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笔记004|揭开诗歌的面纱(三):关于诗歌朗诵
01 设计上的几点创新
朗诵是分享、交流现代诗歌的一种常用表现形式,更是朗诵者与诗人的对话。诵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舞台上的大型朗诵活动,虽然以朗诵者的声音和形象为主,但不宜只局限于此,可以有更丰富的形式上的创新,让诗歌更深入人心。
“青春飞歌”诗歌朗诵活动中,我们选择艾吕雅的《自由》为台本的底稿,根据各节诗的内容,创作并设计了朗诵的和声部分,让诗歌抒情主旋律的变化更加凸显。
2021级逐梦经班
朗诵作品《自由》台本
在舞台上,我们从崔健的《一块红布》获取灵感,用红领巾作红布道具,蒙住双眼,大声呐喊;灯光下,红布与白衣相互映衬;依次揭下红布的过程,让人感到对自由的渴望和挣脱束缚后的快感。
(朗诵时的舞台效果)
分享同学们当天的观感:
那天你用一块红布,
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天。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
我说我看见了自由和幸福。
(无名氏)
开场时,同学们用红布蒙上了双眼。后来当呐喊着对自由的渴望时,同学们都慢慢摘下了红布。在我看来,这块红布象征的是你是否自由——遮住双眼,看不清眼前的路,只能任人摆布,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而摘下眼罩,你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你是自由的。我认为这个设计很有深意,让人产生了许多猜想。(夏蓉琪)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不受限制,随心自在的状态。但由于道德、法纪的存在,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而只有约束之下的相对的自由。
每个人的眼睛都被蒙着一层红布。红色象征着热血与激情,又象征着不怕流血的革命精神。而蒙在眼睛上给我两个感受:盲目和蒙蔽。这是一种悲剧性的体验。
艾吕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法兰西民族正被蹂躏在纳粹的铁蹄之下。昏暗灯光下的红色格外沉重、刺眼,形成暴力美学式的视觉冲击。灯光渐渐转亮,是火红色的希望与光明。(范滕)
我们还曾把北岛的《一切》和舒婷的《这也是一切》放在一起进行对话式朗诵,舞台前方是北岛和舒婷两位诗人的扮演者,用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的形式与观众们分享两位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2020级经班朗诵作品
《一切》《这也是一切》台本
02 更重要的是“读出你自己”
很多同学觉得现代诗歌很难读懂,get不到诗人在说啥~
其实,文本与读者是有距离的。我们读诗,知人论世、准确理解固然重要,但也的确无法完全回到诗人创作时的原貌和内心,所以大可不必因读不懂而觉得气馁。
古人云“诗无达诂”。读诗,更重要的是,从诗歌文本出发,读出你自己。
上述交流之后,玉芸同学写了一篇读诗札记,特别值得分享。
读出你自己(金玉芸)
文章内容如有需要勘误或学理不足之处,
请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