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020年07月31日)
★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发表作者宫凤华散文《夏味生清欢》
★河南日报人物时空发表作者梁永刚散文《乡村唱书声》
★商丘日报梁苑副刊发表作者张保国散文《故乡的老屋》
★天中晚报驿副刊发表作者赵宏制散文《那年牛事》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马红娜散文《老屋顶上青苔青》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徐嘉青散文《墙上的小手印》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曹伟明散文《诗·客船·依旧的涛声》
★亳州晚报花戏楼副刊发表作者葛亚夫散文《水在村庄里大声说话》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董雪丹散文《相遇朝颜最美时》
董雪丹/相遇朝颜最美时(散文)
自身若有光芒,怎么藏都藏不住的。于千万片叶子之间,一眼就望见那朵明亮。
清晨相遇,应该是它最美丽的时刻。不只是美丽了自己,还点亮了一片草丛、一棵枯树。无论栖身在哪里,无论藏在哪一个叶片之后,它都捧出自己的小喇叭,对着太阳说话。
连续几个早上,都很早到单位,只为看到它的盛开。院子里一条小路的两侧,长满了蓝紫色的牵牛花,有的向树而生,有的委身草丛。
因为牵牛花总是清晨开放,午后至傍晚开始收拢、闭合,所以又叫朝颜。也因为它总是凌晨四五点就开,是一种勤劳的花,还有一个有趣的俗称——勤娘子。至于为什么叫喇叭花,看看花形,就一目了然了。它的花朵有大有小,颜色有紫、蓝、粉、白、紫红、紫蓝等很多种,也有混色的,花瓣边缘变化无穷。
牵牛花名字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我觉得最浪漫的一种是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说法: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时候,也是牵牛花开得最美的时刻。在我看来,点缀在绿叶之中的牵牛花,就像夜空中的小星星。一朵一朵地仔细看,无论什么颜色的花朵,都可以因为花瓣颜色的浓淡不同,看到星星一样的花纹。看到牵牛花的心里,它淡淡的蕊,之于花朵,也是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
朝颜,是我最喜欢的名字。与朝颜相对的,有一种花叫夕颜,指月光花,也是葫芦花的别称。因它黄昏开花,凌晨花谢,无人欣赏,常常被看作薄命花,很悲情,是一种易碎易逝的美好。相比夕颜,朝颜这个名字就充满了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这种一年生的缠绕草本植物,有着柔柔的藤蔓,吹弹得破的花瓣,骨子里却蕴藏着一种不屈。不管它的青青柔蔓是努力地向上攀爬,还是匍匐在地默默生长,都会永不言弃地开出一朵朵花儿。其实,不管朝颜还是夕颜,不管它们被代指什么含义,都各有其美,无可替代。易逝,哪一种花开没有花落呢?相比于苍茫宇宙,又有什么不是一刹那的存在?
存在着,就欣赏着存在时的美好和快乐吧。你看,一粒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遗落在花盆边缘的种子,也会带来一个意外的访客,当它吹起自己的小喇叭,生活里一下子就多出许多快乐的声响。
家中阳台上的花盆里,换土时带来过牵牛花的种子,有一天一下子开了五朵。它穿越了阳台上的铁栅,在绵密树叶的缝隙之中,向着阳光生长。绿色的缠绕,柔软了坚硬;粉嫩的呼唤,温存了一个清晨……
还有一次,见到一朵被摘下来弃置一旁的牵牛花,叶子和花儿都是垂头丧气的,捡回家,放到水里,过了一会儿,花与叶都舒展开来,水灵灵的。那是一个晚上,我打开了屋子里的灯,水中的朝颜也许是因为水的滋养,也许误以为又一个清晨来临,它打开了自己,让我在那一刻拥有了一种微小而确定的小幸福。也是那一刻,我为它丝丝缕缕的缠绵打动,感觉它虽然柔到易逝,美到虚幻,却倾尽一生在书写,书写暮光中永不散去的容颜,生命中永不丢失的温暖。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李永海散文《儿时的“老布鞋”》
★牛城晚报牛尾河副刊发表作者鹿玉翠散文《薅草岁月》
★重庆日报农村版副刊发表作者周丁力散文《一种家常蔬菜的命名》
★湖南日报湘韵副刊发表作者尹振亮散文《穿梭在甘蔗林的影子》
★西安晚报专栏副刊发表作者杨海蒂散文《景东美如斯》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赖扬明散文《轻也会重起来》
