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维丨一碗热珍子
早上对门的大哥,坐在门口端一碗热珍子吸溜吸溜地吃着。我刚一出门了,他就大声说:维维,珍珍饭就红萝卜菜美的很。我听了说:就是的,冬天早上一碗热珍子就个呛子菜或萝卜丝就是好,吃着舒心很。
一碗热珍子击起了我记忆的漩涡,把我带到了过去的生活。儿时人们生活条件差,玉米和麦一样同样是主食,人们早晚吃珍子饭,中午打搅团吃珍珍面。
那时冬天早上,我和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坐在热炕上,围一圈,中间放着一小盆就饭菜。一人端一碗热珍珍饭。珍珍饭稠然稠然,黄灿灿的,飘着玉米的清香。就着萝卜丝或白菜萝卜叶,把菜给珍珍饭上一放,用筷子把饭往菜上一包,用饭把菜裹住,然后口放在碗边筷子轻轻一刨,吸溜就吃到嘴里咽进肚子。珍珍饭然香然香又煎火,冬天早上一碗热珍子进肚人顿时感觉暖烘烘的,舒心极了。
天晴的早上一出门就能看到,村子城门口,十字口,圪蹴一大群男人。一人端一老碗珍子饭,地上放着你家的咸菜,他家的呛子菜,还有先一天打的搅团晾的片片,切成小方块凉拌一碗,乱七八糟的就饭菜放一地。农村人厚道淳朴也无拘无束,吃一口这家的菜,尝一口那家的菜。还有人不端菜端一碗饭,混这家的菜,混那家的菜。大家谁都不嫌弃谁,还不停的一个叫一个:大家快吃我娃他妈早上蒸的麦饭菜,放了些大油香咋了。唉,我家早上这萝卜叶叶味好很,大家快吃。喂,把我家这搅团先就完。随着珍珍饭的进肚,大家话也来了:东家娶的新媳妇俊美,西家谁又成了商品粮户口了,饲养室昨晚又下了一头小牛犊……乱七八糟,该说的不该说的,在一老碗珍珍饭中诉说。一老碗珍珍饭好像存了多年的陈酒,醉倒了庄稼汉人,醉的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新鲜事。
有的饭量大的男人,一碗不够吃,还要再吃一碗。又舍不得离开正说的热火的话题,大声呐喊自己的小孩给他再添一碗饭。
小孩一去就更热闹了,大家都逗小孩,这个给喂一口辣子菜,那个给吃半个馍。这个说叫爷,爷给你夹菜,那个说叫叔,叔给你糖。把小孩惹的在人群中跑前跑后,一会跑到这个跟前,一会又到那个跟前。谁和孩子都亲。还有爱开玩笑人说,xx娃,你给伯家当娃走,伯天天给你吃白面馍。还有些老人问娃,你爱谁,爱你爸还是爱你妈。小孩怯生生的,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不知道先回答谁更好,也在想着怎样回答。
那场面美咋了,嘹咋了,大家你吸溜一口,我吸溜一口,筷子在菜碗里乱夹。你夹到我筷子上了,我夹到你手上了。嘻嘻哈哈,热闹极了。庄稼人的淳朴善良,厚道,尽在其中。稠然煎火的珍珍饭,诠释着农村人的憨厚,热情,豪爽,随意,自由自在,幸福而满足。
妇女们不到城门口去,坐在自己门口的门墩上门槛上,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端一碗珍子菜给饭上一放,夹一小撮菜刨一口饭,饭吃完菜也完,把碗用筷子刨净不行,还要转圈圈把碗用舌头舔净。朴实,细发,是女性的天性。
我上学时,每天早上母亲早早起来做好早饭,冬天的早上总会说,快吃一碗热珍珍饭,一吃就不冷了,早上吃饭等于多穿一件衣裳防寒。也正如母亲所说,上初中时离家五六里路,再冷的天早上吃一碗热珍子。一吃人浑身都热了,暖烘烘的,然后急着赶路,等走到学校哪怕是下雪天,都会满头大汗。那时没有暖宝宝,一碗热珍珍饭比暖宝宝还暖和。母亲做的暖宝宝温暖幸福,一辈子的眷恋,用钱买不到,用心做的,用心感受。
