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月到中秋分外明/陈新峡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是中天一轮满的团圆,中秋是天涯共此时的思念。中秋是千百年来众多神话演绎的一段传说,中秋是古老礼仪和传统文化共同酿造的一坛美酒。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纷纭,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的《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答谢神祇的保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活动,称为“秋报”。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记载。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中天月朗,正是观赏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淡化,而演变为赏月,祭祀的色彩褪去后,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了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中秋节在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众多神话传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围绕月宫的神话传说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亮点缀上了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唐朝初年,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开始盛行,且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了一起。不过,当时中秋似乎还只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了。北宋,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及至明清,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也已传播开来。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赏月与品尝月饼是中秋节最常见的节庆形式。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它还仅是一种点心食品,真正与中秋节发生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里出现一种以果做馅的饼,人们在中秋节以它自食和馈赠亲友,表达团圆祝贺之意。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月饼成为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在阖家团聚,品饼赏月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演变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形式。
在我的记忆里,中秋是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那明媚皎洁、幽静柔和的光芒令人遐想无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那些物质生活相对贫瘠的年代,中秋的那轮明月,让一颗年青的心盈满诗意的辉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提高,声色犬马的诱惑越来越多,人们的欲望在膨胀,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尤其是随着高楼大厦越建越多,越建越高,月亮被挤到极狭窄的缝隙里,其光芒已被霓虹稀释,赏月成为奢侈。前些年,由于商家的炒作,中秋开始沾染商业味道,月饼也不再只是简单地表达亲友之间节日的祝福了,其作为礼品的外延被不断放大,甚至出现了天价月饼。好在近年,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中秋节的月亮清澈了起来。
一个微凉秋薄的夜晚,洗去一天的尘嚣,坐在二楼窗前,我看到有一镰弯月正斜斜地挂在面前的天空。我忽然想起距离中秋节已经不远了。心底顿时有一种澄明和通彻的感觉。我望着月亮,月亮也似在望着我。我开始有一种腾空的愿望,想起许多关于月亮,或说和月亮有关的传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心底忽然涌起一股暖湿的情愫,思念开始肆意弥漫。收拾起零乱的思绪,乘着温柔的月色,我忽然想对全天下的有情人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 者 简 介
陈新峡,男,60年代生人,现为某报编辑、记者。在《大河报》《扬子晚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北京青年报》《都市》《当代人》《当代小说》《大观 东京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数百万字,并多次获奖。作品多次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都市文萃》《周末文汇》等报刊转载,并收入多种选本,出版小说集《存在与流逝》。散文集《面湖而坐》获三门峡市2011年“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现居三门峡市,河南省作协会员。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