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不为曹操献一谋”只是《三国演义》的...
徐庶“不为曹操献一谋”只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他并不足以让曹操用挟持他母亲的手段来要挟他,他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离开,投曹魏后才使用真名,但刘备、诸葛亮从没说过他一句坏话。
两位人生阅历丰富的朋友让诸葛亮获益良多。一个是忘年之交崔州平(崔钧),他让诸葛亮了解到了很多的人生得失;而和徐庶在一起,经常能让诸葛亮得到启发和教诲。
诸葛亮还说人心很复杂,但是徐庶却能不受表象的迷惑,把事情处理妥当,如果自己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就能减少很多的失误了。
可见,徐庶为友报仇,弃武从文,避难荆州的曲折人生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位能看穿人性,对事物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
直到曹丕称帝,徐庶也才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连诸葛亮听到都感叹曹魏人才太多,连徐庶和石韬都得不到重用。
如果曹操会用挟持徐母的手段来要挟徐庶的话,徐庶刚去曹营的地位至少就应该在高层,而不会一直处于中层。不然大家都会觉得,曹操用这种让人不屑的手段对付一个郡守、典农校尉级别的人也太不值了吧!
我们仔细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徐母是在南逃江陵路上,刘备军在长坂坡被曹操追兵击破的情况下,成为曹操的俘虏之一的。
可见,徐庶和诸葛亮一起在刘备手下共过一段时间事的,并不是“元直走马荐诸葛”,徐母在此期间也和儿子一起生活在刘备阵营,她只是和普通百姓一起被当成了曹军的战利品,曹操应该都不知道部下抓住了徐庶的母亲,更不可能有后来的“徐母教子”。
然后在刘备军混乱不堪之际,徐庶得到母亲落到了曹军的消息,他向刘备提出了辞别。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他指着自己的心口给刘备说:“我本来是想和将军一起共建大业的,但是现在老母丢了,我已方寸大乱,没法静下心来辅助您了,就此别过!”
人们记住了徐庶的孝,而少有人怀疑他此时离开刘备的动机,我认为他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刘备和诸葛亮,他们念及徐庶曾经的奉献,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从没表露过对徐庶此举的怨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刘备集团的胸怀和包容性!
曹操得知刘备的重要幕僚徐庶来索要母亲,简直是意外惊喜,自然将其留下,授予了郡守官职,这对徐庶已是厚待了。不久后,与徐庶关系最好的铁哥们儿石广元(石韬)也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徐庶原名徐福,因杀人吃了官司改名徐庶,投靠刘备时用的名字是单福,现在终于得到了曹操的赦免,在曹魏终于可以用回原名徐福了,这无疑是让他和徐母都非常高兴的事情。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徐庶到曹营后不为曹操献一谋,也没有他的献谋记载,主要还是因为曹操身边谋士多得是,根本不需要他的献谋。劝进曹丕称帝的表章里却清楚地有“徐福”大名,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庶在曹营一直是很认真很努力地工作、生活的!
水至清则无鱼,既然当事人刘备和诸葛亮都能接受徐庶的离开,我们也不应该以小人之心度之。我们应该推崇徐庶的孝,至于利益斟酌方面,见仁见智,意会有所获便可。
刘备是位大度的老板,有常人不能比的气度和胸怀!
(《理想之国22》)