上高中时住校,给学校灶上缴珍子缴面,凭饭票在灶上吃饭。早上上完早操,早读再上一节课才吃早饭。一人夹一个洋瓷碗排着长长的队伍。走到锅跟前,先把饭票缴给收票的人,然后把碗给前一伸,灶夫一勺饭正好倒在碗里,不偏不正正好,巧妙而娴熟。走一个来一个,不慌不忙,时间掌握的那么好。学生也整齐有序,一个跟一个,这个碗走,那个碗又接上,和灶夫配合很和谐。谁都不说话,一场无声有序的活动进行着。
饭打好以后,男生在教室里,围着一圈,就着自家带的咸菜,给珍珍饭里再泡上带的锅盔馍。吸溜吸溜往口刨,青春年少正长身体,上了早操上课,饿极了,狼吞虎咽吃着。津津有味,饭一吃精神来了。话也来了,这个说早上数学老师题讲的棒极了,那个说女学习委员早上收作业时凶的很,还有爱学习的说昨晚一道物理题他坐了半天,那个说化学老师这次发的题有点难……你一句我一句,声音在珍子饭的热气中弥漫着整个教室。
女生们到底文雅,全坐在宿舍里吃饭,也同样围在一起,就着那个年代最常见最普遍的咸菜。俗话说三个妇女一台戏,女生比男生话更多,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喂,你昨晚听见了没有,好像老鼠钻进宿舍,不停的窸窸窣窣,吓得我都没睡。那个说,今早数学老师穿的衣服帅气很,就是他好像冷,要风度不要温度。还谁有来一句,最近英语老师春光满面,像有什么喜事。嘻嘻哈哈,热珍珍饭把女生们的话闸子打开了。
那时最怕早上上课的老师拖堂,老师多讲五分钟或十分钟,就排不上队吃不上饭,夏天好说冬天的早上,只好吃干冷馍就咸菜,冷不说肚子特别不舒服。那时有的老师上课讲的入神,或者一道题正讲下课了还坚持要讲完,拖堂是常有的事。为此上高中时,冬天早上一碗热珍珍饭就是奢望,权力在上课老师手中掌握。每到早上第一节课快下时,学生们都暗暗祈祷老师,希望老师不要拖堂。
说实话其实高中时学校的珍珍饭,并不干净卫生。珍子收去放在一个大房子地上,倒的满满的。那时老鼠也多,珍子里的老鼠屎是常有的。有时灶夫做饭时捡出来了,有时没捡净。吃饭时常有学生吃出了老鼠屎,有的同学把饭只好倒了,有的同学饿极了,把老鼠屎一扔继续吃。那时学生也给老鼠屎一个文雅的名字,黑豆子。所以那时吃饭时最不希望见到黑豆子。
不管老师们拖堂也罢,珍珍饭里有黑豆子也好。高中时冬天早上学校的一碗热珍子,还是我们一切渴求知识少男少女的最爱,一碗热珍子饭下肚,人有了精神也不冷了,中午上课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
说句实话那时学校珍珍饭咋就那么香,然香然香中飘着玉米的清香味,让我们一群饥寒的求学者渴望。也有人多在一起吃热闹的因素,珍珍饭要人多吃,人越多越香。俗话说珍珍饭要熬到,人越多做的饭越好。学校灶夫早上老早起来熬珍子,炭火烧几大锅饭焖到了,熬到了。俗话说:大锅珍子小锅面。
不要小看做珍珍饭,做不好难吃的很。珍珍饭做时要有耐心,要烧柴火做。水开了把珍珍下到锅要不停地用勺搅,把珍子要搅匀不要有小疙瘩。搅好以后大火烧滚,然后细火慢烧熬一阵子后,把火捂上再焖一阵子才开锅吃饭。这样饭熬到了焖到了,然香然香好吃。
有的人性子急,大火不停的烧,以为火大饭熟的快。锅底烧焦了,饭也不香。有的饭还是夹生饭,所以珍子饭全凭要熬到。正如写作一样,要先在脑子里酝酿好了,然后提笔挥洒,写成后再玩味修改。需要一个过程。
儿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珍珍饭,稠然稠然,火候熬的又到,吃一碗舒心极了。尽管那时没有专门的碾珍子机器,碾的珍子和皮皮混在一起。母亲在案上用簸箕簸,赛子赛,才把珍珍和皮皮分开,珍珍再咋弄也不太净。但我们吃的很香很香。