★南通日报江海文学发表作者缪剑华散文《正念》
★中国纪检监察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游宇明散文《结交在相知》
★郑州日报致敬最可爱的人发表作者张振营散文《军营里的那棵弯弯柳》
张振营/军营里的那棵弯弯柳(散文)
一棵柳树总在心头挥之不去,这是一棵长在军营里的弯弯柳。
那一年,18岁的我从中原参军来到了新疆天山深处的一座军营。军营四周被大山环抱,被铁丝网围着的军营很大,但除了孤零零的营房之外,全是戈壁滩。这让见惯了满目青翠的我们感到很不适应,荒凉的场景一下子让我们的情绪跌到了谷底,大家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一场军队光荣传统教育把我们拉回了现实,当时的政委叫马德海,高原红的脸膛上写满坚毅和刚强,那是他长期坚守高原留下的印记。“岗位就是战位,吃苦就是锻炼,是孬种才会当逃兵!”我把他的这些话记在笔记本上,渐渐懂得了为什么要当兵,换上草绿色军装那一刻的自豪感又一下回到了身上,这时候再看群山也美丽多了。特别是北边山头那皑皑白雪在阳光照耀下是那么地好看,翻过那座山就是另一个国家,我们能在这里驻守,肩负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从此安下心来把军营当成了自己的家。
我们的军营没有一棵树。我问政委,政委说多次试验栽不活树。这里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气候还算正常,其他月份多寒冷,加之营区属戈壁滩,存不住水,连续栽了三年树没有一棵成活的,后来索性就不栽了。
军营生活是紧张忙碌的,我也习惯了没有一棵树的军营。除了站岗放哨,风雨无阻的功课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走正步,练射击,练投弹,意志在汗水中坚定;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纪律在号令中强化;叠被子,搞卫生,整内务,习惯在自律中养成。
最远的一个哨位离营房有2000多米,通向哨位的是一条沙石小路。进军营时已是冬天,冬天上哨时穿着厚厚的皮大衣,戴着皮帽子,系着护鼻,脚上是大头皮鞋,本来走起路来就笨重,有时还会被脚下的石块绊个趔趄,夜里上哨栽两个跟头更是常事。不经意间,我在这条路上从冬天走向了春天。说是春天已是五月底了。在路上我突然有了新发现。一簇簇粗壮厚实、青翠欲滴的长形叶片托起几朵紫红的花朵,在这荒凉的原野显得格外惹眼,也让我喜不自胜,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马兰花。再往路两边看,光秃秃的骆驼刺也有新叶了,虽然这种草并不怎么好看,但能装点这片戈壁已经足够了。马兰花和骆驼刺之所以能默默地固守沙漠戈壁因为它们都是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的植物。
再向前走更是有惊人的发现,离小路有百米远的地方居然有筷子粗的一棵小树,我上前仔细打量,这是一棵柳树。沙漠戈壁一般都长红柳,但我确定它绝对不是红柳,类似我家乡的垂柳,可它的树干像是人们拿一根铁丝在上面捏了几道弯,所以我才称它为弯弯柳。这棵柳高不过一米,还是那么弱小,肯定也不是今年才长出来的,看样子至少得一年以上。我们那么多人在这条小路上走来走去,竟然就没有人发现它,我为能与它相遇而庆幸,并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了我的战友们。大家都赶来一睹它的芳容。首长们也很高兴,都在研究这棵树是怎么来的。长树的地方是个低凹地,树下有许多枯枝烂叶,我们清理后发现这里有一汪细细的泉,这让大家喜出望外。有水树才能成活,怪不得呢。后来我们也往这里栽过树,但照样不会活,不知是碱大还是什么原因。首长一声号令,我们从三公里之外的河沟里捡回来许多鹅卵石铺在已挖成小潭的泉水边,拉回来一大块天山石立在泉水边的柳树旁,喜欢书法的马政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戈壁圣柳”刻在了石头上。这里真成了我们的圣地了,战士们有思想问题了,首长会带上他来这里谈心;想家了也会来这里坐一坐,看看绿色的柳,心也就会敞亮;爱吹口琴的付领,喜欢弹冬不拉的维吾尔族战士尼亚孜都喜欢到这里练技艺。
