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卯”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

育邻梦

点卯,旧时官厅在卯时【约上午五点到七点】查点到班人员,叫点卯。旧时官署衙门卯时(早晨5时至7时)开始办公事。官员查点人数时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其点名册称为“卯册”。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李存《义役谣》:五更饭罢去画卯,水潦载道归业晡。有的人为应付差事,点卯后即走开,故后来用“点卯”来比喻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的人。

准点打卡上班、下班

准点上课、下课

课后辅导按时计价

......

沿袭社会工业信息化分工需求而来的教学授课制度,从社会分工劳有所得、多劳多得角度看它一点儿也不错,教育工作者也是人、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私事儿要处理。但是,正是这看似合理的教学制度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越发达地区人们生育孩子的意愿越低、养育孩子成为家庭生活中最大的负担、只为与我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服务导致越来越多人走向心灵孤独......那么,为什么教育不能向其他工业生产那样“点卯”呢?

课间讲授知识

教育不生产工业标准品

教育“承贤启智”,是上一代人以自身智慧言行为下一代指明成长方向的活动,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最核心的推进剂,正是有了教育工作的“承贤启智”,下一代才总能踩着上一代人的智慧足迹继续前行,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才能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古代教育多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完成,即使科举制度下的书院教育也以礼教为主,对教学活动几乎没有定量、定性考评,科举考试题目也多以治国方略论述为主。

学校教育是工业革命之后劳动分工细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工厂对工人工作时间和技能进行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也在源源不断的追求更高素质的劳动生产者。在此背景下,专门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培养更高素质劳动者的集中场所【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学校教育解决了工业社会分工协作过程中的两大难题:1、中年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之后无法专心辅助孩子学习成长;2、社会对生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配备有专业运动场地、宽敞明亮的教室、标准化的教学设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完美解决了辅助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问题,它让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可投入到社会分工协作劳动生产中去、让更多孩子能够公平的分享人类文明智慧成果。但是,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每个孩子携带有不同的智慧基因、不同的家庭出生、不同的体格。所以,学校教育能够运用标准化的文化智慧为孩子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引路,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人才产出标准化

课后辅导消化知识

情感是教育实现文化智慧传承唯一的纽带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再生父母”。所以,古人“以德高者为师、以贤智者为师”,一定是德行高雅之人才能为师,称老师为师傅。“立德树人”是为师者最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因此老师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被人尊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祖国和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责使命的深刻诠释。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老师才能教育好孩子们、才能备受人民尊重。”老师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输载体,如果一个老师只是把自己当做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那他和市场上早已普及流行的书籍、视频、音频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认为:“老师和社会其他工作职员一样,只不过是现代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协作中的一员,准点上下班、完成好教学任务要求就可以了。”的确,按照社会其他工业生产分工确实没错,老师也只是一项工作称谓。但是,社会其他劳动生产资料、劳动生产产出都是没有生命智慧的物质,而教育工作不生产物质消费财富,它是在人与人之间完成信息传承、交换的综合服务。所以,情感是教育实现文化智慧传承唯一的纽带。

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有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佳绩,更不可能博得人民的无尚尊重。有人说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园丁辛勤无私地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只有花朵茁壮成长世界才能得到芬芳;还有人将老师比作蜡烛,默默地燃烧了自己却为人类传递了光明。因此,老师是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更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要在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上倾注更多的情感联系、要多一些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

世界是最公允的“天平”,没有人会忘记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也没有人会忘记那些为教育孩子们茁壮成长而鞠躬尽瘁的好老师。所以,教育不是生产社会物质消费品,社会不需要“点卯”式的管理制度、人民不欢迎“点卯”般复述知识的老师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