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栋之声·校长沙龙 | 第五期:劳动·实践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4月25日“培栋之声·校长沙龙”第五期活动在铜山实验小学行知校区举行,沙龙活动由江苏师范大学培栋实验学校校长蔡沛东主持。
铜山区教育局党委委员鲍成彩、铜山实验小学校长杜庆峰、爱登堡国际学校校长张永刚、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朱景坤、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仁东,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张晓权博士,城北实验学校副校长齐运林,江苏师范大学培栋实验学校副校长许小刚,铜山实验小学行知校区校长朱浩、江苏培栋教育集团校园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庆钊、徐州月半湾度假村总经理班孝军等参加了沙龙活动。与会校长、专家参观了该校的“躬行农场”,在随后的沙龙上紧紧围绕“劳动·实践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主线,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
铜山实小“自力者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课题组在沙龙上向各位校长和专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和别的学校不同,铜山实小行知校区里有一片农田。活动当天,参与沙龙的校长和专家深入这片农田进行了一番快乐的田间劳动。戴上草帽,行走田间,风吹麦浪,生机勃勃。铜山实小“自力者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国家级课题组的老师说:通过引导孩子亲身参与田间劳动,孩子生发了朴素的劳动情怀;通过观察种子萌发、植物生长,他们从小就有了生命的灵感;通过亲自去收获、去加工、去品尝,他们知道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把收获的蔬菜拿回家,亲自去清洗、去加工,然后把做好的饭菜第一口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学会了感恩……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参与活动校长、专家讨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由这个话题生发出来第二个话题:劳动是快乐的吗?
有多位农村走出来的校长以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为佐证得出“劳动快乐”的结论,认为,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快乐教育;也有校长认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不一定是快乐的。
思想碰撞后大家求同存异形成共识: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是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同的目标。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成为今后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的方向。
有校长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会被作为一项国家级课题来研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因为缺失,所以产生问题。基于有问题的现状,需要解决问题。所谓课题就是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也有校长不认可这一观点,认为劳动和劳动教育一直都不缺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各种实操能力的要求更高了,社会对劳动者有了新的要求。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缺失”。有校长从现实角度审视劳动教育,认为学生家长更看重考试分数,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对孩子进行“劳动光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蔡沛东校长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劳动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方面,只要我们校长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将劳动教育深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江苏师范大学培栋实验学校
校长、硕士生导师 蔡沛东
把劳动教育嵌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国家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意义上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从实践上看,劳动教育应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中小学各学段,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方位、立体式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之中。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需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共同性与差异性。劳动教育具有共同性,即它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主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学校中,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知识与能力等。而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应有所区别,劳动教育强调因地制宜。首先,劳动课程设计要结合各学校校情,开展符合每所学校地域特点、学校历史传统的劳动教育。其次,每所学校都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劳动教育进行重新考量,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摸索合适的路径。
二是丰富性与特色性。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这些内容给我们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资源的约束,我们又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劳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基础,选择诸如农业、新兴产业、科技等不同领域中的有限几项长期坚持,做出自己独有的味道,并不断总结经验、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名片。
三是劳动性与教育性。劳动被定义为“人类专属的并且是最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在创造自然对象这一过程中改变人自身的过程”。因此,劳动是作为人存在与发展之内在要求,既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劳动教育不能为了劳动而开展劳动,不能把劳动变成一种任务去完成。劳动教育包含了劳动这种形式,即学生要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去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劳动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态度与情感。
四是主导性与协同性。一方面,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设计,并在机构与人员、课程与时间、制度与机制等方面应予以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家庭、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社会实践基地等,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等。此外,学校之间的互学互鉴也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方面,只要我们校长共同努力,内存于心、系于心,就一定会将劳动教育深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校长 朱景坤教授
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超长假期,暴露出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很多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发挥。如何扭转这种教育的缺失?如何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解决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地问题,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它可以教会人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体会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使人类获得了自己的本质,把自己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快乐的,更是必须的。在合作劳动中,人们学会诚实、信用、互相帮助等品德;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劳作辛苦,却让人知艰辛、懂俭朴、远奢靡、强体魄。
