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才子构思新颖的七律,抓住诗眼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句句传神
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叙事过程中尽量不掺杂断语,而是让故事本身说话,从而显得微妙和含蓄。而诗歌篇幅有限,不可能让读者通过很多细节,慢慢体会作者的构思,所以经常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
诗人为了表达委婉,立意深刻,还会非常注意炼字造句,以达到尺幅千里的创作境界。有一位诗人就深懂作诗之法,虽然文中不提一字愁情,却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这种感受。下面分享晚唐才子构思新颖的七律,抓住诗眼反复渲染,层层递进,句句传神。
惜花
唐代: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韩偓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他的姨夫。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深得李商隐的赞赏。因为身逢乱世,虽然曾担任过兵部侍郎,可是很快就被贬异地,晚年也是病死客乡。
韩偓的诗歌笔触细腻,构思新颖,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描绘生动,炼字精妙、造句工整。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花落无声,诗人却惜花有情,并借景抒情,传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开篇先描绘枝头的残花,曾经娇妍的洁白花朵已经枯萎和皱缩,它仿佛知道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纵然遭受风雨摧残,依然不舍离去,令人深感悲切。
而下方的红花,也不再有初绽时的浓艳色泽,“愁态静中深”,表述了一份沉寂和愁苦,就像一位未老先衰的美人,令人感到悲戚。“皱白、腻红”,代表了姹紫嫣红的繁花;而“离情、愁态”,则表现出诗人的怜惜之情。
诗人默默地看着片片花瓣坠入水中,又随波飘走,而枝头的残花也在风中孤独地摇晃,然后又被雨淋湿,雨水缓缓地从花瓣边缘滑出,就像滴落的晶莹泪珠。
“眼随、恨满”这两个词,采用移情手法,风吹花落,本是极常见的景象,一般人最多叹息一声,更多人都是熟视无睹。可是诗人的眼光却一直跟随飘零的花瓣,似乎要证明给世人看,自己的怜惜之情已经蔓延到每一个枝桠间。
如此深情足以让读者感动,诗人似乎还觉得有些对不住花儿,颈联转而抒写花落之后的情形。才子觉得,若是飘零的花瓣可以被青苔遮挡,总算还能留点余香。如果不幸被泥土污损,或遭人践踏,更令人叹息。
“犹慰意、更伤心”,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对残花的怜惜之情。作者似乎要一直追踪下去,并对其最终的命运极其关心。清风明月固然可以寄托深情,但是落花时节赋诗抒怀,更能感悟生命的意义。
诗人没有似黛玉那样葬花,也未像龚自珍那样赞叹其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却“临轩一盏悲春酒”。既然无计留春,又无法让花瓣重生,只有一边临轩凭吊,一边借酒浇愁。
尾句更令人回味无穷,当残红落尽,池塘里唯有碧绿树荫的倒影映入眼帘。诗人并非如王安石那样赞美,绿阴幽草胜花时;而是颇有李清照的感受,绿肥红瘦,令人悲愁。
韩偓的这首七律描写细腻,层层递进,句句传神。作者紧紧地抓住“惜花”这个诗眼,不断地进行烘托和渲染。诗人首先展现枝头尚未坠落的残花,然后又继续描写其飘落后随波飘走的情形,最后还追踪到它的宿命,表现了作者深浓的怜惜之情。
其实作者描写落花只是表象,其实也是哀叹自己的坎坷身世,并感怀每个人最终逃不脱各自的宿命,而更深层次的是表达对大唐王朝每况愈下的悲慨。其实花开一季、人活一世,根本不必悲观和叹息。正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此也就不枉此生,更是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