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一章

德经·四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合世缘而大笑之矣。识之者鲜,此道之所以可贵也,若皆能识之,则不足以为道矣。

原成: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原成: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此为标准区分之,则士有上、中、下之别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故上士勤而行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故中士若闻之则无以为也,若亡之则为之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下士大笑之以胁迫万物。

故建言有之:

吴澄:此句起下二节,谓昔之立言者。道之相反,如下文所云十二事是也。

原成:是以建言有之曰:

原成:以下查八句,皆是建言。建言者,上古安身立命之言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吴澄:此言动而相反之事。葆光用晦而若昧,乃所以为明。宁后毋前而若退,乃所以为进。若丝之有颣而不匀,乃所以为平均。

原成:明道如孛,进道如退,夷道如颣。

原成:此三者皆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能事,故如昧、如退、如颣也。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得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吴澄:又承上文相反之义而广之。若谷之注下,乃所以为高上。若色之污辱,乃所以为大白。若狭小不足,乃所以为弘广。若偷惰不立,乃所以为建立。质真皆实也,犹云实之实也。渝,不守信也。必守信而后为实,实之实者反若渝而不信。有隅角而后为方,方之大者反无隅而不方。成而后为器,器之大者,其成反难而迟。声杂比而后为音,音之大者,其声反疏而希。可见而后为象,象之大者,反无形之可见。

原成: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贞如愉。大方无禺,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

原成:前五者皆是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其德故如谷、如辱、如不足、如揄、如愉。

后四者,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为老子总结“道”为何能成为万物的唯一标准。“道”以下面四个特性,使自身成为万物的唯一标准:

“道”是运动矛盾体,故无隅。“道”以“无”运动衍生万物,故晚成。“道”不干预万物,故希声。“道”以“有”运动约束万物,故无形。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吴澄:此终上文二节之意。道隐于无名,乃能徧付与于万物而无亏缺。以上所言,皆动而相反者也。

原成: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原成:无名故善始,无形故善成。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一  闻道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

  • 初解道德经41——老子说的到底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

    你相信大器晚成吗?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并不能成大器,只有顺应本性的发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为何这样说? 我们来看下"大器晚成"出处篇: ...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老子.公刘版> 上卷 第一篇.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章,推知慧根的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註解: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人都是人,在最初是平等的,但后来却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甚至更有不士之差,于是人与人不再平等.这结果是由人自己造成,不能埋怨他 ...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道德经》学习笔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四章

    德经·四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吴澄:亲犹云所爱,名与身孰为可爱者乎?多犹云所重,身与货孰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货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协韵尔.司马氏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亡名货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六章

    德经·四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车.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吴澄:却,退也.走马,善走之马.粪车,粪载之车.古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马充赋,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战,故民间善马不以服戎车,而退却贱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九章

    德经·四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吴澄:政和注曰:圣人之心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镜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何常之有?董思靖曰:圣人无我,其心不滞于物而物来顺应.王氏曰:凡思为应物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