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换劲
站桩换劲
站桩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放松,用一句概括的话说就是:桩架不动,彻底放松。但在练习实践的过程当中,为了维持桩架不动一般练习者就会越站越紧,同时为了放松则大多数练习者的桩架又会逐渐变形。
紧了,把脚站麻了。僵了,手臂不会动了。浑身发热,大汗淋漓自以为是长功增能。更有甚者:著书立说让读者寻找“麻热胀”然后跟着“麻热胀”的感觉走。虽然听说作者以有所反思,但其错误影响绝非一日就可清扫干净。
我曾见一位练功者家居在塞外高寒之地,常年凌晨四时即起,在一僻静山野处站桩,为了抵抗冬季凛冽的北风与严寒,他每次站桩都会不自觉的持桩自我较劲加力以增热驱冷。数年后其周身僵硬如枯木一般,他去发廊理发、理发师竟因不能转动其头,致使理发无法正常进行。
僵硬的身体只会增加练习者心脏的负担,浑身大汗淋漓大多是人体能量的无效释放。“跟着感觉走”更是违反内功练习“不即不离”之最基本要求的无知表现。
站桩的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功能就是所谓的“站桩换劲”。何为换劲?简单的说:凡是站桩不久后,即开始炫耀自己曾功增力的练习者,都是没有换劲的。通过站桩达到人体换劲的目的,大体要经过三个过程:一是练习者筋骨肌肉发生感应,饭量增大,睡眠加深。二是自我感觉手脚变得厚重,内心情绪变得沉稳。三是周身各个局部明显无力,步行两腿沉重,手臂持物吃力,但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情况下就开始换劲了。
附录:
桩功与矛盾
大成拳的桩功充满了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辨证法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不存在片面单一。矛盾双方虽然是相反的属性,其存在却是相存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的阴阳:阴阳没有单独存在的,我们可以考察其单独一方的属性,隐含的前提是另一方的存在。同时,阴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这种思想和桩功有何关系呢?
桩功的最基本元素是力。我们求整体力,感知力传递,这中间最基本的环节是:力是如何产生的?
从人的本能经验,我们可以说,力是由于肌肉收缩(用力)产生的,也可以说,力是由于关节的开合(伸展和收缩)产生的。。。
这都对,但是这并不是力的全貌
人的经验体现的多是力的一个属性,相对的忽略了另一半。而大成拳针对力的产生,提出了“争力”的概念。
争力,“力生有两”,作用于同一肢体,方向相反。又说,力的产生来源于争力。
很多朋友,至此会很迷惑,又是同一肢体相反用力,又是在接触点上作用和反作用力,又是。。。。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来理解:
“一个弹簧,水平放在一光滑平面上,一端固定在一垂直平面的挡板上”
要使弹簧产生弹力,就必须对弹簧进行压缩。弹簧受压,产生弹力抵抗。
做为弹簧来说,这个弹力,是弹簧本身伸展,在一端向挡板施压,另端抵抗外力压迫
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弹簧,你的每一个用力动作,都是在有依靠的基础上,向外抵抗。向前必含后靠,向
左必含向右,向上必含向下。
矛盾不是一定的,可以相互转化。
从弹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说弹簧向外抵抗外面的压迫,也可以说是弹簧向挡板施加压力。这两种效果是一个力的两个效果:一而二,二而一
推演到人体,向前用力中,含有向后靠的运动,而这一过程本身,也可以说成是向后打击,含有向前的依靠。所以,又说力源于意念。动作本身有多个力的作用,产生什么效果,则决定你意向哪个方向用力。
总结上述,力生有两--弹簧的弹力,是弹簧向两相反方向伸展的结果
一个力有两个参照物--压迫于弹簧的压力和挡板对弹簧的支持
矛盾转化--向前推和向后撞,是一个动作,之所以感觉不同,是因为你的意不同
明白了上述观点,再看桩功:
比如,脊椎,悬椎是向上顶的用力。
要向上顶,就要向下找到一个依靠,然后才能向上使得上力。这就是下坠(虚坐)
虚坐上顶是一个力。
这种动作的结果,是脊椎拉直。
为了方便理解,大成将初步的争力,分解为上下,前后,左右。
当你能够训练地做到这些,其实已经有了浑圆力。
试想我们在格斗中所受的力,哪有正前,正后之类的。人发的力都是有角度的,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些力分解成上下,前后,左右,然后再组合。而真正做的时候,只不过是来力的反方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