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赋上海,塑造“上海智造”产业生态

编者按

当前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工业互联网赋能是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上海制造”要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工业互联网赋能。在此背景下,近日上海《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出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近日,上海发布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中提到:到2022年,工业互联网对上海实体经济引领带动效能显著,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梯队,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发展高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计划》提出了实施四大行动:“工赋引擎”增能行动,“工赋载体”提质行动,“工赋服务”创优行动,“工赋生态”营造行动,共14项具体举措。

1

1

1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我国消费领域的发展已经很成功,双11、618等网络购物节交易额不断创新高。但互联网的下半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却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将要求网络更可靠可控,例如端到端的时延、抖动、通讯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数据传输速率等指数。应用场景更复杂,对技术的要求就更严苛。
据专家预测,未来80%的5G应用场景将集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然而,现实情况是,工厂中还有大量数据没有被连接,制造业的粗放现象依然存在,靠什么降本、提质、增效呢?毫无疑问,以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柔性生产、全产业生态链科学联动、供需精准对接为主要特点的工业互联网将是一条出路。为此,中央近期出台了不少政策和规划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比如,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从而在顶层设计、项目试点、集群发展、生态构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形成了统筹指引、差异定位、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从概念层面的普及阶段,步入实践层面的落实阶段。工业互联网在新技术、新需求的刺激下,正在高速发展。
在当前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上海制造”要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也需要工业互联网赋能。在这种背景下,《计划》的出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纵观发达国家推动工业4.0或者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无非从四个方面着手:打基础、建平台、挖场景、强安全。《计划》的四大行动14项举措基本涵盖了;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造生态”, 让企业上下游全产业链互联协同。

1

2

1

一是打基础,即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所必需的网络基础设施。《计划》提出了四项具体举措:推广云网普惠服务,建立工业大数据服务体系,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服务,提升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能级。在这里,工业互联网可以深度融合“新基建”各领域建设成果,比如,5G技术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网络支撑,数据中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因此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提升“新基建”整体建设成效是相得益彰的。
二是建平台,即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发展体系,提升平台运营能力。《计划》中的“工赋引擎”增能行动体现了这个布局,比如: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打造行业级和通用型在线平台,市属国企集团工业互联网覆盖率不低于60%,集团核心业务板块覆盖比例不低于80%,打造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民营中小企业,实现15万企业上云上平台。在建平台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多样设备之间的互动通信问题、智能连接问题。
三是挖场景,即工业互联网需要与具体应用相结合实现落地。是用来生产电子零部件,冰箱彩电,还是服装鞋帽?这就需要发展载体——动员各种类型的企业在生产中积极引入互联网,从而形成示范和标杆。《计划》在“工赋载体”提质行动中,提到了打造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推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工业互联网创新赋能。挖场景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找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到底上云上平台、人机物互联之后能解决制造业企业的哪些痛点问题。
四是强安全,即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随着大量的企业上云,海量的工控系统和业务系统有可能成为黑客攻击对象,这种“网络安全直逼生产一线”可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常态。因此,创新基于共识的多方计算安全,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安全底座,显得尤为重要。
五是造生态,即开展工业互联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促进产业+金融、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这里包括了在若干个领域形成标准规范,形成“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树立两化融合的标杆性企业等。
综上,当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从消费型互联网转向生产型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一个工位、一个工厂或者一个产品的智能化,而是各个制造系统所集成的大系统,通过大数据、深度计算和智能网络来形成决策的过程。
虽然工业互联网肩负着“上海制造”换道超车的历史使命,但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期的攻关。
我们不妨看看,GE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施耐德的Ecostruxure,海尔的COSMOPlat,三一重工的根云RootCloud平台等头部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多年,但仍然属于小众。说到底,一是因为工业生产场景实在太复杂,一两个成功案例不能说服所有企业都用;二是工业互联网目前的技术水平能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还很有限,且不说有多少企业在生产中需要实时性,就是企业上云后如果发现数据还不能有序有价值流动,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补贴而上云,那么这种应用能维持多久呢?
工业互联网,互联是基础,价值创造是核心,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根本目的。
上海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良好。我们期待,此次政府通过“工赋上海”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路径,打造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典型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试验验证,让上海企业在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从“上海制造”走向“上海智造”,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未来工业生态。
作者简介

刘小玲,博士,副研究员,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处长,民盟上海市委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