厨艺很好的母亲还会把珍珍饭沉淀在锅底的食物,做成一道美味佳肴——就就。珍珍饭舀完以后,锅底粘的饭,用铲锅匙把周周饭刮净,把上面饭也刮净。然后锅底剩一个圈圈珍子的沉淀物,象煎饼一样附在锅底。母亲在上面倒上香油,放上辣子盐,用铲锅匙在上面来回抹几下,调料就匀了。然后用铲锅匙一铲,锅底就堆积起一个个卷卷,这就叫就就。母亲盛在碗里,我和弟弟妹妹争着吃,香极了。一看就流口水。如果珍珍饭没熬到或烧焦了,就做不出就就了。就就单独也做不出,只有做珍子饭才有,所以就就是藏在珍珍饭中的美食。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早上稀饭再也不以珍子为主食了,大米,小米,牛奶,鸡蛋,麦片乱七八糟。有些人家里人少一二个人吃饭,还干脆不做珍子饭嫌然一锅洗锅麻烦。再加上现代化收割,庄稼秸秆都还田了,农村也没有柴火烧了。珍子饭只有烧火熬的才好吃才然香,电锅熬出的珍子不好吃,所以农村吃珍子的人少了。
只有每年秋收后,新玉米一下来,农村人就会碾些珍子吃。现在碾珍子的机器很先进,碾出的珍子,玉面,玉米皮皮清清楚楚,特别是珍子干净极了,金黄透亮。
所以现在农村人只有冬天吃些珍子,其他季节基本上不吃珍子。城里的人大鱼大肉吃惯了,现讲究吃粗粮建康食品,就喜欢上了玉米珍子。农村人也厚道,地里产的不稀罕,玉米一下来给城里儿女,亲戚朋友碾些珍子送去。
近几年在农村常听到人们说,玉米下来了,我碾了几袋子玉米的珍珍,我屋还没有珍子,全送人了,咱也不稀罕这,城里成了稀罕东西了。中午在门口和几个嫂子闲聊时,对门的嫂子说,我家碾了三袋子玉米珍子,给城里我姑家表弟送了一袋子,给我妹子送了一袋子,还给我西安表哥拿了一袋子分完了。另外一个嫂子说,你才碾三袋子玉米,我碾了五袋子玉米,我儿全送给他单位上人了。
还说别人我娘家老父亲母亲也一样,每年玉米下来后,碾些新珍子给工作的弟弟送去,给朋友送些,有时还要给我送。嫌我碾珍子麻烦,说他们已经碾好了,就不让我受麻烦了。
不知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现在人们不烧火做饭了,现用电锅做饭。端上一碗热珍子,吃着香归香,但没有过去那碗珍子香,也吃不出过去的味道,过去珍子咋那么香,玉米的清香夹杂着柴火的味道。现人们吃珍子只是由于肉菜吃腻了,吃些粗粮换换口味而已。
最近天冷了,我早上有时也会熬些珍子饭,端一碗热珍子,我就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母亲熬的珍子饭,稠然稠然,吃一碗舒服极了。想起了高中时早上的一碗热珍子,给了我学习的热情。
一碗热珍子,时时会勾起了我对过去的无限怀念。
唉!城门口圪蹴一大群人端老碗吃珍珍饭的场面再不会有了,那个画面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每一次想起,都会让我留恋,回味。
儿时的珍珍饭,又缊藏着浓浓的母爱,给我温暖,伴我成长。
炊烟袅袅,母亲做的那一碗热珍子的清香又撩拨着我的胃口,好幸福,好温馨。
锅碗瓢盆,一粥一饭,虽然平淡朴素,却浸润着亲情,氤韵着家的味道。
一碗热珍子饭,一生一世的眷恋。
作于2017年冬
作 者 简 介
李维维,陕西省武功县长宁镇人,武功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和写作,喜欢在文字中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遨游在文学的殿堂。曾在《有邰文苑》刊物,和好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文章。文字是心中的歌,生活是感动的曲,前行路上有文字陪伴一生温暖。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