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之洞的一生,看为官之道(二)

上文通过张之洞的经历咱们聊了一些初入官场的感悟,今天咱们聊聊如果运气好,得到主政一方的机会,手握大权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张之洞从任山西巡抚开始,他就感觉时间不够用。以前在京师的时候还有时间和朋友吟诗作对,成为督抚后却公务缠身,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整天被各种事情所包围,各种事情都需要他拍板做决定,很少有能静下心来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还要面对三个缺失:信息缺失、知识经验缺失和帮手缺失;三个风险:心态失衡风险,位置丢失风险,亲情破裂风险,和一个考验。

信息缺失,就是成为一方诸侯后,一般都是异地任职,此时很难及时掌握上情与下情的真实情况。上情不清楚,是由于远离核心后自然造成的;下情不了解,一是由于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二是下属刻意隐瞒,或者下属本身做事不实,情况摸得不准确,导致下属报告的信息就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并且大权在握时周围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

知识经验缺失,是指成为一方诸侯后,要管理、操心的人和事情很多,面对诸多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运用的经验是以前的工作不可同日而语的,没有这些知识和经验就很容易被人蒙骗,甚至被人管理。网上就有很多下级管理上级的例子。

帮手缺失,是指很难指望普通下属帮你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下属来汇报工作,无外乎两个事情,一是来要资源,二是来甩锅。而且,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的下属,又很难保证其品行是否端正,上级很容易被品行不端正的人所累。

心态失衡风险,是指人一旦大权在握,心态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更加自信更加有魄力,更近一步就可能发展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张之洞在中法战争胜利、镇南关大捷后,就出现了这种变化,也因此被人诟病,给其洋务事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

身败名裂风险,是指位置高影响大,觊觎你位子的人也多,一个不注意就有大船倾覆的风险。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最危险的一次就是翁同龢因看不惯张之洞身居高位而故意陷害他。如果不是张之洞运气好,还真会让翁同龢陷害成功,具体情况可参看我前面写的《张之洞与葆庚的第二次较量》。

亲情破裂风险,是指大权在握后,各种亲戚朋友都希望得到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下属都看着,你开一条缝,下面就敢凿一个窟窿。如果不照顾亲朋,就要承受亲朋的埋怨甚至怨恨。特别是像张之洞这样,为了事业长期不能照顾家庭,现在自己有了权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帮忙,别说亲属埋怨,自己也会感觉愧疚。

一个考验,是指进退两难的考验,这也是官场中最考验人的能力并经常遇到的问题。张之洞在处理织布局贪污案的时候就面对进退两难的考验,如果把收集到的证据一把火烧掉就要欠梁鼎芬人情,还容易授人以柄,给政敌以攻击自己的靶子;如果按照规矩办,就会暴露出湖北洋务事业中的诸多弊病,比如用人不当、经营不善、亏空很大,这样的话不但织布局可能轰然倒塌,甚至有可能危害整个洋务事业,十多年的心血就将化为乌有。解决这类难题,积极的方法就是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消极的方法就是和稀泥。

上面的“三种缺失”“三种风险”和“一个考验”,张之洞在督抚任上都遇到了,那么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面对繁杂的公务的时候,张之洞的诀窍是“做大事”,琐碎的事情、日常公务尽量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把主要精力和力量都用在自己要干的大事上。具体情况请参看前面写的《做官的两个小技巧》。

对于信息缺失这个问题,张之洞分两部分来解决。一是对上情掌握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他派自己的学生杨锐去军机处任职,以便收集京师的各种消息。二是对下情不了解的问题,张之洞采取打破圈子壁垒,和各种人物都交朋友的方法,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一个事情多方核对,经常实地走访调研,以便掌握第一手信息。可请参看前文《老官员遇到新科技》。

而对于知识经验缺乏和帮手缺失的问题,这是张之洞做得最好的一面,就是“得人”。从得人上来说,就是上边有人撑腰,身边有人扶脚,说到底就是得人相帮。得人的学问在于识人、荐人、用人,即识才于微末,荐贤满天下,用人以诚心。这也是张之洞真正能将洋务事业做起来,并且做大的根本原因。

张之洞在处理三个风险上做得不算好。心态失衡风险上,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后傲慢之气滋长不少,眼高于顶,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当然拍脑袋的决定,这也为以后留下骂名埋下了伏笔;处理身败名裂的风险方面,防患于未然做得不好,好几次,如果不是运气好,官帽子就真要被摘掉了;亲情破裂的风险上,张之洞做得也不好,前期对亲属确实是一点照顾都没有。张之洞的姐夫鹿传霖(也是封疆大吏)的儿子想自费出国留学,要占用湖北的一个名额,张之洞都没同意。后来还是顶不住亲情的压力,将自己如夫人的堂弟安排进织布厂,而这个安排最后反而害了自己的如夫人和堂弟。具体情况请参看《织布局贪污案,又是一个让张之洞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

张之洞在面对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考验时做得最好。他的办法就是“和稀泥”,但能“和”得两边都不得罪,还夸奖他,能“和”得把事情给解决掉,也确实是水平高。“和稀泥”这种本事不好总结,我认为属于个人的“特长”,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张之洞就有这种“特长”。可参看《不赞同废掉光绪,但又惧怕慈禧,张之洞如何表态》《维新派、守旧派,都不想选,又不能不选,愁坏了张之洞》《经常和稀泥的张之洞,终于在左右为难中找到一个好办法》。

在独当一面、大权在握时期可说得就太多了,这里就是随便聊聊,挂一漏万,让大家见笑了。下篇写张之洞功成身退阶段的启示,不光是张之洞,确切来说晚清名臣中没有一个在这个阶段做得好的,因此只能说在这个阶段张之洞留下了哪些教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