,大姐总是带着我到沙漠里,不论是酷热的夏还是寒冷的冬,把干柴拣好,然后捆绑好,背她在那幼小的肩背上,回家的时候,肩膀上磨出了道道血痕。
父母放工回家后,总是繁星满天,姐姐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小时我和弟弟都很淘气,出去掏鸟蛋、偷西瓜、打土块仗,衣服有时不到一天就黑糊糊的,姐姐每天不管再累,也要把我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在我的童年,家里是否还有干柴,衣服是否已经清洗,什么时候开始做饭等等,只要家里有了姐姐,就可以不用自己去洗衣服,不用在父母下地干活时想着怎样做饭,不用放学后再去背干柴。一切都可由姐姐代劳,自己也经常和小朋友放心地去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由于在家大姐做的事多,难免不尽如人意。我们玩耍裤子沾满了泥土,院里的鸡不见了,灶堂里的柴火多了少了,都可能遭到父母的指责。但姐姐从来没有怨言。我经常想,为什么我的童年是那么快乐,就是因为姐姐,大姐因为我们受过的委屈,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大姐已经参加工作了,团部的学校离她的单位很近。每次放学后回到宿舍,大姐早已到食堂排好队,把香喷喷饭菜打好,静静地等我,有时我下课晚了,饭菜都放凉了,大姐还在等候。吃罢饭,让我躺在床上休息一会。每个周末,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大姐帮我辅导完功课后,经常带我去河边去逮鱼,她在河里逮,我在河边拣,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把鱼洗干净,晚上在平底锅上,把鱼煎得焦黄焦黄,大姐老是把最大的一条留给我。她说,弟弟,姐姐疼你,不是因为你是男孩子,是盼着你长大有出息。
最让我一辈子难忘的,年迈的父母想回自己的故乡。大姐那时在团部演出队工作,人也长的很漂亮,追求的人不少。可为了满足父母的梦想,让我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忍着内心的苦痛,怀里揣着23岁梦想,为抚慰这个艰难的家,抚慰全家人期待的目光。花一般的年龄,如昭君出塞一样,远离自己出生的故土,来到河南,为了家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爱情。大姐经常说,来到分不清昼夜的城市里,城市的喧闹,城市的拥挤,城市的迷茫,好几年都没适应,日夜想着故乡。但为了父母的嘱托,为了姐弟们的幸福,大姐还是含着泪把梦留在了遥远的异乡。
妈妈病重的时候,那时大姐的女儿还小。医院离家几十里路,大姐骑着车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夜晚的时候,躺在妈妈的脚头落泪。妈妈病危的时候,想回到出生的尉氏老家,为了让我和弟弟安心的学习,大姐又陪护妈妈回到了老家。妈妈临终前想吃葡萄,那时还不到葡萄成熟的季节,大姐骑着车到处去农村赶集会,当把葡萄捧在妈妈的面前时候,妈妈的眼里满是幸福的泪滴。
一年过了又一年,我也有家。逢年过节,大姐总是早早的给我打电话,买菜、洗菜、做饭,中午香酥可口饭菜摆满了桌,而且总是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吃好,说实话我最了解大姐,她这样辛勤地操劳是为让兄弟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了,姐姐也步入了中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加,随着光阴一寸一寸地长大,一段一段地流逝,经过年纪的储存发酵,大姐在我的心里变成了越来越清晰。如今我们姐弟5个都有了自己的家,亲情如同一家人,这都是因为大姐的功劳。记得姐姐过生日的那个晚上,当我们端起酒杯,一家人欢笑着,唱起了故乡的歌,跳着优美的舞蹈。当姐姐唱起“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我偷偷地掉了泪。大姐呀,我真想回到儿时快乐的日子呀!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因为你的存在,我幸福的笑容从没因失落、痛苦、忧伤而失去它明媚的光芒。因为你的关爱,我不用慌张,我不再迷惘……那晚是我今生最开心的夜晚。
生活中,姐姐像一只勤劳的蚂蚁。为了这个贫穷的家,付出的太多。姐姐也和我故乡很多的姐姐一样勤劳、善良、朴实、可亲,就像明朗的秋夜里挂在明澈高远的天幕中的一轮朗月,给予了我一生受用不尽的恩和情。
姐姐呀!如果说我是一棵小草,而你就是那灿烂的阳光,让春天更温暖。如果我是一条河流,而你就是那河的源头,托起了我的梦想。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你就是那美丽的月亮,让我在月光下歌唱。千言万语写不完你,我的姐姐。
作 者 简 介
李河新,笔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新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散文家协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曾做过河南《医药卫生报》记者、平顶山文艺广播电台文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