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金文中的篆隶书法,一饱眼福!

【他山之玉】萌萌的人像砖——冰石(刘海清)秦汉砖瓦博物馆藏品拓片之一

 学习汉金文的理由  

汉代铜器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称为汉金文。汉金文的资料十分丰富,主要是钟、鼎、壶、权、炉、洗、镜等器物上的铭文,有的工整规范、明快细劲,有的凝练简约、风格自由。汉金文的文字经常篆隶互掺,装饰性极强。铭文内容除了一般的宫庙名、容量、工名等,还有纪年、吉语等诸多内容。

一是汉金文上承秦诏版,文字介于摹印篆与隶书,不晦涩古奥,通俗易懂;二是汉金文重视结构、不过分强调笔法,易于上手;三是汉金文结体灵活、活泼多变,趣味多,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四是学习汉金文有助于我们加强对篆、隶的理解,可以相互补充;五是汉金文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可书写可入印,对篆刻爱好者帮助很大。

|汉代金文中的篆隶书法|

始皇东巡诸刻石创造了秦代小篆的典范。但秦代的灭亡,并没有终止这种典雅小篆的发展,汉代金文中的小篆继承了秦篆的传统。例如: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前129),西汉中期的《中山内府铜镬》、西汉元延元年(前12)《汉长安捐》、西汉元延7年(前11)《汉长安尺》、王莽始建国元年(9)的《新嘉》和《新莽秤》、始建国二年(10)的《新莽九斤权》等,都铭刻有精彩的小篆。其中《中山内府铜镬》铭文,婉丽精美,与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占盘》(前165)漆器针刻铭文,堪称西汉罕见的小篆精品双璧。

受到隶变大潮的冲击,汉代金文中更多的篆书则易圆为方,删繁就简、省改部首,亦篆亦隶。如始建国元年(9)的《新嘉量》,篆法全从小篆,而体势变圆为方,上紧下松,垂画纵展,线质瘦挺,刚中寓柔,是典型的汉篆而貌,体现了王莽时代崇尚复占的风气。与这类复古作品不同,从西汉到东汉末年,汉金文的大量作品则是受到隶书影响的缪篆,阴文款识中精美的如:

西汉元康元年(前65)《莲西宫奋铭》、西汉神爵元年(前61)《长安下领宫灯铭》、西汉甘露二年(前52)《承安宫灯铭》、西汉初元二年(前46)《上林共府铜升铭》、西汉建昭止年(前36)《中宫内者行灯铭》、西汉建昭二年(前37)《信都食官行灯铭》、西汉阳朔二年(前23) 《上林鼎铭》、西汉元延二年(前11)《寿成室鼎铭》、西汉元延四年(前9) 《临虞宫灯铭》《万岁宫灯铭》、新始建国元年(9)《律嘉量解、斗、升、合、禽、钟铭》。这些作品大多既不取篆书之屈曲盘绕,亦不取隶书起伏之波势,劲爽光洁,表现了特有的镌刻之美。与镌刻趣味不同,制模翻铸的作品如东汉光和二年(179)的《光和解铭》则表现了浑厚圆韧的金文韵味,笔画也较镌刻者粗厚。

阴文款识中的简率一路,似更多地承续了秦代诏版铭文中的率意一路。如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的《公主家两铭》,刀触清浅,多用斜线,字的造型尚留战国遗韵;而东汉阳嘉二年(133)《陈彤盘铭》,刀触短促、跳荡,有写的意味。此外如《汉雍平阳宫鼎》《汉整厘鼎》《汉陵上鼎》《汉平阳子家壶》《汉抬荡宫壶》《汉荧阳鼎》等都为率意一路的代表。在这类作品中多见别字,缺笔少画,不受规矩约束,用刀不精却富变化,雅拙有趣而天真自然,更多地展示了当时民间流行的简笔字。

