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润彼玄墨,染此柔翰,文房四宝之砚

刘熙《释名》上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工具,砚的出现也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出土有石质的颜料研磨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方用鹅卵石简单加工的石砚,砚形呈圆饼形,上无纹饰,配有研石,这算是已知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砚台,当时研墨还需要用所配的研石将墨丸碾碎。

汉代石板砚

汉代砚台有石砚、陶砚、漆砚和铜砚等,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大多配有研石、砚盖,为取用方便多有砚足,外部已开始出现各种精美雕刻和造型装饰,或放在木胎漆制、铜制的研盒中,研盒形制多样,加工精美。

北魏石雕砚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种类更多,出现了瓷砚、银砚、玉砚、木砚等,南方流行圆形瓷砚,北方多方形石砚,此时研面开始出现精美的雕刻。隋唐时期,在砚材上,端石、歙石等优质的砚台材料开始成为专用石材,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为唐代四大名砚。随着制瓷业的大发展,瓷砚比重逐渐增大。唐代以圆形的壁雍砚、箕形砚多见,砚堂与砚池连为一体。

抄手砚

宋代长方形的抄手砚成为主流,研面形成坡度,自然形成砚堂与砚池,砚底掏空称两墙足,重量减轻,便于抄手而持,抄手砚制作简易,经济实用,此后成为常规的砚形。在砚材上洮河砚异军突起,另外还盛行以曹魏铜雀台旧瓦所制的瓦砚。

明代砚

元砚风格略显朴拙,出现了暖砚,巧妙者砚分上下三层,上层为砚面,中层储水,下层可放炭保温。明清两代砚台由实用性的文具逐渐向观赏性、艺术性演变,风格趋向奢华,装饰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砚材则有水晶、象牙、翡翠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尤其是清代可以成为砚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参考书目:齐儆《中国的文房四宝》

大愚作品

大愚作品

(0)

相关推荐

  • 顽石可耕——古砚说渊源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速度和效率淹没了闲适与从容,旧时代文人小天地中的涓滴之乐,今天说来都是一种不甚真实的奢侈.譬如先人写字先要研墨,其次展纸,再次援笔挥毫,写毕浏览再三,待其干透,收存于案侧书笥之中, ...

  • 冬日寒寒话暖砚

    提起砚台,大家都不陌生,这可是中国古代文人文房四宝中重要的一角,书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房次不仅可以用来书写实用,还尽可用以赏玩,这砚台自然也是,以前艺美 ...

  • 【大愚书论】知白守黑,摛彩无穷,文房四宝之墨

    <释名>曰:"墨者,晦也.言似物晦墨也."由此可推知,墨的古音应为莫北反切,盖与黑同韵.墨是书法绘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其主要成分为烟料.胶,在其中加入中药.香料等各种添 ...

  • 玄墨

    乐音淡雅优美,可陶冶情怀,可抚慰心灵,是都市喧嚣中难得的纯朴清净. <玄默>,古曲名.据传为师旷所作,又有人说作者为嵇康.玄默一词意为清静无为,这是一首道家琴曲. 闻古琴,令人心清欲寡.其 ...

  • 【大愚书论】生宣纸与明代的大写意花鸟画

    书画是人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的结合,同样的书写动作,纸张不同便会表出现不尽相同的形态效果,自东汉末年,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其制作原料和技术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麻纸到后来的藤纸.竹纸 ...

  • 傻子才染发,藿香正气水加它洗头,不管白发几十载,7天润发如墨,一辈子不用染发

      1 前几天,一个朋友向我倾诉,说自已年纪轻轻,却长出了白头发,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有三十多岁的样子.确实,现在年轻人长白头发的越来越多,由于白头发相亲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

  • 【大愚书论】书法的坐姿与执笔

    汉字的书写经历了执简而书和书案书写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简牍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与之相对应的书写方式便是执简而书.纸张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书写材料的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 ...

  • 【大愚书论】书画中的用水之法

    中国画常又被称为水墨画,水墨之不可分割由此可见,"墨法贵在淋漓而不臃肿","淋漓"讲的就是用水所取得的效果.水墨神化,其妙在水,黄宾虹说:"能使笔墨变 ...

  • 【大愚书论】书画中的用色之法

    青绿山水 水墨丹青是人们对中国画的传统代称,中国的绘画本以设色为主,六朝至唐发展出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作为主色,但从唐王维开始,水墨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各种设色反而成了水墨的辅助,这其实源于中国 ...

  • 【大愚书论】书画中的墨法

    在书画的创作中,除了笔法之外,墨法同样也很重要,墨法的核心在于用笔,墨中见笔,笔中见墨,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都是表达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墨法是笔法与墨色结合的具体表现方法,墨色不仅使笔法 ...

  • 【大愚书论】为什么说古无大字

    简牍书写从西周算起,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在造纸术发明和成熟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纸简并用,直到东晋末年桓玄篡立,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