文书罗友生是我敬重的土家族老兵,他让我记住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他告诉我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无缘参加高考,己当了五年兵的他一直在等转志愿兵的指标,如果今年还转不成到秋季就要退伍了。他鼓励我报考军校,还给我找来了一摞子的学习资料。那阵子一有空闲我就去弯弯柳那里看复习资料。报考前夕我傻眼了,能报考的学校考得都是理科内容,而我又严重偏科,虽然硬着头皮上了考场,最终还是名落孙山。见我气馁的样子,罗友生带我到弯弯柳前谈心交流。他说:“你虽然没考上军校,但你的语文考了东疆军区第一名,这也很了不起,你不如在写作上下点功夫,我看会大有作为的。”他指着面前的弯弯柳说:“作为一名战士,我们应当学习它,你看它柔中带着刚性,永远是不服输的样子。烈日烤不死,严寒冻不僵,飞沙埋不住,狂风吹不折,简直就是戈壁勇士。”
懈怠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弯弯柳,松劲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弯弯柳。我们的军营虽然在天山深处,我们部队的图书室可不是一般的图书室,藏书那么多,大部分还是中外名著。罗友生悄悄告诉我,上一任的政委是个文学爱好者,这些书都是他添置的。着迷似的读书,成了我在军营最有乐趣的事,弯弯柳前曾留下我读书的身影。
部队首长也很关心我的读书写作,除了让我办板报给我提供展示平台之外,还送我到乌鲁木齐参加新闻培训班学习。那时根本不懂小说、散文、新闻稿的区别,模仿着看过的东西只管写,经历了无数次退稿之后,退伍前夕,我的一首小诗《烽火台》终于在1983年秋季卷的《哈密文艺》上发表了,小诗虽然不到100字,对我却是莫大的鼓励。离开军营前,我带着这本杂志悄悄地来到弯弯柳前,在战友们的呵护下树干已有拖把杆那么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能成为一名作家,与三年的军旅生涯有很大关系,那是我的文学梦起飞的地方。退伍之后我先后在新闻单位和党政机关工作,当过记者,作过机关干部,工作过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与文字打交道,我不忘初心,虔诚守望,勤奋耕耘。别人都说干文字工作又累又苦,但我从来没后悔、不烦恼,因为自己喜欢写作,苦中取乐照样奏出精彩的人生华章。工作之余我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这一切得益于我在军营的历练。军营让我百炼成钢,锻炼了毅力和坚强。军营里那些文学名著让我吸足营养在绿色经纬中定格人生坐标。还有军营里的那棵弯弯柳,它永不屈服的身影总是激励我前行。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月如钩散文《晏殊实诚》
★安庆晚报月光城文学发表作者储劲松散文《提笔气长》
★光明日报作品副刊发表作者龙仁青散文《访花寻鸟在米易》
★学习时报学习文苑发表作者乌裕尔散文《见证一棵树的抢救》
★镇江日报芙蓉楼副刊发表作者王太生散文《茶粉、菱粉、荸荠粉及其他》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杨智华散文《一点情真》
★安徽科技报江淮副刊发表作者仇多轩散文《萝卜水灵灵》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彭伟散文《漪如遗泽招雨徕》
彭伟/漪如遗泽招雨徕(散文)
己亥菊月,书缘悄至,我有幸购存胡漪如诗词遗泽数册。岁末,乘兴而作《己亥淘书捡漏乐》,见诸报端。两三月后,巢湖胡章斌老师,忽地来电,自我介绍,真挚道谢,因为我发现了他五姑奶奶漪如的诗词稿本。漪如女史,出身名门。先人与胡瑗同祖,父亲胡伯宣,乃清季举人,先后主政如皋、泰州。漪如女史又嫁入张謇家族,因而巢湖胡氏,结缘通如泰三地。
胡老师恳恳于家史数十载,冀携友来如,一睹亲人手泽,一访先人旧踪。我自然应诺。往来有儒生,我便心生快意。胡章斌老师幼承庭训,遍览家藏历代名迹,工书画,兼修诗词,书作入展第一届兰亭奖(郑州),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其友董曙光老师,曾任巢湖画院院长,幸得李可染先生亲炙,善绘山水,研读石涛。
庚子岁中,皋城多雨。胡董二友,如约而至。我又请书友作陪,大家同游水绘园。薄暮时分,小雨沥沥淅淅,时下时停。雨针绣林,水笔绘园,尤为曼妙,或草木,或石桥,或亭台,无不如画,愈加清晰,爽然入眼。景中望友,胡老师身材中等,短发挺直,黑白相间,眉毛浓郁,略呈倒八字,双眼有神,充满真挚,说起话来,快人快语。董院长又高又瘦,卷发满头,面部清癯,静默不语,真有些佛家头,道家骨,儒家风的味道。
