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杭州西湖十景/刘祖荣
西湖之于杭州,诚如瑶池之于天宫。瑶池仙境,已无需凡人赘言。
我们只谈适合我们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该十景是历代人们对西湖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时间、不同氛围呈现的景观比较后而归纳出来的。并由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扬名四海,从宋朝至今近千年,传颂不衰。
若以四季分,春有“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其余三景“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无季节之分。个中亦有跨季节的,如“花港观鱼"和“柳浪闻莺",春夏适宜;如“曲院风荷",夏秋皆可。
人的美感大多源自视觉、听觉和嗅觉,西湖十景以视觉为主,嗅觉次之,听觉的只有“柳浪闻莺"和“南屏晚钟"。诚然,并非纯粹,审美过程亦伴随着情绪、情感和联想活动,是感受、知觉、情感、想象诸多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西湖十景还有各自精彩的传说和故亊,历来文人骚客的许多诗词歌赋,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我只粗略浅谈一下它们的大致情况,抛砖之举,其余的留待有兴趣者去慢慢探索、品味。
林语堂先生对苏堤、白堤有“秀美的修眉"之说,我想喩为西湖的左膀右臂,相信也不过分。白堤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筑的,苏堤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而成。西湖十景中,苏堤有三个景观,白堤有两个景观,也就是它们已佔了一半。
“苏堤春晓"是风和日丽,姹紫嫣红的生机勃勃;白堤的“断桥残雪"是腊月雪覆湖面,寂静、空灵的无穷韵味。似有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的隐喩。
苏堤长近三公里,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堤中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元代亦叫“六桥烟柳"。堤上除了垂柳、桃树,还种植大量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可想而知,春天时百花盛放,那芬芳弥漫、璀璨缤纷的场面,宛如一幅彩带横卧于青灵灵的碧波之上。
白堤长约一公里,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孤山,又称“孤山路"。古代是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细腻的描绘,将这一带旖旎风光展现无遗。
“曲院风荷"与“花港观鱼"分别位处苏堤的南北两端。曲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时这里辟有宫廷酒坊,附近水域种养荷花。夏日,荷香与酒香混合飘荡,清风徐徐,令人身心俱爽,醺醺欲醉。自古喜爱莲花的中国人,纷至沓来。在这十大胜景中,“曲院风荷"排名高居第二,仅次于“苏堤春晓"。
花港地处苏堤南段西侧,花家山上有一条小溪经此流入西湖,溪水常漂浮着落花,这条小溪就被叫作“花溪"。万紫千红的落花汇聚于港口,香气四溢,引来湖中各种鱼类逐食,蔚成奇观。后有一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庭院,叠石为山,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锦鲤,广植草木,使其景色更恬静宜人。
清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余首诗,可留传后世的没有几首。此《花港观鱼》是较著名的,“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尤其第二句“花著鱼身鱼嘬花",俨然成了该景观的最佳广告词。
美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亦因角度而异。“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都是特定在傍晚,雷峰塔有朝辉、有日照,当然也动人心弦,但远远比不上傍晚时候,“霞绣余晖披青峦"的极佳盛景。
雷峰塔早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由吴越王钱俶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屡遭战乱损坏,南宋又重建。明嘉靖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攻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通体赤红,仅剩砖砌塔身。却又奇迹般挺立多四百年,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轰然倒塌了。各种历史原因,延至1999年7月,浙江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2001年3月,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先后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一大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海内外。2002年10月25日,崭新且宏伟的雷峰塔再次屹立西湖之滨。
“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雷峰塔的后面,主峰高约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北麓山脚下是净慈寺,南宋时评定的禅宗五山之一。我们常听说“晨钟暮鼓",其实寺庙早晚都有鸣钟,而且还有“子夜钟"。为何南屏晚钟的声音特别清越悠扬呢?这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特殊效果。钟楼背靠南屏山,石灰岩山体特殊的岩石、洞穴构造,加速了声波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共振,随之产生音箱效应。据说,钟声飞越西湖上空,直达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共振齐鸣不息。早晨湿气大、雾气重,自然没有了这美妙的交响乐。
“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的景观,也是非常受时间限制的。西湖湖中间有三座小岛鼎足,它们是三潭印月岛、湖心亭岛与阮公墩岛,对应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据说因登岛的游人越来越多,湖心亭岛和阮公墩岛出现下沉的迹象,2006年便封闭了,只剩最大的三潭印月岛对外开放。
三潭印月岛亦叫“小瀛洲",岛中有湖,湖中又有岛串联,高空俯瞰呈巨大的“田"字。小瀛洲南边湖上建有三座石塔,石塔的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月明之际,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出现许多明光闪闪的圆形,真月和假月相互辉映,难分真假,如梦如幻般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此等巧妙的设计,不知何人所为,今已无从稽考。“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都必须皓月当空,方见其大美。况且春月、夏月、冬月都没有秋高气爽时的秋月明亮迷人。
“平湖秋月"素有“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誉。波平如镜,皎皎月辉连天青,此景观本无固定景址。清康熙亲自把观景点定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并立了御碑。康熙皇帝似乎有意让白堤和苏堤看齐,两端各据一个景观。白堤东边是“断桥残雪",西边是“平湖秋月";苏堤南边是“花港观鱼",北边是"曲院风荷"。苏堤得春夏之景,白堤得秋冬之景。
接下来的“双峰插云",属于上文提到美感因角度而异的类型,需要有利的位置才能观赏到。巍巍天目山向东,有一支余脉,分弛出南山、北山,形成环抱西湖的名胜景区,双峰即南高峰和北高峰。宋代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岚翠雾白,塔尖入云。南宋诗人王洧《两峰插云》云:“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描写的就是它们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的美景。清康熙在二十四年间先后六次南巡至杭州,甚爱此景,将“两峰插云"改题为“双峰插云",并建景碑亭于灵隐路的洪春桥畔,认为此处是观赏“双峰插云"的最佳位置。它是唯一不在西湖沿岸范围内的西湖景观。
“柳浪闻莺"和“南屏晚钟”皆以听觉闻名的。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的清波门处,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岸上和园路主干道两边栽种特色柳树,空气清新宜人,有“柳洲"之名。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是欣赏西子浓妆淡抹的观景佳地。黄莺的叫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被誉为“莺歌"。春日繁殖期间,百莺争鸣于翠柳枝桠间,时有成双成对的鸣叫着穿梭来去,纤纤青丝迎风摇摆,仿佛在曼舞助兴,美不胜收。
漫步湖滨,令人不由又咏哦起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心灵和境界浑然一体。
西湖十景若细述,必可汇成一本精美散文集。概括我以上“走马观花式"的内容来说,无论什么季节,你去游西湖,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中最多也看不过七景。上苍厚待杭州,厚待西湖,连景观也给外来游客留有余地,倍添“何日再重游"的渴望,应验着“有遗憾才有期盼"这句千古谚语。
作 者 简 介
刘祖荣,男,汉族,祖籍福建南安市罗东镇。香港文学促进会、香港诗人联盟、香港文联、中国新归来诗人联盟会员。作品入选《香港新诗名篇》和《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诗歌卷》,《香港文学促进会选集》及《中国新归来诗人选集》《城市文艺》《深圳特区报》《台港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