科学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必修课程和恢复劳动周,还有就是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我校已在校本和社团课中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蜡染》《香包制作》《烘焙》等课程,已将校内卫生和校园除草等划分责任区包干到中学和班级。以后我们将结合学校原有园林的改造,设置校园小果园、小农场和小花房,提供更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合理设定劳动教育的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合理设定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等丰富的内容。我校开展烘焙、宿舍管理、校园卫生打扫等丰富的日常生活劳动,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治校之道,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开展环保小卫士、跳蚤小市场、美食一条街等服务型劳动,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我们还将通过校园小果园、小农场和小花房提供一些生产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学科教师、后勤教辅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目前师资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恐怕要以兼职为主)。再就是加强师资必要的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尝试设立劳动教育学分,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总之,劳动与德智体美相结合,通过劳育达成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从而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仁东
劳动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安置
今天,与校长们在行知小学这所乡村学校讨论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校长沙龙把脉学校教育问题的内在要义,也是我们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
“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该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的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把5月1日定为劳动节。
劳动是马克思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之一。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以人的物质劳动作为载体的历史,在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马克思将人类劳动的基本价值分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三大主张。”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的研究,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既强调了劳动对人的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异化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可以划分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49-1977)”“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兴起(1978-2011)”“彰显新时代的全面育人理念(2012-至今)”三个阶段,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有被淡化、弱化”的趋势。为此,近年来尤其是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们什么时候把劳动丢了?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脱农”意识不断形成,这就出现了家庭城市化倾向,带来的结果是劳动在学生意识中变得模糊。虽然身在农村,但学生已成为劳动场域的局外人;城市学生的劳动意愿也多被搁置。此外,在以考上名大学为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时间几乎被高考科目学习完全占据。
二是如何找回来劳动?要在学校中找回劳动,首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需要对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重构现代教育理念,将劳动真实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去。其次,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实现课程学习中劳动教育的全覆盖。最后,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等。
三是找回来的劳动如何安置?真正要将劳动牢牢地锁定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有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要有资源,搭建学校劳动教育的平台,将社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分配与合理使用。最后要有评价,根据相关政策和学校实际,探索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使劳动教育能落实、有实效、可持续。
徐州市铜山区城北实验学校
副校长 齐运林
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
今天是关于劳动、劳动教育及其价值的话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我们都置身劳动之中;今天,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讨论劳动教育及价值,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劳动是创造物质与文化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劳动的发展史。劳动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更能体现其目的性,即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德智体美”四育都可以落实在劳动教育,即让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需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课程目标。劳动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被弱化了,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被淡化、被虚化。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教育可以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劳动过程、掌握劳动技能、尊重劳动成果四方面入手建立校本化的体验式课程体系。
一方面,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班级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化取向的简易劳动事务,以培养学生有序、责任、合作意识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需要的生活技能。
另一方面,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劳技教育,通过校园基地劳动实践,花草树木、粮农作物的种植养护,观察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获得种植的生活体验;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体验中,可以获得材料的认识、工具的使用、操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技术创新等。
当然,也可以通过项目活动获得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管理性体验。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性劳动实践,使学生在知情意行中增强自我的社会担当意识!