汉金文中的隶书款识,亦颇值重视,如西汉元光二年(前133)《青羊尺铭》,为武帝时作品,一派标准分书,是成熟汉隶的典型(图78).较之西汉宣帝时期(前73一前49)的《河北定县汉简》还要早六七十年.因此可视为武帝时期汉隶已经完全成熟的明证。《青羊尺铭》为模范铸出,阳文款识,波挑分明。同样模范铸刻的西汉永始三年(前14)《使者灯铭》为阴文,字虽小而掠笔波挑笔意甚浓,似汉碑字缩小,用笔气势浑厚而遒劲,堪称金文中隶书精品。 此二例说明,确认汉隶之成熟,不必局限在汉简和汉碑上,换一个视角,将目光投向汉金文.也许有新的发现。比较而言,直接镌刻的隶书阴文款识则因刀不宜刻出分书笔意而少波势,只能在形构上表现出强烈的隶意来,如西汉《元康元年灯》(前165)、西汉永光四年(前40)《寺工弘灯》、西汉永始元年(前16)《杜陵东园壶铭》、西汉《绥和元年壶铭》(前8)、西汉《元始四年廿九仿铭》(4)以及年代不详的西汉《阳泉使者舍熏炉铭》等均为典型的分书款识。到了东汉,隶书风格的款识更多,如熹平六年(177)《王翔奉锤铭》等,波挑舒展,颇见华美。至汉末,在书体变革速度加快的时代大势下,出现一派写意风标,隶书的波挑改为急收,使人窥见楷书与行书的发展轨迹,如灵帝中平五年(188)《房桃枝买地铅券》和献帝建安三年(198)《崔坊买地铅券》等。在书体煊变的研究中,汉金文的这些资料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述汉金文中的篆隶阴阳款识,无论精美典雅,还是率意粗放,在章法排列时,大多数字距较为紧密,行款挺直而字取横势。尤其是缪篆一脉,结字兼容篆隶。时见奇构,变幻莫测,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汉金文拓片

知道《兰亭序》、学习王羲之是在系统学习书法的第二年,那年,齐润坤先生要求我们到文物出版社邮购《兰亭序》,可惜只学了一个多学期,就开始写周慧珺先生的行书了。接触王羲之书法后,开始对羡慕王右军。老夫子真厉害,家大业大,东床快婿当着,老丈人有势力,官还当得相当地大,有钱有“矿”腰粗,字写得好,啥体都能整,还都弄得不错。那年春天,绍兴会稽山阴,他拉开阵式,拉个场子,朋友都是真朋友,性情都是真性情,小酒喝着,小嗑聊着,实实在在的“巴实”,一群“衰锅”的美好生活可以幸福几千年。花在半开,酒要微醺,右军在众人叫好之中,亲自操刀,手持鼠须笔,面对茧丝纸,《兰亭序》一挥而就,艺术造诣那是一个空前绝后,收录进了许多文集,一举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

就是王羲之的那场醉,留下了千年名作《兰亭序》。当年他47岁,文中记录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友朋聚会欢娱之情,抒发了对于天地人生、生死无常的感慨。他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是他的巅峰之作,通篇28行、324字,行行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洒脱,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称为三大行书之首,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但成为后世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中国书法史成就了千古标识,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山峰,才可能成就自身的事业,然而,有这造化的书家少之又少,大多书家都会面对那跳舞一般的笔法望而生叹。

汉金文拓片

王羲之的那场醉,造就了一场千古之谜。据说老夫子酒醒后,看见这幅洋洋洒洒的《兰亭序》,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寂寞,几分无奈,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字反复整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看来出神入化需要时间、心情,具有必然与偶然,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真正把王羲之推上“书圣”舞台的,是那个搞政变上台的唐太宗,这个人精力过盛,国家治理得条条道道,在艺术上也倾情于右军笔下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对他推崇备至,曾不吝笔墨,亲撰《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亲自张罗,将临本、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原本自此失传。

汉金文拓片

王羲之的那场醉,是三千年绍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绍兴的历史太长,夏禹治水,勾践复国,口碑传递,家喻户晓。从王冲、王守仁、黄宗羲的哲学,到虞世南、徐文长、智永、王冕、任伯年的书画,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竺可桢、朱自清、鲁迅,不一而足,哪个不是中国历史响当当的人物。天地钟灵,山川毓秀,非常之境,引来非常之人。各领风骚三百年,绵延承续,历久不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乱世,魏晋风骨这一隐士文化被人们津津乐道。王羲之在这篇序中向更深处的人生进行了探索,思想高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也是老庄学说下不可多得的人生参悟,造就了绍兴历史上晋人生活中不可磨灭的印迹

近些年来,每年工作之余,都会创造些机会到全国四处走走,体会一下大好河山的独特魅力,当然也少不了拜谒历史书家留下的碑刻书迹。四届兰亭奖开幕式时,接到组委会邀请,我说请不下假,工作人员说,绍兴不来真是遗憾。到展览的时候,我陪妻子、女儿走到了无锡、上海,却没有机缘往前再坐几小时高铁,去绍兴看看展览,拜谒一下书圣右军。

汉金文拓片

—《END》—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