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数月,捻针3次,水退肿消!
中医书友会第293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作者灵活应用循经辨证、同经相应、脏腑辨证等方法,精准取穴,不仅取穴少,而且疗效佳。又一次印证了郭老那句话“只要认真学,人人都是某一针”。(编辑/小萌)
作者 | 史彦郁
来源 | 郭氏针灸学员案例分享
01
脏腑辨证用得好
精准配穴消水肿
分析:患者老年女性,体弱,考虑因脾胃不足,脾失健运,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聚于下肢;加之性情急躁,肝郁克土。故采取疏肝健脾,祛湿消肿,补益先后天之法治疗。
选穴:双侧太冲,照海,三阴交,复溜,足三里,阴陵泉,左手合谷透后溪。
下肢针刺行针后,水肿明显消退,仍存在,留针十分钟,捻针3次,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左手合谷透后溪,疼痛明显缓解,可以感觉变形的指关节轻微变软,行针3次后取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手指更舒展。离开时走路轻松,心情愉快。
作者按:老年人肝脾肾都不足,但治疗当以脾胃为本,增强摄入,加强气血,从而起到补益先天的效果。选穴三阴交,三脏同补,同时利水消肿;“阴陵开通于水道”,故可利湿消肿;足三里“养先后天之气”,先后天同补;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和胃健脾。照海可滋肾水,用郭老的话讲,肝木需要肾水的滋养,才能得到疏发,故针照海以补肾水,调节患者情绪。
02
循经辨证效欠佳
同经相应来帮忙
腰、髋部疼痛案
患者,女,50余岁。主诉:腰、髋疼痛一月余。一月前在板凳上做了3-4小时后出现右侧腰胯疼痛,疼痛持续不缓解,加重至下肢股外侧放射痛。遂即去大医院做检查,MRI、CT检查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半年前开始给人当保姆,因工作不顺心,出现郁郁寡欢,体重减轻约20公斤,西医诊断为抑郁症,并口服西药治疗,后因疫情原因停药。
诊察见病人面色暗黄,下床、坐起、行走需旁人搀扶,腰近胁肋处疼痛,髋关节,髂后上棘旁3横指处压痛明显。咽部不适,大便干,身体消瘦,口淡无味,大便干。脉寸弱,关弦细。
分析: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考虑患者因情绪郁结导致气机不畅,阻滞于少阳经及膀胱经。
选穴:双侧太冲,照海,复溜,足临泣。
针刺太冲,足临泣,腰痛,胯痛缓解不明显,股外侧放射痛明显缓解。患者情绪紧张,四肢颤抖,加照海,复溜,滋水涵木,缓解情绪。
由于患者疼痛缓解不够明显,便想到痛症课上所学同经相应之法,决定尝试选穴治疗。
患者疼痛部位在髂后上棘,旁开2横指处,并横向脊柱方向放射,宽约4横指。根据同经相应法,可在解剖位置对应处进行取穴,于是便在患者左侧肩胛骨处寻找压痛点,在肩胛内角内侧1横指处,点按时腰胯痛缓解明显,便取1寸针,在压痛点处下针,针尖朝向肩胛内角方向平刺,因患者髋部疼痛面积大,故在间隔1寸再进一针,行轻针慢捻、慢针细捻操作手法,行针时患者感觉胯部酸胀明显,疼痛缓解。
待太冲,照海,足临泣,复溜起针后,又让患者起来行走,开始仍需旁人搀扶,后再行针2次,自诉胯部疼痛缓解八成,可自行坐起,蹲起,弯腰。
因患者自诉亦有脊中痛,根据后溪督脉内眦颈,加后溪针刺,行针2次后,疼痛消失,患者紧张情绪也得到明显缓解。
取针后,患者面带笑容,面色较前好转,可蹲起,坐起,弯腰,活动正常,仅余胯部微痛。吾心甚慰,嘱患者隔日针灸1次。
作者按:《内经》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治病必求于本,本案患者主因情绪问题导致的气机不畅,故治疗时,选取太冲、复溜、照海,以起到疏肝解郁、调节情志的作用。同时配合同经相应法,调和阴阳、疏导气血,以起到止痛效果。
同经相应取穴法,首创于尚古愚老先生,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常点按就能有缓解疼痛的效果,临床应用屡试屡效。此法源于缪刺法,《黄帝内经》云:“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注意应用此法时,需要遵照“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经勿失其点”的原则进行选穴。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别人用复溜止汗、用合谷治痛,我用怎么就不好使?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别人说特别好的“经验穴”,临床效果依然差强人意?
这背后的差距究竟是什么?是“认知”。
当你不知道“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自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麦粒肿在足上刺血就行,而有的在肩胛区放血才效果非常;当你不知道照海穴性和经脉所过,自然不能理解为何咽喉病、失眠、抑郁、甚至眼病都可用这一个穴解决……
靠“吃快餐”得来的妙招很难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唯有理解了背后整个的决策系统,才有可能“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听听郭老怎么说↑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以后千万别只知道照抄别人的“作业答案”,要学就学背后的思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