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劳动及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广泛思考和重视。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晓权博士
植劳动体验入学生之脑
劳动,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们在座各位儿时“只想跳出农门”的记忆让我也感同身受,劳动的苦与乐可能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人之蜜糖,我之砒霜”,大抵如是。就我个人儿时的感受而言,劳动即使不是痛苦的,那也一定是辛苦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要是这样的劳动成果,恐怕是要挨揍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倒是常态。“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更是历历在目。当然,也正是经历过劳动的艰辛,才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劳动?我认为,劳动不仅是收麦种地这样的具体行为,我把它理解为是联系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行为,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过程中的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教化以育人,教是传承,育是塑造。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什么呢?就是人作为一个个体,身体健康,心智正常,在技艺方面有所进步,在知识方面有所拓展,在情感方面有所升华;同时,人作为一个群体,既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能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劳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看似联系不紧密,实则关系密切。
首先,在劳动和教育的关系上,劳动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形式。劳动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对农时节气的理解、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对劳动工具的使用、对劳动成果的利用,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我们的一些孩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真是一点不夸张,分不清韭菜和麦苗,不知道花生长在地下还是挂在树上,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至于石磨、碾子、舂、臼等的用处,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缺失的结果。另一方面,劳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除了可以在劳动中增长相关知识外,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体悟生活的艰辛,真要经过插秧、收稻、割麦的劳作过程,他们一定能体会到勤俭节约背后更深的内涵,不再觉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是枯燥的说教。劳动可以增进与劳动者的情感,如果孩子们真和农民同耕过田、跟园艺师傅同栽过树、与建筑工人同搬过砖、随井下工人同挖过煤,那他们身上的骄娇二气一定会随汗水一起流走,与普通劳动者的朴素感情一定会随力气一起增长。
其次,劳动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劳动本身是有价值的,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基础,还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源泉。说劳动是有价值的,首先就在劳动成就了人本身。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目的性的劳动也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劳动具有价值还体现在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创造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劳动可以说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使人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没有人的劳动,要么寄希望于大自然的恩赐,要么弱肉强食。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人类劳动,使得人可以调剂余缺,让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劳动不断发展,劳动的种类和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劳动成果逐渐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随着劳动产品的增多,剩余产品出现,一部分人得以从生产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事写诗歌、写小说、写剧本、演电影、玩相声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另外,劳动本身也可以为个人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体味不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那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也难以感受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那份愉悦。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劳动的内容和方式肯定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说的劳动,也一定不全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传统农业劳动。身在现代社会,拥抱工业文明,参与工厂劳动也应该是孩子们的劳动选项。我相信现代化的车间劳动,也一定有它的教育价值,能让孩子们收获到那一份属于他们的劳动记忆。
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
校长 杜庆峰
关于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个人理解,这个文件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信息点:
一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国家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表明劳动教育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二是“全面加强”说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部门某个领域或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三是“新时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的时代性。四是“大中小学”体现了一贯性和连续性。总之,该文件肯定会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有力推动劳动教育。
就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新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引领着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制定,指导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既是个体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径与表现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美好国家的基本条件。更进一步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改造自然、影响自然、融入自然的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的。平常我们所讲的素质教育,其根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但素质教育也同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即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其次,关于劳动教育,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政党及国家都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政策中的一条。这说明劳动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影响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目的地改造自身之外的世界的运动,都可以称为劳动。而劳动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利用自身或外部的力量来改造个体以外的世界、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学习活动。由于劳动是个体自身的一种有目的的特殊运动,因而就与自身的情感、态度、心智、体能等产生关联,所以,劳动是一种综合的运动;劳动教育在情感领域、态度领域、心智领域、体能领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由此,劳动教育就有了综合的育人价值。虽然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排在最后,但其贯通和融合的作用是其他四育所不可替代的,正如意见所表述的那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通过劳动教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第三,关于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难点。从学校来看,劳动教育虽然承担了这么多的育人功能,但是实际上劳动教育却陷入泛化、空化的尴尬境地;或者是强调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参加劳动,通过劳动,让其自己去体验感悟但收效甚微。从家庭来看,学生家长更看重考试分数,把孩子的目光局限在学习的表面化、浅层化;上学就是学知识、考高分、上大学,失去了“学习的本心、初心”,因而家长包揽了一切,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社会来看,出现一些鄙视劳动群体、漠视劳动过程、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更有甚者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一些影视文学作品,有意无意淡化劳动与收获的关系,也极大地影响了劳动的价值取向。
基于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在劳动文化的营造上。政府担负起宣传引导的责任,学校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家庭担负起指导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拧成一股力量,达成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