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执意离婚娶真爱”的老公,被婆婆扇了俩耳光,终于认输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者或聪明的人或许会装糊涂,但不会让自己真糊涂;仁德的人不会让自己患得患失,不会任由自己忧虑,会力求活得开心;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可以从正面理解为智者、仁者和勇者各自有各自的特征,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认为具备相应特征的人才是智者、仁者和勇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前面那句话是否有道理,如果我们认同,我们认为有义务让自己活成智者、仁者和勇者,我们就需要在培养相应特征的时候多花一些工夫。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一开始类似于一张白纸,需要人为主动往上面描画东西,增添内容,修修补补,才能让人生充实,看起来像是一件艺术品。这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人生不断向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都有义务追求接近完美的状态。

只要稍微用心一些,都能明白这些道理,也都能践行这些道理。同时,我们只有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形成合理的价值观,与人接触的时候,才能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中选择到跟自己合得来的人,虽然过程中可能会有差池,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婚姻也遵循这样的道理,就像下面这个女人所说:

『在我看来,对于女人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好婆婆,在某些方面比拥有一个好丈夫更有意义。我记不清自己为何会这样认为,反正从我思考婚姻开始,就已经这样认为了,所以在选择婚姻的时候,尤为在意男方的家人是好是坏。

放眼去看那些存在婆媳矛盾的婚姻,几乎都不是在一起生活以后才有矛盾,全都是从一开始就有矛盾,只不过没有挑明而已,双方都是寄希望于侥幸,认为多磨合就好了。而事实上,与其寄希望于磨合,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去判断彼此是否合得来。

我就是这样做的,婚前跟婆婆相处得比较深刻,确定了她是好婆婆以后,才让自己放下嫁过去。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我这样做没有错,因为我自己是好女人,如果不选择一个好婆婆,真的太委屈自己了。

虽然我因为太重视婆婆而忽视了我老公的问题,但这方面的问题不大,因为我跟婆婆同心协力,即便他有再多的问题,我们也能轻松解决,即便是他执意要离婚娶真爱这种事也不例外。

虽然说我是婚姻的当事人,但解决这件事的时候,根本没有轮到我出力,婆婆直接出面扇了我老公两个耳光,把他打醒了,骂醒了,还说了很多关乎利害的话,他怂了,认输了,跪地求饶了,我也就赢了。

人生嘛,不就是在这种磕磕碰碰中不断循环吗?虽然谁都想不遇到任何问题,但不现实,多多少少都会遇到问题,关键在于遇到问题以后,能否顺利解决,只要问题解决了并且不复发,就可以不必太在意。』

02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倘若我们无法爱自己,又如何去爱他人呢?就算是仅爱自己一点点,也比不爱好,因此不妨坚定地自爱,务必要先学会爱自己。”

从个体角度理解自爱,很容易,对自己好就行,对自己负责就行。不过,世间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总会跟外界和他人发生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爱的范围就应该相应扩大。

比如,一个人有了家庭以后,家庭是自己的,婚姻是自己的,爱人是自己的,这些都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涵盖在自爱的范围之内。同理,在生了孩子以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同样应该涵盖在自爱的范围内。

前面那个女人之所以跟她的婆婆关系很好,是因为她们都懂自爱,而且相比之下爱,她婆婆的自爱范围要比她的自爱范围大得多,因为她婆婆在扮演母亲和婆婆的角色时,依然在践行自爱,即便人到晚年了,依然认为以身作则教育儿子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人到了晚年还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可以被当成一个榜样去参考,不仅同龄人应该参考她的做法,晚辈也应该参考她的做法,这样可以省略摸索的过程。

03

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初期,会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是不知道价值观为何物的,直到日后经由某件事突然触及到内心的原则了,才开始后知后觉。

换言之,当我们意识到价值观这个东西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是检验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合理,否则就容易陷入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中,自认为自己是个可以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个体,其实未必。

个体如果没有经历一个只有个体存在的阶段,很容易受群体影响,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会渐渐消失殆尽,前文中提到的智者、仁者和勇者的特征也会荡然无存,这些特征如果没有单独从个体的角度运用过,就等同于无。

这要求我们不能只是幻想变好,不能只是想要变好,而应该具体列出一些自己想要去达成的目标,只有让某些能力真正为自己所有所用了,只有让自己真正成为智者、仁者和勇者了,才可以说人生步入了新的境界,否则,如果一直停留在某个阶段没有长进,年轻时怎么样,到晚年了就依旧会怎么样,甚至会更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