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吃薯渣/彭建华

顾名可以思义,薯渣当然是来源于红薯了。

小时候,我们朱公塘院子种的作物,除了稻子、黄花菜外,种得最多的就是红薯了。每年小满节前后,大人们没事就望着天空,巴望着快下雨。待得某个时刻,天上黑云翻滚,雷公火炮,一副大雨将临的样子,村人们便呼三吆四,叫着家人赶紧去插薯。插薯先要从薯种土里剪薯藤,每根剪成五六寸长,三四十根了就用稻草扎着一把,再一把一把地集放在芋萝里。往往是一头薯藤,一头火土灰或草木灰,挑到早就挖好的土里去插。去插薯大多是穿着蓑衣或顶着塑料纸,戴着斗笠,不管落雨还是没落雨,都是全副武装。落雨自然好,借着滴嗒的雨水,用小挖子在土里扒一个氹,插一根剪好的薯藤,再抓一把灰培上,一个脚板长的距离再插一根,全部插完了就只等着它长根。如果光打雷不下雨,而薯藤又全插下,那就麻烦大了,还得从水塘里一担一担地挑水,逐蔸地淋水。

有一次,有个堂嫂丈夫不在家,自己脚又痛,冒雨挑担薯藤和火土灰过一坎口,只好一头一头先将担子放过去。谁知自己在跳过去的时候,脚一滑摔到在地,弄得满头满脑都是泥水。后来,她说,那次她哭了,可再哭还得去插薯,不然以后全家就要饿肚子。

是的,插薯就是为了补贴稻谷的不足,到五黄六月的时候填肚子。但是,它的“填”法却有好几种。首先,直接将挖好的薯生吃,更多的是煮来吃。那时候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吃薯的。记得南秀嫂在院子里是最“喜欢”吃薯的,一日三餐餐餐一大碗,就连去冲里寻柴,都要在禾枪尖上绑上一袋。

其实,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吃法都有点奢侈了。所以,第二种吃法就出来了——擦粉子——吃薯渣。这也是一个很繁复的过程:成担成担的薯挑到水塘边,再用一只空谷箩盛小半箩放入水中,拿一个水车的车拐子倒过来,在箩里反复地捣。捣得每个薯外皮脱得斑斑点点,显出红黄白的斑驳来,才算洗干净,再将它们挑到大队部去用擦薯机子擦碎。说到擦薯,我还有另外的记忆。小时候,我见过一种陶瓷的擦钵,上大下小,内壁是竖条的齿纹,这是没有机器时代原始的手工用品。可以想见,为了生活,我们的先辈一个一个薯去擦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艰难和无奈?擦好薯后,马上搬过桶、扎架子和寻包袱,用井水一款一款地过滤。半包袱的碎薯加上水,百十来斤,一摇一晃全凭一人用手来操作,不时还要借着惯性将包袱里的东西来个上下翻转,那种力道不但要大,而里还需要技巧,常常将人的黑汗都使出来才行。过好之后,留一过桶的淀粉水,让它慢慢沉淀。过下的碎薯全都洗去了淀粉,成了瘆白瘆白的薯渣,这也是一宝,不可丢弃。将它用水桶挑到野外,找一处石头铺一层稻草,将薯渣倒在上面,最后会堆成一个饭桌大小米来高的小圆包。然后拍紧,就让它在那里风餐露宿,待得一段时间自然腐化后,再捏成一个个小碗大的圆球,晒干,储存。家境好的,薯渣用来喂猪,家境差的,就抵得上全家二三个月的口粮了。

只是哪些过滤出来的精华部分——淀粉,吃虽吃,但吃得极少。一个家庭留个一升子筒罐了不得了,逢年过节撮一点出来,烫个荷叶粉皮,如果有点鱼,煮个粉皮鱼汤吃,那是神仙都要流口水的美日子。留下的淀粉,是要上交生产队里的,再换得工分回来。那时候,薯淀粉是计入粮食统购派购指标的,国家每年都下达了征收任务。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渣子与精华》的杂文,就是以这段过往作背景,论述薯渣与淀粉及吃它们的人们,还有我自己的某些感概与情感。

老实说,对于薯类我历来就不感冒,特别是这个薯渣,我总是像刘恒作家骂粮食一样,吃一次就骂一次“狗日的”。骂虽骂,但吃还是必须的。因为,父母每餐也都给我们四兄弟定了“指标”:先吃一平碗薯渣,然后再吃饭。那薯渣真不是好东西,嘎糙嘎糙,像砂子,到得口里老是打转,使出吃奶的劲,就是难将它赶下喉咙。最后,下喉咙了,还像锉一样,一路磨擦,吃到肚子里,连到了肠子的哪一节,都能感知得到。总算完成了这个艰巨任务,再吃饭那就顺畅了。虽然大多是酸菜或甜菜叶、萝卜、茄子和辣椒之类下饭菜,虽然是碓子碓的糙米饭,但吃的却是津津有味,甚至不要菜,都能吃得二大碗。