过小桥,入古园,沿廊攀高,小登假山,众人伫立因树楼前。此处甚妙,古有因树建楼,今是因书结缘。于是,我恳请二友,同入楼中,操觚染翰,留墨存香,一续前缘。性情使然,胡老师真是快人快手,裁纸调墨,从容挥毫,连书数幅作品。其中一张横幅为友人点题书作:上为大字“碧落遗韵”,下有短跋“岁次庚子,由皖至苏,游冒氏故居水绘园,雨中作此以志”,落款:“居巢胡氏后人章斌。”“碧落遗韵”四字,颇具龙门魏碑遗风,古朴厚重。所谓“碧落”,典出“碧落道人”皖人戴重(冒襄密友)。故而寥寥数字,“皖”如旧谊,再现当下。胡老师格外看重此作,持书于胸前,大家咸与同赏。望着他,一头汗水,湿透半身,真挚的情怀悄然隐现纸端,我心中满是感慨。董院长续兴而作。他正坐桌前,手持毛笔,蘸墨点水,或皴或勾,或擦或染,已全然忘记他人。胡老师趴在桌旁,低头支颐,全神贯注地观赏董院长作画。片刻工夫后,两三幅水墨小品,已经完成。其中一幅《青山寄怀》,淡淡的远山上,草林葳蕤;浓浓的近山上,松海浩渺,煞是静美。
翌日,雨过天晴。我们一起造访侯君的动心书房。观书之余,胡老师思起漪如女史旧作,吟诗一首《庚子年居巢胡氏后人章斌获睹彭伟先生购得漪如女史诗稿有感》,又用小楷手录此诗馈我:
亲思归梦鹤,女史隐千秋。楚皖茅堂映,秦淮绿水流。不为持剑舞,肯喜仗山逰。承绪七音近,家声共唱俦。
诗中“七音”乃指胡氏先人七世连中贡士,书香传世,家声远扬,令人艳羡。胡老师意犹未尽,又在诗下,画上一桥二山。寓意隽远,虽分属二地,然心实往还。董院长又应邀连补数笔,顷刻间,征雁纷飞,崇山峻岭,郁木茂林,野渡孤舟,跃然纸上。望着画中山水,我蓦然思起: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因书结缘,故交新雨,自然自在。恰如画中山水,我们的友谊,有情而无价。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冯积岐散文《宽容》
★周口日报沙颍文艺发表作者刘和平散文《羽化成蝉》
★中国艺术报九州副刊发表作者万兴坤散文《别样的芳华》
★山西日报黄河副刊发表作者张丕温散文《汾水清流哗啦啦》
★山西晚报往事副刊发表作者张慧莉散文《我和我的童年》
★西北信息报副刊发表作者张煜嘉散文《怀念那纯白衬衫的她》
★京江晚报万善塔专刊发表作者王成川散文《庭院深深燕子巷》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刘伯毅散文《亲近竹》
★重庆日报农村版副刊发表作者赖扬明散文《—件军大衣文》
赖扬明/—件军大衣(散文)
外公从抗美援朝胜利归来,将一件军绿色大衣放到衣柜上层,视如珍宝一样珍藏。
外公给我们讲军人的战斗故事,教我们操练,站军姿、走正步、站队形。外公说∶"我最光荣的事就是参军,最幸福的事是保家卫国,卫戍边关。"他清清嗓子领着我们唱军歌,还取出衣柜里的军大衣穿在身上,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你们看,军人多威武!"
那一刻,我们眼神里全是军人的崇高形象,心里全是对军人的无限崇拜。我们找来树权,用刀刨制成手枪,几个小伙手持着木制手枪,投入到一场场"战斗"中。
外公乐呵呵地问我们∶"你们谁愿意去当兵?"
"我!""我!"每个人抢着回答。
外公捋了捋胡须,高兴地点了点头,他给我们讲军规,军中生活以及军人应该有的能力素养。我们全神贯注地听,他铿锵激情地讲。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军歌响起,外公就会肃然起敬,并大声地跟唱起来。左邻右舍,都夸他歌喉好,身体棒,素质高。外公微微一笑,说∶"这是军人的必备素养。"
值得我们称赞的中国军人,面对战场,他们抛洒热血,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面对危情,他们勇往直前,用生命铺就通道,保护百姓的安全。熊熊烈焰中,滔滔洪水里,地动山摇时,他们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看到电视中冲锋在前的军人,外公感叹∶"可惜时光不饶人,上不了战场咯!"就是这一句话,我们听得热泪盈眶。
有一年,外公打电话给我们,要我们回去陪他过建军节。那一天,晴空万里,他却穿上了军大衣,以班长的名义,召集我们列队,走正步,站军姿。火辣辣的太阳,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一个小时下来,我们中暑了,唯有年迈的外公,依然健硕如初。
从此,每年建军节前夕,我们都会回去,簇拥在外公身边,接受他的"检阅"。他穿上军大衣,站在正中央,我们伴在左右,拍过一张纪念照。
去年建军节,表哥从部队回家,领着我们前往外公家,再一次接受外公的训练。这一次,在合影中,军大衣和现代军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外公对我们的最后一次"检阅"。
外公衣柜里的军绿色大衣被表哥领走,他把军大衣和自己的军装一起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