俗话说,头孙满崽。奶奶总是格外地照顾我。有时乘着母亲不在,便舀点猪油将薯渣炒了,看起来油光水亮的,吃起来口感就好了很多。当然,这样的口福机会是三十夜晚的月光,很难撞见。一旦撞见,那便是阿弥陀佛了。

现在,吃薯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餐餐吃的是白米饭,有时却也会吃出薯渣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河南人爱吃的馒头窝头,在我吃来,更比昔年的薯渣还要难咽。一个馒头,没有一大杯水,根本就无法对付,在嘴里翻来覆去的那个劲,常常会勾起我用刘恒作家的话来骂一声的冲动。

仔细想想,我还是没有真正饿到的缘故。如果,昔年我也吃过树皮,或者是观音土,那么苦难的记忆就会深植于骨髓,那么薯渣就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份美好抑或一份感动。

薯渣不会白吃,苦难也不会白受,毕竟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那是一份必不可少的养分。

作 者 简 介

彭建华,男,1963年出生于湖南祁东县,中国散文家协会、衡阳市杂文学会会员。1986年开始写作,在《雨花》《文学界》《检察日报》《衡阳日报》《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字1000余篇,有散文选作中学语文试卷,有散文被香港及新西兰报刊发表。








(0)

相关推荐

  • 《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281部作品 <论无话可说:朱自清散文> 作者:朱自清 主编:林贤治 长度:19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放下所有关于朱自清的老生常谈,来看看这本文集让我认识到的一个略有不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获奖名单(获奖通知)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获奖通知 恭喜各位获奖作者,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隆重开奖了!本次获奖作者将获邀请加入中国(香港)著名行走散文作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家有枣树/杨文亮

    枣树是家乡常见的树种,几乎家家都有.我家老宅院子里就有棵枣树.老宅是皖西北农村常见的院落,三间堂屋,两间东屋,几段围墙,一个简易门楼,中间围成一个院子,不大不小,有二三十个平方.东屋的门口偏南,有眼小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银杏之乡话银杏/王俊敏

    在我小时候,我们村北头,靠近沂河右岸防洪大堤的地方,有一棵银杏树,直径约30公分,并不高大挺拔,在离地一米多高就分两叉了.它在众多高大的乔木之下,显眼的枝丫并不多,但疏落有序,富有个性的叶片紧凑围绕枝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爬山虎/魏昆锋

    去一个小区找朋友,等人的间隙,不经意地发现,他住的那栋楼的东墙上,隐隐约约的挂满着一幅画:浓淡相见,若有若无,或直立,或横走,像云彩又像山水,像轻松又像藤萝.我吃惊于谁的工笔之精妙,不禁走近了细看:原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白河木瓜/高涛

    和文友们去白河县结对帮扶并进行文化采风交流,第一次去号称秦头楚尾的大山深沟,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木瓜. 说是木瓜其实先是木瓜树.正值深秋,天高云淡,三苦展览管前云雾缭绕,道道沟坎令人倍觉清爽.几位农民正在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白刺花开/毛家成

    故乡多山,漫山遍野长满了白刺花树.阳春三月,几场春雨过后,白刺花树像赛跑一样,你追我赶,不用几日,全都开满了白花.白刺花一开,满树玉白,故乡的春天也就算是真正地到来了.这时候的故乡全都被笼罩在了一片白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难忘的折耳根/刘志勇

    说起折耳根,有着许多奇特的名字.陕人叫狗心草,只要看见它心形的叶片,你也会认可的.有人叫魚腥草,你尝了它的味儿,你也会赞同的.有人叫翻转红,你只把叶片翻转看背面就是紫红色,你也会点头的.有的叫它猪鼻孔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草木亦有情/张淑梅

    有句俗语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直以来,我认为这句话很贴切,没有意义,可是,当我看到奶奶坟上蓬勃生长着的艾时,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我的奶奶是一位表面凶煞非常的人,而实际上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悠悠枣树情/魏昆锋

    周日回老家和母亲唠嗑,临走的时候,母亲给我掂了一兜枣,说让她孙女尝尝.我不知道这兜枣是她买的,还是从老宅的那棵老枣树上打下来的,母亲应该没有打枣的本事了吧. 老宅的灶屋后有一棵枣树,听父亲说是他爷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